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德发作品的忧患意识

2021-11-28 13:46卞慧敏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山海底层困境

卞慧敏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赵德发创作长篇小说多以农民、宗教为题材,以历史视角书写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宗教信仰的变迁、传统道德观念的瓦解等主题,而《经山海》《人类世》的叙事视野进一步拓展,转向了对因环境问题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的全方位思考。《经山海》以女镇长吴小蒿为主人公,描写了海滨乡镇楷坡所面临的渔业转型困境;《人类世》直接从宏观角度批判人类的贪欲造成的一系列恶劣影响。这两部小说采用宏观视角对人类命运进行审视,具有沉重的反思意识与厚重的历史内涵。

一、以历史为坐标观照人与自然关系

黑格尔在《历史与哲学》里对历史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做了思考:“首先,历史经验给我们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教训;其次,即使有历史经验教训,人们也有拒绝的自由;最后,在古今变易中究竟有无相同或相通的经验教训”。[1](P36)黑格尔对历史是否具有借鉴意义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历史之所以不能为鉴其因有二,其一是因为人类有拒绝的权利;其二是因为历史的前进性。《经山海》《人类世》中的地域历史与总体历史既是小说主题又是叙事视角,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达到警醒人类的效果。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很难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注意挖掘素材中的文化与哲学内涵,还主要采取了历史眼光。”(1)转引自赵德发 2019 年 3 月 20 日在山东师范大学所做学术报告《现实题材与历史眼光》。赵德发认为当下建立在历史之上的自然环境就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被破坏掉的,所以只有正确分析历史经验才能找到当下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人类世》里多次提到人类历史的短暂性,“把地球全部的时间换算成一年,人类就是最后的两秒”,[2](P246)“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P32)人类对于自然界来说是新的存在,可人类短暂的存在却给自然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赵德发在这两部小说里把人类犯下的恶行揭露出来展示到阳光之下,给人类以警醒。历史无法重来,但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人类拒绝接受历史的教训只会不断造成悲剧。《人类世》里的孙参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山填海,不仅把焦石教授发现的区分世纪的“钉子”毁灭了,也彻底破坏了周围的环境。孙参代表了一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这部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考虑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类的伤害,拒绝以历史教训为鉴而走上一条不归路。作者最后让孙参的填海造陆的计划变成了好事,他想展示发展的两面性,但这样却减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4](P92)人类为了谋取利益违背自然规律,不断打破自然界规律的底线,那环境必然对人类产生反作用。在这两部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的反作用:海边的垃圾,砍伐一空的树木,海岸线的上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愈发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醒悟,只会毁灭自己。历史的存在,是让人们了解历史,正视历史,并从历史的潮流中获取经验教训。赵德发将历史作为小说主题和叙事视角,在他看来,过去的历史造就了当下的环境,对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警醒和借鉴作用。

在这两部小说中,赵德发以深切的忧患意识不断试图唤醒人们的历史感,他认为对历史经验的拒绝让人类一步步陷入深渊,而他对历史的重视和热爱从《经山海》的叙事结构中就可以看出来,每章以“历史上的今天”开头,从古代联系现代,以历史警示世人。赵德发接受访谈时曾说他在《历史上的今天》这本书中发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面貌,因此,当《人民文学》约他写一部反映新时代的小说时,决定用“历史上的今天”这种结构来创作小说,并写出一位历史感很强的主人公——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的女镇长吴小蒿。以“历史上的今天”做引子,奠定了小说以历史为叙事视角的写作方式,以主人公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来唤醒众人的历史感、责任感,展示出了他的创作意图。“昔日开阔自由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历史学培养了她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赋予她看待问题的长远眼光和广阔视野,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吴小蒿不仅注重经济建设,更注重文化引领”。[5](P128-135)正是因为她比别人更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的借鉴价值,所以当镇长时她才有更出众的大局观,才可以面对诱惑不动摇,也让她有了保护自然的决心,把维护生存环境放在提高经济利益之前。

面对房车营地、香山遗美项目,她首先考虑的不是利益,而是自然环境的得失,而这当然得益于吴小蒿对历史的喜欢和敬畏,《经山海》中吴小蒿等人讨论历史这一主题时说道:“追究到历史的根底,有何用处?鉴古知今,知未来还有一个目的:纠正人们不正确的历史观。”[6](P252)吴小蒿正是在追究历史的根底,寻找解决人类与自然相处困境的方式,纠正身边官员不正确的历史观。吴小蒿尊重历史,通过历史观照现实,她对历史持积极态度,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向前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过往的历史规律。吴小蒿代表了清醒的一部分人,正因为她意识到了历史在时代中的价值,才避免了很多不可挽回的损失,但自然环境保护不能只依赖个体,还需要人类思想的觉醒。历史有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也只是历史和自然的产物,如果人类的历史意识被唤醒,那历史将会证明它的存在价值。

历史的存在具有反思价值,而人类如果缺乏历史意识就会陷入狂热的利益追逐之中。孙参这样的商人正是因为没有深厚的历史观和强大的历史反思精神做支撑就变成了金钱和权力的机器,最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种相互联系的整体。”[7](P124)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在赵德发的小说里人类一直在破坏这个整体,《人类世》中大自然面临的危机触目惊心,人类世只存在了几百年就把自然环境破坏得面目全非,北极变暖、冰川融化、渔业捕捞困难、雾霾遍布世界、垃圾堆满海洋……而这一切都是人类缺乏历史意识和环境整体意识造成的,如果尊重历史和自然规律,就会看到历史的存在价值,以及自然被破坏的恶劣后果。现代人类历史意识的淡薄,引起赵德发的忧虑,他在《人类世》中借焦石教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总有一天人类会在自己的手中毁掉人类世”。[2](p1)人类的历史意识和整体意识需要被唤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具有大局观,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二、以欲望泛滥的恶果批判“人类中心论”

人的欲望是无限增长的,一个欲望的满足就意味着另一个欲望的开始,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欲望划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需求欲望到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产生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些欲望是从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不断上升的。纵观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毫无节制的欲望史,满足了基本生存之欲人类就会对财富产生欲望。《经山海》中渔业捕捞困难、房车营地开发、香山遗址被觊觎都是人类在满足生存之欲之后产生的对资本积累的欲望;《人类世》中的孙参代表了人类欲望的进阶,从捡垃圾保证生存到不断获得资本积累再到取得社会地位,孙参的欲望一步步向上攀升,而他的欲望也对环境和自然规律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孙参只是众多资本家的一个代表,环境的破坏是人类欲望泛滥的后果。垃圾成堆、随意填海、雾霾弥漫和树木砍伐等都是环境被破坏的证据,也是人类欲望史的见证。这两部小说从个人历史出发呈现了整个人类的欲望史以及自然界的历史。《经山海》以女镇长吴小蒿为切入点,叙述了中国海滨乡镇近几年的转型困境,以乡镇领导者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问题。《人类世》以参孙集团的老板孙参为切入点,以海滨城市青岛为原型,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P167)人类本应与自然共生共存,但人类因其物质欲望不断泛滥,拿环境作为代价,不断破坏自然规律。作者以吴小蒿、孙参的小历史为切入点,从个人着手,通过他们的眼睛窥探人类的欲望史,借个人命运揭露整个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史。

欲望具有两面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文明毁灭,所以欲望需要正确的利用和引导,而不是无节制的膨胀。《经山海》中的吴小蒿尊重历史、克制欲望,反衬出官场其他人的贪婪、卑劣。吴小蒿一次次失去选择自我命运的权利,考上镇长是她实现自我的一个大好机会,在家庭的重压下,她坚守原则和底线,在资源开发谈判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据理力争,拆迁时走到最前列一个一个去说服乡亲……吴小蒿在小说里被塑造成了一个政府干部的标杆,在她的引领下,楷坡群众的欲望被合理满足的同时又给了自然、文明以最大化的保护。吴小蒿正确引领欲望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和历史向前发展的最优推动力。而吴小蒿身边混迹的一群因公徇私、急功近利、滥用权力的政府官员与她正好相反,贺成收利用镇长的权利一次次纵容发小慕平川胡作非为;袁笑笑身为民政官员,把低保发给官员和有权势的人,真正贫困的老常却在过年时连一碗饺子也吃不到。这些人没有发挥基本的领导作用,而只是在满足利益的前提下,毫无原则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他们不仅没有满足人民最基本的需要,还破坏了环境。这些人的存在,不仅无法让欲望得到正确引导,还会让欲望无节制地膨胀,进而阻碍社会发展,损坏干部公信力。出现这些问题,是人类欲望泛滥的后果,“人类太放纵自己的欲望了,为了种种的享受,他们有了多少造作”。[6](P144)他们为了房车营地和香山遗美的一点利益,不惜毁坏文物、破坏湿地,对自然和文明造成持续的伤害,这些官员是人类欲望无节制膨胀的一个缩影。

社会的发展不是靠抑制需求和欲望得来的,更不是通过欲望无节制膨胀而获得的,所以,为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需要对欲望正确引导,而不只是追求短暂的暴利。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对大自然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这种破坏是人类物质欲望泛滥的最有力证据,“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和挥霍,已经使人类陷入了资源匮乏和环境危机,这些危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生存危机”。[8](P36)所以,欲望需要得到正确的利用,自然环境有自己生长、发展的内在规律,规律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次复原。面对这种情况,赵德发痛心疾首,他深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资源掠夺史、私欲膨胀史。《经山海》中方老师、丹丹和吴小蒿就历史谈论到历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是前进的。历史是在人类的欲望一步步攀升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但这种发展要建立在欲望得到正确利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欲望可以推动历史发展也可以阻碍历史发展,所以不应该让人类的欲望成为破坏文明和自然的刽子手。

孙参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可以随意利用自然,可以毫无节制的破坏自然,但“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会使人类栖息的世界千疮百孔,甚至让人类亲手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8](P39)海平面上升,树木的砍伐一空都在提醒着孙参自然环境已不堪重负,但不断泛滥的物质欲望让他不顾自然的警示仍然随意打破自然规律。虽然孙参的填海造陆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他对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人类世》集中展示了现代人在私欲驱使下对生存环境的肆意破坏和个体自我的迷失困境。孙参的个人奋斗史是贯穿小说的主线,从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私欲高度膨胀所导致的问题”。[9](P95-102)由于人类无节制、不断膨胀的私欲,让本应该好好利用的自然资源、自然规律沦为资本积累的工具,导致一系列恶果,欲望变成了破坏自然资源的代名词。因此人类需要的是克制,克制住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如不彻底消除“人类中心论”所赋予的“人是万物灵长”的至尊观念,不从哲学上重新反思“自然到底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样两个根本性的前提问题,忘性极大的人类还会“好了疮疤忘了痛,干出或许比现在更傻的蠢事来”。赵德发以悲悯的眼光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近代理性主义观点,揭露出人类不断泛滥的欲望本质,希望唤醒人类的意识,解决人类欲望不断膨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三、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造成一系列问题。当城市的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争取社会地位时,很多底层的人还处于满足生存欲望的阶段,上层与底层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上层和底层巨大的落差让很多处于低级欲望阶段的农民、渔民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他们既无法融入主流文化,一直坚持的文化、信仰又已经被社会淘汰,就沦落到了社会的夹缝之中,成了被时代抛弃的边缘人。对于边缘人,理论界普遍认可的两种定义为:“一是从他/她所在社会群体中孤立出去、未真正被他人所接受的人;二是具有边缘人格特征的人”。[10](P64-67)《经山海》中的老沈、《人类世》里关亚静的爸爸,《缱绻与决绝》里的封大脚,都是在时代的潮流中不被社会所接纳的一部分人。这些人曾经赖以生存的技能被社会淘汰,又无法接受新的技能,于是一步步被遗忘在时代潮流之后。“赵德发以清晰而明确的历史理性与历史判断,深入乡镇基层的内部,深入海滨渔村、山村的细部,对当下中国乡镇生活予以冷静客观的观察和栩栩如生的反映。”[5](P128-135)赵德发深入基层,用悲悯的历史视角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细致描写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一部分无法融入社会的边缘人。

《经山海》中的老沈就是这样的边缘人,他是社会转型下的一个典型悲剧人物。在过去,老沈这样的船老大就是一艘渔船的指挥中心,所有的人都要听他的。机器船普及之后船老大就失去了指挥作用,从顶端掉落到毫无用武之地的谷底,老沈的人生彻底失去了方向,他原来引以为傲的判断力、方向感全都被时代抛弃,而他也成了无用武之地的边缘人。在时代的大潮流下老沈被隔绝在了自己的狭小空间里,他代表了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一批人,无论农民还是渔民,他们都有自己一直以来的生存空间,但机器、技术、信息化的社会打破了他们遵循的社会规则,剥夺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经山海》中,由于人类欲望的膨胀,海洋资源逐渐枯竭,可海洋资源是渔民的生存资源;海洋是渔民生存空间,所以对他们来说海洋资源的枯竭就是生存空间、生存资源同时被剥夺。失去了海洋,捕鱼的技能也没有了用处,渔民突然之间就成了无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断被主流文化孤立,被时代淘汰,最后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赵德发从早期作品观照农民的生存困境到现在扩展到渔民,他始终以客观和历史的眼光关怀底层人民,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阅历及智性,视阈及情怀使得赵德发的创作始终扎根在土地,其最为擅长的乡土及农民叙事实为‘根性’书写。”[11](P95-101)

“无论中外,无论属于哪种创作倾向的作家,其中的最优秀的都基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思想‘光束’,对现实采取不妥协的和批判的态度或妥协的和批判的态度。”[12](P45)赵德发把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融合进这两部小说里,坚守现实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人类世》里还写了渔业捕捞困境下以关亚静爸爸为代表的另一批人,他们生在海边,只会打鱼,但海洋资源枯竭,捕捞业生存困难,面临失业危机。如果说老沈是被时代抛弃,活在自己狭小空间里的人,那么关亚静的爸爸就是走出狭小空间,努力寻求时代接纳的一批人。身为一家的经济支柱,关亚静的爸爸必须解决生存需要,但他随船去菲律宾海域捕鱼后,便杳无音讯。就像《缱绻与决绝》中的封大脚,执着于土地,可到了儿子这一辈,土地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资源,他坚守土地,却改变不了时代的洪流,因此被孤立于时代之外,封大脚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同样被社会孤立在了夹缝里。关亚静爸爸一生只会捕鱼,捕鱼就是他解决生存需要的方式;封大脚一生的热情和汗水都挥洒在了土地上,耕种土地对他来说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可在社会快速发展,时代持续转型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生存资源和曾经坚守的信仰不断被时代抛弃、被主流文化逐渐孤立。所以他们在坚守自己生存方式的前提下寻求时代的接纳只能一次次受挫,沦为时代的牺牲品。上层在资本的积累下越来越富有,但同时以资源为代价换取利益,也让环境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问题的后果却只是由无辜的被掠夺者承担。赵德发用作家的人文关怀以海边渔民的典型人物来直面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提出了发展带来的另一面,是社会转型两极的底层一端。

从描写农村困境的农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到现在《经山海》《人类世》的渔业困境、人类生存困境,赵德发一直在用深切的悲悯之情审视底层人民在社会转型下面临的困境。以土地、捕鱼为生的农民、渔民,面对社会颠覆性的变化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能固执地坚守自己习惯的生存方式,这就造成了身份定位和生存空间的错位。社会的快速转型让底层人民陷入身份的认同危机中,“社会学领域中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主体对其身份或角色的合法性的确认,对身份或角色的共识及这种共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13](P21-27)社会转型中当然有跟上步伐的人,比如《经山海》中的锄头,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当了一名潜水教练,这是渔民转型成功的案例,他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了自己身份的转换,获得了足够的生存资源。但对于更多底层的农民和渔民来说,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仍然很难实现社会中身份的认同和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因此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最后沦为边缘人。在这两本小说中作者以底层人民的同理心,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船老大和锄头等人在社会转型下不同的处境,展现了社会发展下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对失去了身份认同的边缘人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四、结语

从个人命运到人类命运,赵德发在这两部小说中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审视人类的未来之路,思考人类长远发展之策,从微观出发展望整个人类的宏观未来。从《人类世》到《经山海》,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资源枯竭、自然被破坏、海洋被填埋,这些问题都是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的不顾后果的行为。以孙参为代表的商人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不计代价地开发资源,如果他们物质欲望不能正确利用,那自然和人类都会在他们的破坏下走向灭亡。自然是人类及其历史存在的根基,如果人类不与其共生存,任由欲望毁灭自然,那么最终毁灭的其实就是人类自己。《经山海》中海边小镇楷坡面临的文物被破坏、海洋资源枯竭、海边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人类世》中海洋被填埋、北极冰川融化、雾霾遍布的危机,是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见证。赵德发以深沉的忧患意识思考人类未来之路,如果大自然无法再承受人类的欲望,人类该何去何从?赵德发在小说里批判孙参为代表的商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提倡克制欲望,他认为只有人类克制欲望才能保护自然,保证历史向前发展。

维系历史除了需要克制欲望、顺应自然规律外,还应该对转型时期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给予关注。在赵德发的作品中从早期的农民困境到这两部小说的渔民困境、生存困境,他都深入发掘社会快速发展给底层人民在经济和心理上带来的损害。农民、渔民不属于固定职业,没有生活保障,失去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后就沦为了没有生存技能的边缘人。无法满足生存需求、个人价值得不到肯定,让底层人民陷入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的信仰危机中。身份的错位让他们开始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怀疑,就像李向军在关于农民失地的论文里所说:“征地不仅剥夺了他们原有作为农民的生活观念,也剥夺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却将其拉入一个‘农民非农民,市民非市民’的尴尬困境中”。[14](P17-20)这种无法协调的身份错位很容易让底层人民陷入极端,《经山海》中的老沈变得神经错乱;《人类世》中关亚静爸爸甘去冒险。赵德发带着强烈的悲悯意识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关切他们的生存困境,他意识到生存资源的剥夺让这些底层人民成为社会夹缝中的边缘人,所以,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底层的边缘人更需要人性关怀。

《人间世》《经山海》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个人命运观照整个人类的命运,塑造出了小说历史的层次感。吴小蒿和孙参代表了欲望驱使下人类的两种选择,一个正确引导欲望竭尽全力保护自然;一个任由欲望无节制的发展,为了利益随意破坏自然。宏观角度看,可以把孙参的发家史看作是人类欲望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保证生存到攫取资源、积累资本再到争取荣誉和社会地位,孙参的欲望的发展逐渐扩大。国家和社会也是利用欲望的推动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和社会在欲望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而吴小蒿,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她考虑的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保证人民利益,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人类逐渐意识到长远发展需要以自然为根基,只有保护好自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孙参和吴小蒿代表了欲望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放纵欲望到克制欲望、引导欲望。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依赖资源的积累、欲望的驱动,但欲望不应该无节制的随意发展,它需要正确的引导。人类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克制欲望、保护自然,但欲望的克制、环境的保护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之事,需要人类长久的努力。这两部小说中以一种悲悯的历史角度描写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人类破坏环境后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中心论”让人类欲望不断泛滥;底层人民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存困境,这些问题都是历史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赵德发以一种宏观写作方式,以历史为根基把握时代脉搏,试图探寻人类未来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山海底层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丝路•山海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山海涧》
山海间,享受纯粹的驾驶乐趣 保时捷Taycan
跟踪导练(一)
困境
山海添色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