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研究

2021-11-26 20:02牛优雅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导师制民办青年教师

牛优雅

(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概述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有三十几家,但整体科研水平层次不高,在全国其他高校科研水平排名中处于落后地位。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他们经验不足,申请课题难、参与团队难、科研层次低、抄袭严重、对科研焦头烂额。在这样的情形下,通过科研团队新模式的建立,对青年教师起到帮扶作用,以便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这对于提升高校整体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现状分析

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办校特殊性,大部分财政支出来自学生的学费,所以在民办本科院校会首先考虑招生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才是教学和科研。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觉得教学高于科研。民办高校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课业任务重,加之开展科研经验不足,无导师指导等问题,常常对科研感到迷茫。大部分青年教师处于自己摸索阶段,一盘散沙毫无团队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方面

民办高校现如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早就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实施条例》等文件,但民办高校的民办非企业定位方式还是极大地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定位使得民办高校很难获得和公办院校一样的用地、融资、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等条件,也很难引进高质量的科研人才。国家科研政策对民办高校存在歧视现象,例如上级部门在科研立项审批时,往往遵循先公办后民办这样的顺序,有些时候民办高校在接收科研信息的实效性上也晚于公办,这样使得民办高校教师很难科研立项,即使立项,也很难获得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二)学校自身方面

民办高校大多办学时间短,还未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有的民办高校认为教学是第一要务,没有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等地位。还有些高校甚至认为在科研上投入过多,会影响教学效果。民办高校大多没有完善的科研管理机构,我们通过对河南省内多家民办高校的走访发现,目前民办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管理漏洞,一些学校是把科研处列为行政部门的一个分支,有的是在教务处分支下,有的是将教务处科研处合并,这样的管理必然引发人员混乱、信息不畅等问题。还有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科研机构,目前河南省内的民办高校中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下设有专业的研究机构,民办教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等、西亚斯设有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研究所,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未认识到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学报刊物。高校学报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在上面进行发表。但目前省内大部分民办高校,仅有黄河科技学院向全国发行,其他均处于内刊阶段,这样的情况影响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个人

大多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缺乏对科研的全面认识,认为科研只是和职称挂钩,大部分青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团队意识淡薄,更没有为了某个研究方向而组建科研团队。高职称人员大多是从公办院校返聘,已经丧失了科研激情。

二、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导师制团队现存模式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意识到科研导师制团队的重要性,科研团队并不是老师们之间简单相加,而是能够产生1+1>2 的聚合效应。目前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下面几种模式,我们分析下目前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

民办本科院校中的科研团队最常见的是教师+学生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真正的科研导师制团队模式,这样的模式目的一般是帮助学生创新创业,由于学生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使得这样的模式不能稳定的进行信息的沟通,学生大部分是听从老师的指导,自主性不足,这样的团队能否长足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师。

(二)学科带头人+教师

学科带头人+教师这一模式对学科带头人的要求最高,一个在学术、人格、人际关系等都得心应手的学术带头人,会对整个团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术带头人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团队也不会得到长久的良性发展。

(三)教师和教师的搭配

教师与教师的组合,大多数是由于某个项目,由项目负责人临时组建的研究团队,可能不同教师不同专业,这样的团队大多是短期性的,个体的研究性不够,成员间的合作也难以得到协调和发展,所以也很难有高标准的科研成果。

三、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研究新路径探究

国外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模式,虽然与国内在计划和项目研究上有所差别,但成绩斐然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国外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历史悠久、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传统模式是一对一模式和一对多、多对多模式。一对一模式通常情况下由年轻学者和指导老师单项组成,年轻学者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可以同时或者不同期,成为不同导师的学生,这样的结合以共同的学术兴趣为基础,优点是方便灵活,缺点也因导师和学生的性格是否合适成为能否长期运行的关键因素。

一对多模式,这样的模式对导师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导师由资深专家担任,优点是一组新教师共同接收导师的指导和学习,通过讨论和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缺点是如果没有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多对多模式由多名导师和多名青年教师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强调青年教师的需要,大程度上避免了多数青年教师束缚于一位导师的弊端,但缺点是人数越多在时间上、意见上越不易协调,不同导师各执己见,也会产生困惑。我们在继承传统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国内民本本科院校科研导师制团队发展的新模式:

(一)“POD”模式

POD模式最早由阿肯色州立大学医学院2002年提出,这是一种“同辈-现场-距离”的指导模式。这种模式包含四种要素:青年学习者、同辈导师、高职称导师、远程导师。青年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接收各级导师的指导,同辈导师指的是与青年导师年龄相当或者职称相当,能够结合自身经验感同身受的给予青年教师指导意见。高职称导师一般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他们在指导过程中,本身就是很好的科研榜样,可以起到领路人的作用。远程导师通常指社会各界在此研究领域的精英,通过与导师们信息共享和交流,分享专业领域的前沿实践经验,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民本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团队采用这种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

南非大学在2015 年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实行的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对我们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样适用。富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学科专家应该把对青年教师的帮扶作为自己的职责,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下,是为一组科研新手配备资深导师,同时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细化为多个小组,小组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和学习,产生火花,导师予以指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

1.效果分析。这样的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团队发展模式,青年学者参与科研活动的频率会更高,相应的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科研产出成果也会更为丰富,后劲更足。同样在过程中,导师也在不断成长,青年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导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新知识。

2.保障条件。(1)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研时间要得到充足保障。时间无疑是科研导师制能够长久发展的核心要素,投入的时间越长,指导的频率和科研产出率也会更高。时间长指导过程才会连续、规律、预期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科研与教学并不冲突,且相辅相成。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很多科研启示与灵感是从教学经验中获得的。高校应该秉承科教融合的观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课时量普遍偏多,周课时大多在14 课时左右,这样重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科研上的时间投入,合理的课时分配对科研质量的保障尤为重要。具体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来调整教学和科研的奖励比例,适时对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考评,刺激和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当然良好的学术氛围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高校定期举办科研座谈会,鼓励帮助青年教师了解科研融入科研,有助于改善目前教学与科研比例不均的现状。

(2)建立激励和资助机制。马斯洛需求理论曾经指出,人们只有低等级的需求满足之后才有动力追求高等级的。民办本科院校一部分青年教师科研目的功利化,这样的科研动机可能源于物质的匮乏,工资有限,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提升职称和收入。因此我们呼吁民办本科院校适当提升青年教师收入的同时能够拓宽其晋升渠道,如果青年教师没有了后顾之忧,做科研的目的性会更加纯粹,更有信心和毅力搞好科研。为了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团队能够长足发展,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设置专项资金、提供资助、激发科研动机等都是很重要的措施。具体来说,可以在制定科研政策时为青年教师提供条件和帮助,形成政策性激励,也可以通过与学校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座谈会等对青年教师形成外部环境的激励。再者高校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训,国外有的学校会有带薪学术休假、到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等,对青年教师形成教育性激励。

(3)共同协作。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高校教师团队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互帮互助、交流共享的学术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提升尤为重要。现实中,因为岗位不同或职称晋升,高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被他人共享,高校教师科研功利化的现象严重,归根结底这样的结果还是地方院校科研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在科研活动中,应该建立科研导师制团队,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如果科研成果由科研团队成员共享,而不是根据个人贡献大小给予相应奖励,这样的模式才能促进团队的良性发展。因此在团队中导师应该恰当及时的组织、协调、奖罚分明、成员之间共同协作。

(4)个性发展。团队共同协作的同时要注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发展,个人偏好、目标、科研经历、性格等的不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导师制的实际运作。因此个人一方面适时调整,导师也应该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发展。

结论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既要政策的支持,又需要学校的筹划和教师的不断努力。青年教师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主力军,如何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成为很多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走访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团队发展的新路径:1.POD 模式2.一导师对多微型小组模式。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的成长是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高校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策略。科研导师制队伍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民办青年教师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