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侵入辽宁动态与分析

2021-11-27 11:11
吉林蔬菜 2021年3期
关键词:夜蛾成虫越冬

陈 为

(辽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11000)

草地贪夜蛾又名秋黏虫,原产于美洲地区,食性较杂,能够危害多种作物及杂草,是重要的农业迁飞性害虫[1]。

最近数年该虫已先后入侵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7月在印度首次发现虫情,后迅速扩散至东南亚多国。同年草地贪夜蛾成虫由缅甸入侵我国云南,2019年4月后持续向北扩散,最终扩散至山东河北一带,未能入侵辽宁地区[2-3]。

2020年由于该虫在我国南部省份成功越冬,造成了迁飞提前,经过监测该虫已于2020年8月侵入辽宁省多个地区。

1 形态特征

1.1 虫卵特征

草地贪夜蛾在植物叶片顶部的下表面产卵,密度大时任何部位均有产卵可能,每个卵块100~300粒,单粒直径约4毫米,高约3毫米,表面有雌虫灰色绒毛和分泌物覆盖,刚产卵绿灰色,12小时后转变棕色,孵化前接近黑色,25℃时3天完成孵化。

1.2 幼虫特征

幼虫分为6个龄期,生长受温度影响,炎热时约14天,凉爽时可达30天,大部分背部绿色,秋季褐色,光照强烈时有藏匿趋向。一般卵孵化后身体呈绿色,头部黑色,二龄后转橙色,三龄后头部有明显的倒“Y”字缝线,腹部末节有4个黑斑,呈正方形排列,有侧白线,四龄后头部呈红棕色,斑驳为白色,身体褐色,具有白色的背侧和侧面线,身体背部出现高位斑点,体表皮视觉粗糙或呈颗粒状。

1.3 茧蛹特征

幼虫一般受土壤质地、温度和湿度影响,在土壤2~8厘米处化蛹,蛹期在7~37天,夏季多在8天左右。幼虫通过将土壤和茧丝结合,形成椭圆形,长度约1.6厘米,宽度约4.5厘米,外层包裹2~3厘米茧。幼虫也可利用叶片和其它物质在地表化蛹,蛹颜色多为红棕色,有光泽,蛹的越冬成活率和温度呈正相关。

1.4 成虫特征

成虫翅展一般32~40毫米,前翅灰棕色,后翅趋于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具有夜行性,在温暖、潮湿的夜晚较为活跃。成虫寿命7~21天,平均寿命约为10天,一般在前4~5天产下大部分的卵,羽化当晚一般不会产卵。两性区别有一定的差异性,雌蛾前翅标记不明显,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环型纹和肾型纹灰褐色,轮廓线黄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有一大白斑,环形纹后侧各具有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型纹内侧各具有一白色楔形纹,前胸部有一撮褐色鳞毛,后翅及翅脉颜色为白色。

2 栖息环节与分布

2.1 栖息环境

草地贪夜蛾不能滞育,不能在低于零度以下越冬。据最新报道,在我国冬季28~31℃之间越冬,即1月平均温度6℃等温线到10℃等温线之间,夏季向东北迁移。据公开报道,2020年已扩散至辽宁省境内,尚未到达吉林省。该虫可进行长距离飞行,具有一定周期性迁飞习性,一晚可迁飞上百公里。据估算一个世代可迁飞近500公里。这种迁移有利于草地贪夜蛾躲避天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逃离天敌,将天敌生物抛在身后,有利于该虫存活繁殖。

有记录表明草地贪夜蛾食性较杂,能够取食超过76个科,超过350种植物,比较偏食禾本科植物,近年来有发生同域种化的趋势,渐分化为水稻亚型和玉米亚型。

2.2 全球分布

草地贪夜蛾世界分布十分广泛,该虫原产于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南部和中部,向北可扩散到加大拿南部。2016年起传播至非洲并爆发,后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迅速入侵蔓延,严重区域出现毁种绝收现象。2018年5月,草地贪夜蛾首次在印度出现,随即向亚洲其它国家发散。2018年11月,该害虫入侵孟加拉和斯里兰卡。2018年12月中旬,开始在缅甸迅速蔓延。

2.3 我国扩散

2018年12月11日,云南省澜沧县普洱市发现境外入侵成虫,2019年1月发现幼虫危害。同年4月开始向周边扩散,随后一路向东北方向迁飞。2019年底扩散至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甘肃等省份,未侵入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西北和东北5省份,2020年8月入侵辽宁省。

3 侵入辽宁情况与分析

3.1 侵入辽宁情况

2020年8月中上旬开始侵入丹东市,主要分布在东港和宽甸地区,监测到的成虫百余头,随后至9月中旬,在盘锦市、朝阳市、沈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均陆续监测到了草地贪夜蛾成虫侵入,除大连市外监测到的成虫均小于10头。

3.2 侵入情况分析

3.2.1 越冬区域北上

草地贪夜蛾没有滞育,按照在北美的发生规律推测,一般能够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以南地区越冬,越冬地要较2019年有明显的北上,有利于成虫扩散。

3.2.2 迁飞受风力条件影响较大

2020年8月6日台风“黑格比”经过浙江、江苏内陆和山东海面侵袭到朝鲜半岛。8月27日台风“巴威”经黄海海面在丹东和朝鲜交接处登陆。9月4日台风“美莎克”经黄海登陆朝鲜半岛,由吉林入境。9月7日台风“海神”再次经黄海登陆朝鲜半岛,由吉林入境,路径与“美莎克”较为类似。辽宁监测到草地贪夜蛾成虫侵入的时间高度与台风契合,监测到成虫数量也呈现东部最多情况,据此推断风力是草地贪夜蛾扩散的重要因素。

3.2.3 中西部地区以迁飞侵入为主

辽宁草地贪夜蛾侵入主要集中在丹东和大连两市,其余发现虫情的地区,虫量均小于10头,中部和北部地区基本未见虫。

结合2019年虫情发生情况,推测辽宁中西部地区发现虫情是以迁飞为主进入。

4 防控建议

4.1 重点监测时间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1年3月6日发布病虫情报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南部7省(区)176个县(市、区)查见幼虫,部分地区虫量较高,虫情基数较大。预计2021年冬到早春的气温比常年偏高,草地贪夜蛾在越冬区发生的范围比预测要广。综合推测今年辽宁省见虫有可能进一步提前,建议应在6月下旬前进入全面监测状态,全部监测工作可在10月初结束。

4.2 扩大监测作物

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较少危害水稻。按照去年监测结果,推测2021年侵入辽宁时间在7~8月之间。这一时段玉米已经进入开花期,叶片已经成熟,不再适宜草地贪夜蛾取食。建议扩大监测作物种类,适时开展经济作物监测,防范该虫危害经济作物。

4.3 监测策略

根据2020年的监测结果,建议重点监测沿海地区。在丹东和大连沿海地区加大监测力度,适度加密监测设备部署,有条件地区设置智能监测设备,配套诱杀设施。

中西部地区监测以西部和沿海地区为主,重点监测西部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散点式分布,监控数据及时发布,可为邻近身份监测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夜蛾成虫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冷藏条件对夜蛾黑卵蜂繁育的影响
萝卜萝卜快显形
水蛭越冬技术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夜蛾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