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2021-11-26 20:02马兰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

马兰

(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永川 402106)

前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有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父母的教育方法与理念缺乏正确性,家庭教育缺乏丰富性,经常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不能够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将红色文化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我国革命以及建设等历史阶段中涌现的英勇事迹进行学习,进而熏陶其情感态度,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良好动力,树立远大目标,同时付诸努力[1]。

一、家庭教育功能

第一,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德育文化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在长期生活与生产中,已经形成独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道德文化。在社会中家庭属于基本组织,其关键功能就是教育。同体育、美育、德育等,家庭教育在既定社会道德中具有维系传统道德文化等方面工作,此种功能一般是借助文化传承实现。

第二,家庭教育可以助力个体社会化发展。对于学生来讲,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社交与劳动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一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与人伦风俗,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而家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熏陶,通过家长示范以及谆谆教诲等可以让孩子逐渐形成相关思想观念。家庭教育能够将孩子道德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建立正确价值观,对自身不良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进行矫正,进而对相关道德原则自觉遵守,充分实现社会化发展[2]。

二、现阶段红色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传承问题

(一)重视智力教育,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良好空间

现阶段民众对于科技技能掌握情况较为重视,可以从家庭教育中发现一些端倪。同时由于普通家庭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求较高,家庭教育也由粗放式向精细化与集约式方向转变,传统教育思维还深刻扎在普通父母心中,影响家庭教育顺利开展,主要体现在轻视德育、重视智育等方面,父母的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孩子成绩。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30年,但是基于市场经济等方面影响,父母对于智力教育更加重视。政府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减负”,但是符合却不断增加学生“负担”。

“00”后学生群体是在物质富裕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同时家庭环境也出现巨大转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明、位置环境。其并未经历过物质贫乏的生活,也无法理解“1 毛钱能买一根冰棍”的物价,在家庭环境中品德教育出现一定萎缩,“忆苦思甜”以及其他传统家庭教育开始陆续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智力培训与知识训练等,对红色文化培养的空间造成一定影响[2]。

(二)基于价值多元化持续扩展背景,使得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主导作用被淡化

在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开展过程中,一些外国文化开始陆续挤进中国,各种文化思想对我国进行洗礼以及冲击,其中日本更是以在中国建立风情街的方式不断增加自身文化思想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发展,促进了自由、法治、权利、主体等现代思想的传播,充分建立价值多元化的氛围。互联网快速发展、电子媒介全面普及,促使价值观念的传播途径与方法更加多样,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工作面临敌对势力渗透、社会思潮多样化以及市场逐利性等挑战。

现阶段,部分学生思想解放,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缺乏良好责任性与社会意识。若是不将红色文化充分应用于家庭教育中,则会发生犯罪行为与极端事件。相关研究显示,现阶段,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不足是学生犯罪的突出原因之一,对于个人利益与知识的追求过于注重。少管所相关研究人员强调,对于未成年范围行为,家庭因素是根本原因,同时在学校形成犯罪心理,最会在社会中发生犯罪行为[3]。

(三)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对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国外敌对势力始终对我国采用和平演变策略、渗透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些势力对中国领导人进行丑化,对我国革命历史进行歪曲,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扭曲,对社会主义制度竭力贬低,不断向青少年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优越性与普适性,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影响。

其中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充分迎合家长教育子女让其过上富裕生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读书的价值取向,促使家庭中谋富贵以及争荣誉的个人意识得以滋长,对红色文化中的理念信仰产生明显排斥,对加重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产生严重影响[4]。

三、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策略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家长需要对传统观念进行积极转变,科学制定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案,进而在家庭内部中有效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创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需要对孩子智力予以足够关注,同时还需要积极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学习成绩虽然会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然而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对于学生发展高度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偏差,将前沿红色文化设计成教育素材,引导其对国家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发展予以充分关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父母同样需要对红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学习,进而便于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答疑解惑。特别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强烈冲击学生思想观念,更加需要借助红色文化对孩子展开正面引导,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蚀孩子思想[5]。

(二)依托法治,为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法理保障

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家庭教育属于重要内容,而精神文明建设通常需要法治提供保障,所以也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法治依托,才可以稳定发展。家庭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承需要科学的监管措施、健康的法治环境与健全法律机制提供基础保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等文件均要求家庭教育需要积极遵循立德树人要求,对道德教育予以足够重视,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然而这些文件要求与意见并非法律规范,主要是以“建议”“鼓励”“倡导”等方面为主,刚性法律保障不足。应该借助立法方式把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任务确立成国家意志。部分地区针对家庭教育颁布地方性法律法规,当前,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也已经进入审议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21 年1 月20 日开展审议,把家庭教育法草案开始提上日程。进而可以从法治层面为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提供良好法理支撑[6]。

(三)宏观布局,对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形态功能进行科学定位

应该对家庭教育中“私有化”认知以及状况进行积极改变,对其社会属性进行认识、敲掉与规范,尤其需要对家庭家庭教育中政治社会化作用予以足够重视,把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能仅仅通过学校开展学生政治教育工作。虽然部分地区在探索学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不断努力建设“大思政”格局,以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一体思政教育模式,然而还是无法将家庭教育中思政教育纳入其中。政治社会化建设中,家庭属于第一平台,也是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有效传播的关键渠道,在社会、学校与家庭思政环境中,学生最早是由家庭教育培养自身思想品德,也是最持久、最直接的。在三种教育定位中,社会教育属于依托和平台,家庭教育属于基础,学校教育属于主课堂、主阵地与主渠道。对家庭教育地位、使命、功能与价值等,能够有效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有机融合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构建不同主体合作的红色文化传承统筹机制。在家庭的红色文化传承中社会与学校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借助提高媒体舆论引导效能,通过媒体充分提高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与覆盖范围,建立健康的舆论氛围。借助优质节目、电影、历史文献片等对红色文化进行全面普及,为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任务提供良好素材。在“微媒体”不断发展过程,不仅需要将传统媒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需要对抖音、快手、微博、微视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对红色文化覆盖面进行有效扩大,有效将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结语:当前,重视智力教育,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良好空间;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对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等是影响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主要因素,应该积极通过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依托法治,为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法理保障;宏观布局,对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形态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等措施进行优化。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