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的路径探析

2021-11-27 05:41朱效迅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思政文化教育

朱效迅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需要承担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体现自身文化浸润意识,还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各个国家软实力对抗的过程中,我国正处于转型攻坚期和改革深水区,保障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新形势下,只有高举习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可以不断地稳定党的重要领导地位,落实党的建设的根基。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建设的摇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可以聚集各路的精英,影响社会关注的焦点,把握其中的主动权,提高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政治辨识力和抵制力。鉴于此,如何立足实际,科学的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呢?立足四大平台,找准四个构建路径进行工作发力尤为重要。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四大平台

(一)课堂教学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合理的使用课堂的主要教育渠道,打破常规,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联动发展。消除孤岛效应,发挥各个科目主要的育人功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改革方法,落实思维基础,保持科学的发展动力,减少格式化和概念化的文化,抓好着力点,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很好落实和建设[2]。高校普遍开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设重心转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其核心是要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育人成才的全过程,在积极的教育功能建设中,落实人文素养,强化人文、专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在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将综合素养的提升润物于无声之中。

(二)校园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着力点

学校文化氛围建设的有效落实,可以在新的发展点上,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在积极的引导下,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升取舍的能力。在文化的沉浸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对国家发展与改革的感知力和成就感,凸显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化建设,保持立德树人的思维逻辑,找到共同的发展方向,满足当前的发展路径[3]。

(三)学生社团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大舞台

在学校当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性的主要看路径之一就是社团。也就是说,需要在社团的基础上,需要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有机的展现出来,扩大吸引力,保持良好的育人经验。在个人行为的风向标中,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重要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高校还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为社团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实践方向,端正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对应的发展理念。

(四)校园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

也就是说,需要在合理的统筹规划中,建立“三微一端”发展理念,并且延伸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感,深刻的优化内外生态环境,保持了科学的发展理念。高校也需要结合现实的需要,在官方微信、微博、PU平台等新媒体的基础上,建立舆论的制高点,帮助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革命传统赓续教育建设。在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视野下,优化改革基础,建立全新的思政发展阵地,满足精确性原则,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学生们服务[4]。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在凝聚思想中夯实文化理论根基

在很大的程度上,意识形态决定了主导权的价值和重要性。当前,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并且在深刻的变革中,落实基础,分析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从思想认知和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视角,建立多样化的主导权,建立学习型的基层党组织,找到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第一,需要发挥文化渗透的主要作用,有效的提升思想理论的引领。从本质看,文化属于民族的“根”与“魂”,可以很好地汲取净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校也需要守牢初心、永担使命,落实好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主流文化,加大认知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内化为心,外化为行。不仅为了浸润主流的文化思想,也是为了滋养文化精神,保持文化自信。第二,需要增强举旗定向能力,进一步强化师生的主体价值[5]。也就是说,需要在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武装头脑,提高实践的指导能力,加大自觉性建设。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明确新时代的主要思想,提高身体意识形态判断能力。在更新理念和搭建平台的基础上,落实主流意识,引导大家共同维护社会的意识形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在同向同行中提升教育管理合力

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性质上看,需要提高思政课程有效性,把握主流的内容。高校教师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满足“学术有自由,课堂有责任”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占据教学科研主阵地,端正正确的传播渠道。第一,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巩固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6]。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加特色文化自信。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政教育课程、日常的思政教育有机的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第二,需要将传统的教育优势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教育形式。此时,需要在传统教育形式上,保持语言的严谨性,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严肃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体验。也就是说,需要将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原汁原味呈现到大家的面前,缩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图片、音频、视频、H5 等多媒体形式载体的基础上,加大视听的感受,提高互动的体验,达到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需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合起来,有效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也就是说,需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建设,开辟主要的课堂渠道,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发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提高课程的覆盖性,保持相互促进的思想意识。第四,需要加大教育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联动性,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力。也是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意识形态,不仅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主要责任,也是任何教育部门的主要责任。需要建立清晰的发展体系,将真正的意识形态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明确集中的判断力,打造意识形态教育的大格局,加大联动性[7]。

(三)在多元传播中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信仰、是真理,只有上下级的人员,都很好的落实到其中,加大基层队伍建设,才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运用人文关怀、民间话语、平民风格等基本元素,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第一,需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向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实施发展。也就是说,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促进话语权的转化,贴近大众的生活,将繁琐的话语转变为学生通俗易懂的东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引导大家践行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文化创新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以优秀的涵养落实价值观。第二,需要有效的落实网络文化育人的环境,建立主动防护的能力。高校也需要在积极的建设中,建立主动防护的类型,落实各种形态文化意识,强化微信、微博、论坛、校园网等新媒体的管理,树立绿色的网络空间,掌握热点和焦点内容,给予教师正面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需要将传统的媒体和新兴的媒体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传播路径,延伸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积极的引导大家,以大众喜欢的方式,合理的落实。合理的使用信息时代的“神器”,以学生喜闻见可的方式,建立更加容易接受的形态教育方式。

(四)用习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高校师生

此时,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体系建设有效的融入国民的精神文明培养上。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用习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激活高校教师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使用新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教育,以积极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优化未来的发展道路。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合理的使用这些思想问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基础,转化原有的思维和行为、生活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良好个人形象,保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正在示范的范围之内[8]。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满足当前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建设。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重头戏。高校是培养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思维逻辑,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实现实践教育统一化,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全面服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存在自身独到的新理解,需要保持全球的新格局,为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思政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