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021-11-27 13:23杜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能力运算

杜妍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认为小学是学生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而小学数学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十分关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坚持情境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以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者坚信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罗盘,更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提升。数学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而言,计算能力决定了他们的数学水平。而计算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意义非凡。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需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开展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快速熟悉计算方法和思路。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有“数的相乘”一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计算,其难度相对较大。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以刻板的方式对计算过程进行演示,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计算原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结果,则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计算规则。比如创设一个商店交易的情境:某商店每天能够卖出牛奶120瓶,那么二月份该店的老板一共卖出多少瓶牛奶?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二月一共有几天,随后利用天数乘以每天卖出的牛奶数量,就能够得到结果。但是在计算中学生遇到了难处,于是教师在演示计算技巧后,可以利用数学计算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有28堆牛奶,每堆有120瓶,把这28堆相加,就能够得到结果。利用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来加深其对数学计算的理解,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热爱。

二、以简便运算的方式提高计算准确率

小学生刚接触计算,其计算能力十分有限,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深化和巩固。但是小学数学中也会有一些复杂的运算,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率,可以采取简便式运算的方法。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数学课本就会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复杂的计算题,并介绍一些简便运算的规则,帮助学生加速运算。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计算时间,还能够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率,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巧。

例如,“混合運算”技巧。一般的计算都需要遵循四则运算法则,即利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的性质,来确定计算顺序,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利用混合运算,我们可以对计算式进行调整、变形,以实现快速运算的目的。比如在计算15×4+6×15时,根据四则运算的原理,我们需要先将15×4和6×15分别计算出来,随后再对两者进行加和。由于没有简便的运算口诀,这种计算往往比较复杂,但是利用混合运算的法则,我们可以先将相同的因子提出,得到15×(4+6)=15×10=150。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得到计算结果,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也能够保障。除上述两种计算规则外,还有许多运算规则,都能够使计算的式子简便化,实现简便运算。

三、以良好的计算习惯鼓励学生减少犯错

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以长期的训练和积累为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应当立足长远,以良好的计算习惯来约束学生,提升他们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在开始数学计算教学初期,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别都不大,但是随着计算知识的深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就会慢慢地形成差距。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计算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备良好计算习惯的学生首先会对计算式进行分析,研究其是否具备简便运算的条件,随后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后,学生还会对计算的结果再次进行检查验证,最终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只知道埋头苦算,最后也不对答案进行验算,而且常常因为计算中的粗心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因此,教师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这能够减少学生因粗心所犯的错误,降低计算的错误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数学水平。计算是终身受用的一种技术,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学需从教学的环境出发,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结合简便、高效的计算规则,简化计算过程,实现计算准确率的提升。还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进行约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数学水平。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计算能力运算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