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27 19:12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日语应用型设置

刘 樱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日语教学的重要阵地。对于日语教学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及培养学生日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日语翻译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具备日语翻译的能力,包括对日本文化、经贸、旅游等多方面知识的翻译。随着中日关系的缓和,中日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企业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高校应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发现问题,以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实行教学改革。

一、日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日语专业学生除了开设日语翻译课程外,还开设了基础日语、中级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日本文化、日语会话、日语阅读、日本概况等课程。其中基础日语、中级日语和高级日语作为日语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课时相对较多,而其他口语、听力、翻译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一星期课时最多4节,且不是每一个学期都有这门课程,只有在高年级的时候才开设这门课程,授课时间短,内容多,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另外,日语翻译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时间比实践教学时间要长,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了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难满足日语人才市场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另外,课程考核多是以期末测试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这种单向的考核机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课程考试上,只注重笔试成绩的高低,忽略了自身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鉴于此,高校应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整目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教学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师应当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而往往从事日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教师只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很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翻译实践活动,仅仅是依赖教材纸上谈兵,自身经验的缺失不能给学生教学带来实际帮助。而且很多高校也没有安排日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也没有提供外出实践学习的机会。另外,近年来,全国的大专院校都在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使原本饱和的师资形成缺口,教师任务量由此增加,很多教师一人承担多门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方法传统是现行日语教学中的又一常见现象。由于大部分日语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且要让学生通过各种过级考试,且日语语法复杂多变,句型结构与汉语不同,学起来费时费力,教起来也挺困难,所以,传统教学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是个别院校的个别现象,它具有普遍性。

(四)教材不完备

日语专业虽然不是新兴专业,但在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首先表现在教材上,尤其是日语翻译教材数量更少。这些教材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介绍日语翻译的方法、字词汇及句子、段落等对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第二种类型则是根据文章题材学习经贸、旅游、科技等内容。[1]。日语翻译教材的不完备还表现在多集中在日语笔译方面,口译的教材相对更加薄弱。教材的不完备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对学生翻译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也受到直接的影响。

(五)理论脱离实践

如前所述,语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日语翻译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而很多高校的日语翻译课程设计,理论教学课时比实践教学课时要高出很多倍,另外,实践教学中也缺少实习平台,去外企实习的机会有限,现行的翻译教学忽视了语言实践活动对日语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理论脱离了实践,以至于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提高实际日语运用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课程设置,健全考核机制

课程结构设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学校能否跟上时代潮流大步发展的重要标准。[2]针对目前日语翻译课程课时少、课时分配不均等现状,高校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培养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出发,适当增加课时,并将理论教学课时缩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合理分配课时,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既能适应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又能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改革现有考核机制,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日语水平的标准,而应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比如,可以设置周测试形式,每周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期末的时候进行汇总算出平均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期末考试投机取巧的问题,还能通过每周的测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不能局限于笔试一种,应增加课堂表现、平时测试、练习等多方面的考核,健全考核机制。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翻译是外语学习中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阶段,自然对担任翻译课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翻译重实践,因此,翻译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翻译又包括笔译和口译两种,笔译和口译所需专业技术能力有细微的差别。因此,翻译课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完善教学体系

美国学者埃德加· 戴尔在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指出:第一层次的“听讲”,学习者只能掌握5%的内容,学习效率最低;第二层次的“阅读”可以保留10%;第三层次的“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第四层次的“演示”可以保留30%,第五层次的“学习合作”可以保留50%;第六层次的“实践练习”,知识可以保留到75%;第七层次的“教授他人”知识可以保留90%,学习效率最好。[4]可见,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教学实效。除了传统讲授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加入情景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参与性教学方法,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进行语言教学,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体系,使高校日语教学逐步走上务实、活跃、高效的健康轨道,开创日语教学的新局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营造语言环境,提升教学实效

学习需要环境,语言学习更需要语言环境。正如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所指出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教学环境这一重要教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5]可见,好的语言环境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言环境包括课堂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两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交流场景,营造语言氛围,通过小组演绎、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为日语翻译课程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环境,还能弥补教材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将关注点从教材内容转移到语言运用上。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等加大日本文化宣传,通过日语演讲比赛、日本文化节、日语翻译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日语教学实效。

(五)开拓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

翻译的应用能力需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验证。[6]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准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语言应用教学的,也没有开拓日语实习基地,且实习期短。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努力开拓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语言实践对日语教学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日语翻译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应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入手,通过营造语言环境、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开拓实习基地、加强业务学习、合理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弥补目前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日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猜你喜欢
日语应用型设置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