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马铃薯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11-27 11:11
吉林蔬菜 2021年3期
关键词:晚熟株距马铃薯

李 枫

(梅河口市福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135000)

东北地区种植马铃薯面积较广,是人们重要主食之一,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中具有重要地位。马铃薯作为茄科类植物,作为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广受人们喜爱。马铃薯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种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稳定提升。东北地区马铃薯面积近几年出现变化,为确保马铃薯产量,需运用高产栽培技术,重视病虫害防治,以增加马铃薯整体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1 高产栽培技术

1.1 选地整地

马铃薯栽培,土壤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整体马铃薯产量,选择优异土壤环境成为基础前提。需对土壤采取较深翻耕,保证深层土壤疏松程度,使其具备充足蓄水保湿能力。疏松程度良好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充分吸收土壤内各类营养与水分,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选取适宜土地并对土壤进行较深翻耕,为马铃薯提供可靠土壤环境尤为重要。

1.2 选用良种

马铃薯高产栽培,除土壤条件外,还需选用优质种子,以此提高整体产量和效益。优质种子需成熟较早,具备良好抗病虫害特点。后期丰收阶段,果实相对较集中,整体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

鲜食或出口马铃薯品种应具有块茎大而整齐、大中率高达75%以上主要性状,形状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芽眼浅,薯皮光滑,薯肉黄色或淡黄色的早熟或中熟品种。随马铃薯消费种类增加,如菜用、烧烤等,对马铃薯鲜食品种品质,如粉面程度等要求越来越细。早熟品种有东农303、早大白、费乌瑞它等;中熟品种有克新1号、2号、3号、延薯4号等。

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应具有的主要性状:淀粉含量至少在17%以上的中晚熟或晚熟品种,如春薯3号等。利用高淀粉的品种,淀粉加工企业可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淀粉含量高品种,可大大节省加工生产成本,目前推广品种多兼顾淀粉含量与产量。

油炸薯片专用型马铃薯品种还原糖含量应低于0.2%,最高不超过0.3%;干物质含量在19%以上,薯形为圆形或短椭圆形,芽眼浅,白皮白肉,块茎中等大小,无青皮,无空心,薯肉不产生褐斑,耐贮藏。品种有春薯5号等。

速冻薯条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应低于0.3%;块茎长形或长椭圆形,大薯率高,单薯重120克以上,耐贮藏。

1.3 切块催芽

种子采取切块处理,便于根茎内外部氧气高效流通交换,使种子能够提前发芽。马铃薯切块处理,需沿纵向切割适宜大小薯块,切块操作需进行消毒操作,防治切块出现病毒传染,导致种子发生腐烂,对马铃薯整体产量与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种子播撒种植前,需尽量对马铃薯采取催芽处理,增加马铃薯整体产量,关注重点为,催芽阶段需对发生腐烂种芽清除干净,保证马铃薯生长发育阶段不会断苗,确保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

1.4 合理密植

马铃薯种植通常情况下分布多为单行,若想显著增加马铃薯整体产量,运用一垄双行种植方式,对畦宽、沟宽、畦高按照当地土壤条件与气候条件等作出合理设置,充分发挥优势,提高种植区域通风透光,避免产生积水浸渍,有效提升整体产量。

单垄单行:一垄只种1行马铃薯,早熟品种一般行距(垄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左右;中晚熟或晚熟品种一般行距80~9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播种时,平地开沟施肥,充分混合后,按株距播种,喷施农药后,覆土起垄。覆土厚度根据土壤质地、土壤湿度、气温等因素确定。

一垄双行:一垄上种植双行马铃薯,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根据品种熟期确定,早熟品种单行株距30厘米左右,两行之间的距离为15~20厘米;中晚熟或晚熟品种,行距100厘米,单行株距40厘米。播种时,平地开宽沟(沟宽20厘米),或开两趟窄沟(沟距15~20厘米),撒施肥与土壤混合后,垄上的双行按株距调角播种,施农药后,覆土起垄。一垄双行与单垄单行相比,其优点是行距大,叶片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好,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株数,起到了密植作用获得高产。

1.5 科学用水

马铃薯生长发育需灌溉足够的水,按照生长阶段的各不相同,确保足够的水分滋养,从而显著增强生长质量。幼苗生长阶段,浇水不宜过多,确保土壤温度满足生长需要,利于出苗与发芽;幼苗分枝阶段,灌溉足够水分,确保良好的生长发育;分枝生长后期阶段,控制水分,确保快速达到果实生长期。对生长阶段水源灌溉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土壤的湿润适宜,提高整体产量与品质。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病毒病

目前发现可对马铃薯造成伤害的病虫较多,病毒病主要是通过昆虫与叶片发生有效接触进行传播,导致花叶、叶片出现卷曲或是皱缩等问题,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目前,对于此类病害还无法完全根本治愈,防治病害主要使用化学类药剂对传播昆虫进行有效杀灭,或是使用种子处理剂采取包衣处理,有效降低病毒传播。

2.2 生理性病害

此种病害主要是因为环境条件无法满足马铃薯正常生长从而出现的危害,通常包括缺素症与药害等。此类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施充足量氮磷钾肥,保持施肥深入,并使用有机肥充当基肥;第二,位于发根与发棵及叶面位置喷洒带有解毒效果的均衡营养微肥;第三,遇药害或冷害以及高温危害,需给予叶片喷洒至少两次叶面肥,且确保连续喷洒。

2.3 真菌性病害

早疫病,称为夏疫病或轮纹病,叶片为主要出现位置。病斑呈现椭圆形、类圆形,颜色为深褐色,内部存在黑色同心圈,能相互连接形成形状各异大型病斑。

防治方法:①重视栽培防治工作,避免偏施氮肥,降低缺素病的产生;②发病初期阶段,使用安泰生溶液或是使用好立克溶液,进行全面喷洒防治。

晚疫病,称为温病,属于马铃薯重要病害。叶片与茎及薯块全部能感受病害,一般情况下开花前后期产生病症。受害病症初期阶段,显示形状各异斑点,颜色黄褐色。潮湿环境情况下,病斑会不断扩大,叶缘生水浸状,同时存在一圈霉状物,颜色为白色,叶片背面出现大量白霉,现霉轮。干燥环境情况下,病斑变褐色,且呈一定脆性,不存在霉层。晚疫病产生同环境气候条件与生长发育联系紧密。结薯后期,若出现阴雨天气,气温符合情况下,病害能在10天内传染所有植株。

防治方法:①选取抗病基因品种;②选取无病害种薯;③药剂防治主要在开花前后期,铲除病株,地面撒适量石灰,对病株相邻植物使用霉多克或是使用普力克溶液,进行喷雾封锁。10天后再次喷洒药剂,全田使用安泰生溶液进行喷雾防护。

2.4 虫害防治

蚜虫防治主要方法包括:①种薯高效拌种;②借助天然隔离条件,运用合理栽培方式;③药物防治主要是使用艾美乐溶液或是用康福多等杀虫剂。

防治地老虎主要方法包括:①捕杀、诱杀或使用药剂,利用成虫趋光性特点,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使用敌百虫与鲜草,对其诱杀;②对幼虫喷洒敌杀死,或使用敌百虫粉剂与细土拌和防治。

显著增加马铃薯整体产量与效益,应全面运用高产栽培技术,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选取适宜种薯与选种条件,加强种植区域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土壤保持良好状况。通过合理栽种方式与施肥灌溉,东北地区马铃薯种植一定能够获得较高品质和产量的马铃薯,取得较高的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晚熟株距马铃薯
2PZ-4000A 型果树栽植机栽植株距试验分析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马铃薯有功劳
晚熟
晚熟
晚熟
晚熟脐橙映峡江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