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意蕴与解释框架*

2021-11-28 04:53韩庚君
科技与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韩庚君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

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要强调地理因素,又要重视政治、经济影响和社会变迁的因素,协同的本质是以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活动为载体,与该系统外部领域耦合互动形成的有机创新生态系统,目标是跨越行政空间和区域屏障的范围内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无碍障共享和流动,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

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范畴界定与内涵逻辑

欧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博洛尼亚进程,即欧洲的政治领域、经济社会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纵观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相邻都市圈中进行,是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改革与重塑的过程。高等教育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和产业经济增长方面是重要动力。

所谓“协同发展”,是指多个不同资源主体相互协作完成同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互惠共赢的结果。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在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在宏观和整体上就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或功能。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上来,高校存在了近千年,其职能一直不断地变化,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很难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公众的整体需求,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和国际形势的挑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品行、价值、能力和知识的重要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将会为学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学术发展环境,创造更加浓厚的研究氛围,可以激励受教育者参与前沿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综上,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战略布局指导下建立和扩大区域或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交流,实现教育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突破掣肘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制度行政障碍,逐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和系统之间有序分工和全面合作,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和状态。

2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释义以及京津冀环渤海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资源禀赋赋予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更多的理论内涵,从宏观层面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增长极设想的提出,到中观层面区域间各高校协同合作发展依次展开,再到微观层面的具体每个高校教育要素的相互融合创新,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 P 提出来,用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布局结构。后来由法国经济学家BOUDAILLE、美国经济学家HIRSCHMANN 和MILTON F 进一步发展了增长极理论。国内学者将增长极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相结合进行了很多研究,观点为通过区域高等教育的整合与联动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极,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同时提出建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级,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其次是协同共生理论,即在协同共生中发展,协同理论起源于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 H,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京津冀环渤海大湾区高等教育系统尚未形成成熟有序的状态,亟待进行协同产生协同效应。美国生物学家LYNN M 提出的共生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社会学。基于此,将京津冀视为一个大的共生环境,那么其中各地的高等教育系统就是相对独立的共生单元,那么构建不断优化的共生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三是融合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 S 首先提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的理论。围绕通过持续创新推动经济增长,通过各种要素的融合形成新的创新系统,具体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能力等方面的要素进行协同合作,以内涵式的自身知识溢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推动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产品、服务、流程、制度等多角度创新融合,形成“创新—融合—发展”的发展道路。

第四是合作博弈理论,将博弈论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实践的分析中,从内在逻辑分析,在京津冀区域建设高等教育高地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内通,即高等教育体、文化凝聚力和制度合力的内在融通;二是外联,打造京津冀标识性特征的教育示范区,充分利用经济优势政治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并本土化,联盟内部和联盟之间建立合作博弈,即联合博弈,协调分工,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这也是目前京津冀区域部分高校联盟的理论基础。

3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解释框架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交叉融合多元学科和多元释义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协同发展是把不同的高等教育主体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不同于经济协同和政治协同,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统筹资源配置的过程,是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重构和探索。

致力于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区域需要大量国际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支撑,如何在京津冀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的区域实现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规划,应立足于区域特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各种人为因素对教育要素协同的阻碍。

3.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原则

3.1.1 精准发展原则

要对京津冀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进行需求的精准识别、要素的精准供给和发展的精准治理。鉴于协同发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面临经济社会整体变化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而多方参与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各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的不同需求也会使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迟滞。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大,但三地各自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必须要在主要环节和领域中进行密切合作,统筹资源配置、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在合作的基础上互补发展。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规范入手进行精准治理,积极落实协同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支撑体系,从需求侧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3.1.2 多维立体原则

多维性是指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子系统,各地多元文化、政策制度和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着投入、过程和产出三大系统,需要考虑时空维度和动静维度进行协同发展的路径,细化落实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实时监测和评估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全面准确掌握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社会鼓励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凝聚合力,建立规划和整体的统筹机制,抓住重点项目和工程,发挥政府干预引导的手段,提高时效性,以共商公建的理念制定发展的总体目标,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3.1.3 协调激励原则

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监测与评估机制、激励问责机制,监测高等教育布局模式、学科设置和发展类型,整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教育资源,形成河北天津高等教育集聚和溢出效应,同时构建与经济社会文化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针对国家区域发展亟需的“卡脖子”技术,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激励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同时应合理布局京津冀各地区高等教育层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学科品牌,破解区域非理性竞争的困厄。科学研究方面要创新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合作机制,鼓励以访问学者、联合攻关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改革目前的科研考评机制,以实际贡献为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区域高端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合作共赢。

3.2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解释框架

3.2.1 “外部对标—内部凝聚”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的基本框架

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要协调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兼顾,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要纵向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行定量比较,找到自身发展差距,整合三地之间的协同架构,又要在横向合作主体之间形成“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为载体的合力,形成多元合力模式。明确三方的利益诉求和需求结合点,发挥北京和天津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优势作用,将教育理念、学校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到河北地区。进行教育信息数据共享,如京津冀慕课联盟、翻转课堂联盟的成立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进行科研资源共享,加强京津冀区域科研单位的交流协作,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项目和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2.2 坚持用跨界研究方法探究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复杂问题

未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系统要超越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过适当地顶层设计,逐步走向融合,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在遵循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外部关系规律的基础之上,还要坚持教育内部的关系规则,开展跨界的政策探索、实践分析及改革突破。明确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疏解,推动高等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以信息化技术和协同发展思维破除基于条块分割的招生机制、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从一元主体治理走向多元主体共治,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联合办学的高等教育新业态。依托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对全国及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打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同时以新的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多元化学习模式供给,将传统教学方法融合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效。

3.2.3 构筑精准帮扶、合作共享、多元承接的三维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体系

建立纵向协调新政组织框架,决策、协调和执行相统一,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地方财政状况,协调地区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精准帮扶基金项目,扶持协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协同发展为核心,进行优势互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合作共享机制。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不仅在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也应有所创新,协同发展要在整体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教育资源无差别推送,真正消除空间隔离、空间限制,建立多方联动,多元承接的教育机智,保证教育质量。在三维一体的运行机制中,精准帮扶是基础,合作共享是关键,多元承接是支撑,三大体系共同助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现。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