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1-11-27 05:41吴蕾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方法实验

吴蕾

(石家庄市教育装备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被逐渐的应用在了教育领域当中,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想要将信息技术的综合效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还需要相关教师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此来推动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加强应用的意义

(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建设,改变了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以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其多重感官造成刺激,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创设,使学生可以在情境当中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会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参与。

(二)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对信息技术加强应用,一方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更为直观透彻的了解相关知识,有效降低科学教学的难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构建,在翻转课堂当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锻炼,还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教学观念落后

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还存在教学观念老旧落后的情况,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仍然习惯以自己或课本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导致科学课堂教学普遍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压制,导致其在课堂学习当中长期处在被动地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很难长时间的认真学习,一旦其学习进入被动状态,学习兴趣将会持续消减,在没有兴趣的支持下,其往往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参与,而这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其次,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甚至是存在偏差,觉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分散,导致课堂秩序过于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所以对于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一种教学方法,这也导致这些教师在针对科学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如,先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结合现有条件,为学生演示相应的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和记忆。但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接收能力都是有错差异的,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且在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除此之外,长期使用一种方法,也会让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减,甚至是产生倦怠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

尽管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课堂实践当中,仍有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情况,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只能应用多媒体设备对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进行播放,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逐渐降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好奇心,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一)对相关教育理念进行积极的革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小学教师也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使自身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有效的革新。首先,要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保持重视,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调动,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要对信息技术保持正确的认识,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其应用优势,并对信息技术的各项应用方法加强学习,使其能够在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建设

第一,在落实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容在课堂当中都是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演示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加强应用,利用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呈现,并配合讲解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对种子发芽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由于种子发芽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主要是在微观世界完成,所以在课堂当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呈现。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在网上收集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将种子发芽的过程以视频或者是动画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安排学生自己种下一枚种子,对其生长发芽过程进行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微课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典型应用,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学习以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各项知识点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统一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而利用微课教学,能够减少内容讲解对于课堂时间的占用,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解惑,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

要适时应用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当中,想要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对信息技术进行适时的使用,要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乱用或者是滥用的情况,否则会降低信息技术的新引力,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应该应用在学生疑惑不解时、知识匮乏时、感知生涩时、思维滞涩时以及实验观察不畅时等等。

例如,在科学知识当中,很多知识涉及到的内容当地并没有,教师也很难对相关的实物材料进行有效的获取,而由于现实当中难以接触,又缺乏教学实物,学生往往难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从而填补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空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众所周知,科学学科本身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很多内容都需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学习,而良好的实验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因此,科学实验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小学生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经常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导致一些实验细节被漏掉。或者是受到班级人数、实验距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难以将实验过程及结果看清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水温测量实验时,由于温度计的体积相对较小,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其刻度变化,而在没有进行充分观察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过程投放到大屏幕当中,或者是利用录像设备对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和播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实验过程,且在观察不清的时候还可以反复播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加强应用,不仅能够使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保持高度的重视,要对其加强了解和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应用,确保信息技术能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方法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