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

2021-11-28 04:53刘娅娅陶建宏罗文春
科技与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轻工轻工业陕西

刘娅娅,陶建宏,罗文春,赵 玉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

1 问题提出

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而言,主要是与生产生活资料相关的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能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还能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满足生活、增加收入,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轻工业一直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全省轻工产业发展较为平稳,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白酒、啤酒、软饮料、卷烟、机制纸与纸板、纸制品、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纺织、造纸等行业有了长足进步,推动陕西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然而,由于陕西轻工产业整体技术更新较慢,受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表现出轻工技术也面临创新力度不够、能耗偏高、产能过剩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探究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助力陕西轻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

2 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2.1 陕西轻工产业概况

轻工业通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产品。据统计,陕西轻工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共有22 个行业144 个门类,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近年来,陕西轻工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不仅为陕西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不断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多样化轻工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十三五”时期,陕西大力推进轻工技术升级创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进轻工产业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依托陕西轻工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科研平台和原材料资源,为陕西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推进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陕西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2 273 家,资产总额为3 342 亿元,利润总额为350.7 亿元[1]。其中轻工支柱和重点行业包括食品、农产品加工、饮料、乳制品、造纸,在整个轻工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此外,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酒、饮料、卷烟、纸制品、塑料制品等产品产量表现较为突出。乳制品制造业也是陕西目前发展较好的轻工行业,陕西富平更被誉为“中国羊乳之都”。西安银桥乳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9 年中国轻工业食品50 强,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缝制机械)入选2019 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30强。省内一批如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西安航城面粉有限公司、优利士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轻工知名龙头企业,为行业发展和陕西经济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来说,陕西轻工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行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

2.2 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常是以轻工企业为主体、轻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强调轻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轻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轻工行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体现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本文对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观念、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五方面进行分析。

创新环境方面,尽管陕西轻工产业整体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而言,陕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产业创新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环境开放度不足,软环境建设还有待加强,省外及国外投资吸引力缺乏。此外,陕西省轻工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加剧了企业内部创新环境不足。

创新主体方面,陕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以及轻工原料输出与轻工产品输入比例失调,“两个失调”问题[3]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截至2019 年,陕西轻工业规模以上与重工业企业比例为1∶1.8。中小轻工民营企业数量偏少,轻工行业内领军企业偏少,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整体研发生产能力还较为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领军企业没有更好发挥主体引领作用。

创新观念方面,陕西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问题导致轻工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4],迫切需要从观念上与时俱进,破解创新难题。特别是日趋严格的减排措施,使得造纸、皮革、电池、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为紧迫。由于陕西地区生态脆弱,创新观念较为落后,节能减排意识较弱,设备能耗大,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等现状,进一步凸显了陕西轻工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升级转型的紧迫性。

创新动力方面,陕西轻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扩大,多种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的粗放发展模式依然存在。目前陕西还仅仅处于“微笑曲线”[5]中间区域,位于价值链底端位置。陕西轻工产品普遍附加值低,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到位,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动力和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极大地阻碍了陕西轻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能力方面,轻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创造价值的能力[6]。陕西虽拥有高水平轻工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一定数量的轻工人才,但未能高效地将高校创新专利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导致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创新成果转换率较低。此外,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机制不健全,还未形成高效协同的技术研发平台。

3 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成因分析

3.1 轻重产业结构不合理

囿于政策等多方面发展因素,陕西轻重工业结构多年来一直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为滞后。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陕西轻工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不足4%;2010年以来,陕西重工业总产值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始终高于轻工业50 个百分点以上。截至2018 年,轻工业规模企业利润总额为3 507 457 万元,而重工业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是其5.95 倍;就平均用工人数而言,重工业是轻工业的3.25倍。由此可见,陕西轻重工业比例依然悬殊,这依然是制约陕西轻工业产业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3.2 轻工领军企业竞争力不强

尽管陕西目前拥有一批轻工领军企业,如食品行业的石羊集团、乳品企业西安银桥乳业集团、缝制行业的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但总体上,陕西轻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的轻工领军企业数量依然较少。其次,陕西轻工企业分布较零散、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较低、高端产品及名牌产品较少、整体竞争力较弱等成为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3.3 轻工技术创新能力偏弱

近年来,陕西强调轻工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但囿于轻工技术创新水平整体偏低,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过慢,无法生产更多高端产品满足市场的高需求。这直接导致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成正比,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方式严重影响了陕西轻工产业发展后劲。陕西目前拥有80 所普通高校和1 000 余所科研院所,其中不乏有陕西科技大学等有轻工优势的高校,但整体“产学研”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轻工技术人才整体优势尚未彰显,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良性发展。

3.4 产业集群化程度偏低

总体来说,陕西轻工企业规模整体较小,规模以上企业协作程度低。陕西轻工产业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分布较少,其地域分布不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陕西轻工产业集群创新及发展的难度。在集群化与园区化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产业集群还不多,产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与产业集群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导致陕西轻工产业发展缓慢,规模效应偏低,行业结构性过剩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产业规划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加剧了市场竞争。

3.5 轻工企业盈利能力偏弱

陕西轻工产业主要以造纸、食品加工、轻纺等传统产业为主,轻工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导致陕西轻工产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整体上还不够理想,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偏弱。尤其体现在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品牌经营方式落后,“驰名商标”偏少,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轻工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偏弱,也进一步影响技术升级改造的资金投入,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进一步导致陕西轻工产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和技术创新转型投资不足。

4 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转型建议

基于陕西轻工产业技术体系现状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转型升级与新发展理念融合,从创新环境、主体、观念、动力、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促进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技术创新环境层面

环境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前提。陕西轻工产业应积极落实国家战略,为行业争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其次,陕西轻工产业应借助区位优势,充分借鉴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体系,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政策及趋势,更好地为轻工产业发展服务。从陕西轻工产业一体化发展与整体利益出发,促进产业内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省外及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区域创新环境的协同发展,提升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格局和水平。

4.2 技术创新主体层面

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陕西轻工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主体说到底是行业内的各企业。只有各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才能促进产业的更好发展。陕西轻工龙头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借助各种政策与资源,围绕市场新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紧抓市场需求这一关键,提升企业技术设备与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及品牌价值。同时,关注创新市场环境的增长潜力,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制定合理的增长目标,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装备技术突破。此外,充分利用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联盟,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4.3 技术创新观念层面

观念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应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创新。2020-04,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这就要求陕西轻工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现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放在首位,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整个行业应该深入贯彻绿色制造理念,推进绿色制造体系,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形成绿色供应链,推动陕西轻工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陕西轻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4 技术创新动力层面

动力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从外部因素来说,行业竞争力是关键。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看不见的手,提高市场准入条件,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轻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权保护,加强产业跨界协同,并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从内部因素来说,轻工企业提升创新动力和自身创新发展是关键。随着人们对轻工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企业也应顺势而为,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创新程度,生产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刺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4.5 技术创新能力层面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目标。针对陕西轻工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在已有科研平台和人才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建设轻工产业科研平台、轻工科技创新团队,大力实施轻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加强对省内轻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以形成稳定的轻工人才队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企业可采用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模式,利用产业大会、行业论坛、百强企业发布会为轻工企业家学习和交流提供多种平台,促进轻工行业企业家的成长,促进轻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轻工业是陕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升级,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了解发展现状和分析成因,更有利于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转型升级与新发展理念相融合,构建环境、主体、观念、动力、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陕西轻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陕西轻工产业产品竞争力与活力,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猜你喜欢
轻工轻工业陕西
郑州轻工业大学成果展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9项造纸成果荣获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18年1月我国大宗轻工商品进口情况
2018年1月我国大宗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2017年1~11月我国大宗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2017年1~11月我国大宗轻工商品进口情况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