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21-11-26 20:02覃丽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核心素养

覃丽

(大化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广西 河池 530800)

引言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的主要阵地,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仍在采取“满堂灌”式教学,在课程中占据主导,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十分单一,以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核心能力难以形成。因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第一要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无形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知数学、运用数学。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就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来看,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符号意识即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经历符号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即注重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实现学生对数学的直观化理解,而数学应用意识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就当下而言,数学核心素养的界限仍较为笼统,其关系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及数学思维品质等多个角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将探究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转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体系,扭转师生间的地位,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由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观察、分析及思考,进而找出一条适应于学生自身需求的有效学习路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教师占据主体,教学模式单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同时兼顾其个性化发展。而在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思维和行动空间,且数学教学中“填鸭式”和“满堂灌式”教学依然活跃,教师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重点知识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学生自己练习和理解,教师缺乏对知识的深入讲解,忽略推导过程,学生难以高效的掌握数学知识。

其次,教学实践性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大多数篇幅都在介绍一些公式、概念等,在讲解完公式之后,就组织学生练习数学题,教师内容十分单一,实践性不足,这些枯燥空洞的内容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灵活运用公式、定律,很少真正将知识化为己用。

最后,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度不足。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传递学生基础知识就算达成教学任务,严重忽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课程占据主体,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和阵地,以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较为抽象,无法深度认知数学、运用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科特征

小学数学学科定理知识以及公式较多,且具备较强的逻辑性,然而当下部分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不甚清晰,没有考虑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再加上本身缺乏教学责任感,进而导致数学设计中经常出现较多的不合理现象。

(二)教学设计没有考虑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特征理解片面,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忽略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很多数学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思维固化,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阻碍。

(三)教学设计深度不足

数学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知识内容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即没有突出重点知识内容,学生课堂中掌握的知识难以和生活实际内容衔接,因而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即使不用学也能迅速掌握。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

教师中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层次化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明确教学的起点和重点,然后将各个教学要素有序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合作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包括的内容众多,小组合作学习便是其中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其思维,进而有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而,教师要强化小组合作教学设计的意识,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钥匙。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计一个课堂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活动内容可以设定为“调查学生对数学的喜好程度”,然后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小组代表,对学生“喜欢数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层次可以分为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讨厌等,然后分别进行记录,小组成员在一位同学负责调查,一位负责数据整理,一位负责统计图绘制,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数据、整理数据,其数据分析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脚手架的辅助,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学习发展区。因而,为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经常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其逻辑思维,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为让学生掌握不同多边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学会思维转化,教师首先展示一组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分析两组图形,能说出如何实现两者间的转化吗?”这时学生开始思考并动手起来,有的同学用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四个角“拉直”,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也有的同学用“分割法”,进行图形的分割,将其转化为学生之前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在无形中明确数学中“转化”和“化繁为简”的思想,让原本复杂和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化,通过这种问题的多次探究,多次练习,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其思维能力也将逐渐形成。再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在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个完整的把握后,可以对学生提问:“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方向有哪些啊?”一些昏昏欲睡的学生立马就来了兴趣,纷纷举手回答道:“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教师这时候再接着说:“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啊,那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同学们可以用语言对它的位置进行具体描述吗?”学生一听,立马来了兴趣,纷纷大声说道:“在正前方,离我三米!”或者“在我左前方,离我五米!”通过这样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协同,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起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师问题的驱动下一步步发散其思维。

(四)情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该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语言、文字、动画和音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出特殊的教学场景,让环境对小学生的内因产生作用,唤醒学生感知力,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能够让学生热情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情景进行深层次思考,学会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辨析,进而有力促使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形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一片瓜田,瓜田的主人很热情,给了他们一个西瓜,悟空为了公平起见,提议将西瓜分成四份,一人一份,也就是1/4,八戒却觉得自己度量大,应该要吃1/6,憨厚老实的沙僧于是给了八戒1/6,八戒吃着吃着发现不对,反而觉得少了。同学们帮八戒分析分析,八戒是吃多了还是少了呢?”有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大增,纷纷开始讨论起来,并开始推理“到底谁吃的多”,有的学生甚至开始在草稿纸上“画”西瓜,有效投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其数学推理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形成。

(五)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同样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具备一定模式化,以致学生的抽象思维遭到禁锢。因而,为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注重“导”而非“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行探索、自行思考,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或者解惑者,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出突破口,让学生有迹可循。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通常而言,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难以掌握,这是由于分数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可以导入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一块蛋糕划分为两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呢?”这里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对这一知识的构建,引发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并及时给予指导,并通过“蛋糕”,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起来,让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清晰化,理清学习思路,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得以形成。

(五)生活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本质上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进行数学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形成。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而哪些又是正方体,提到这种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并激发探究欲望,和周围同学积极互动,有的学生就会说:“桌子、液晶电视都是长方体。”教师随后对日常生活中长方体事物进行大致总结,让整个教学环境贴近于学生的日常。这一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其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形成。

(六)多媒体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带来了新的局面。多媒体技术主要包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师借助于电子白板、PPT 展开教学活动,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变得更加层次化、系统化,且多媒体蕴含了众多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助力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与画图软件绘制不同的多边图形,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形成。

结语

综上,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在课堂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在教学中注重“导”而非“教”,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无形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其综合能力,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