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痿未必独取阳明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治疗痿证思路探讨

2021-11-29 06:34贾秋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阳明无力

贾秋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1 概述

痿,指四肢痿弱、不能运动[1]。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2],轻者肢体痿软无力,重者肢体痿废不用,肌肉萎缩,更为严重者可导致吞咽、呼吸困难。其中,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又称为“痿躄”,目前临床上以下肢痿弱为多见。痿证相当于现代医学多发性神经炎、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脊髓空洞症、周期性麻痹、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2]。

2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

在痿证的治疗中,医家常偏重“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过度强调脾胃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致病因素。熊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也时常教导我们在临证中切忌片面,一定要仔细分析四诊采集的资料后组方用药。

2.1 阳明经在痿证治疗中的重要性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3]原文的确强调阳明经的重要性。因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源泉,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阳明经气血主濡养人体的宗筋,宗筋就是人体内的诸筋,宗筋主约束骨骼,使关节滑利。人体的冲脉是人体经脉气血汇聚的所在,冲脉主渗灌滋养肌肉。冲脉与阳明经会合于宗筋,人体许多的阴经阳经都汇聚在宗筋,并会合于阳明经的气街穴,以阳明经为诸经的统领,对诸经的气血营养起主导作用。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联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的气血亏虚,则宗筋失去濡养而弛缓,带脉失去牵引收持的作用,导致双足痿弱不能运动。

2.2 “独取阳明”并非单独取阳明

“独取阳明”即单独取阳明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独”在《说文解字》[4]中之意为“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引伸假借之为专一之称。“取”在《说文解字》中的意义为捕取。《周礼》[5]:“获者取左耳。”那么,此处的“独取”并不是完全从字面的解释出发的,而是要承接《灵枢·根结篇》来讨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3]承接上述,治疗阳明经的病就要独取阳明,治疗痿证就独取阳明,这是从痿证与阳明经的密切关系角度来阐述的。也就是说,治疗太阳经的病独取太阳,治疗阳明经的病就独取阳明,治疗少阳经的病就独取少阳。实际上,治疗痿证绝不是单独的取阳明,只能说“取阳明”有它的特殊性、重要性;只能说“治痿独取阳明”是中医治疗痿证的大法之一,而不是唯一。

由此可见,临证过程中切不可想当然地认识疾病,一定要仔细分析,并根据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

3 典型医案

熊继柏教授临证六十余载,精研历代古典医籍,善于从经典医籍中发掘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组方经典,疗效显著。熊老治疗痿证经验丰富,善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的辨证经验,确立治疗原则。本文从两则医案出发,分析探索熊老治疗痿证的临床思路。

案1:患者某某,男性。2018年9月就诊。半年前起病,发病时见发热、咳嗽,伴气短,随即接受治疗,具体治疗以清热止咳化痰为主,但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病情缓解不理想,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少痰,并伴有少量咳血、低热不退;三个月后,出现双足酸重无力,持续半月之后,出现双足不能行走。2018-09-25初诊:患者形体消瘦,皮肤毛发干枯无光泽,低热,体温在37.0℃~37.5℃之间,手足心烦热,咳嗽,干咳少痰,偶尔少量痰中带血,气短,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双足痿废不能动,双腿肌肉明显萎缩,自觉腿部有烦热酸重感,舌红无苔,脉细数。诊断为肺胃阴虚之痿证。予以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20 g,麦冬15 g,生地20 g,玉竹15 g,桑叶15 g,花粉10 g,茯苓15 g,甘草10 g,薏苡仁25 g,木瓜15 g,牛膝15 g。水煎取汁300 mL,150 mL/次,早晚分服。方中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茯苓、薏苡仁、甘草健脾益气培中、甘缓和胃;配以桑叶,轻宣燥热;生地滋阴养血;合木瓜、牛膝补肾舒筋。全方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服药后,患者咳血明显减轻,咳嗽、干咳症状减轻,下肢痿软无力症状逐渐改善,下肢烦热酸重感明显缓解。患者持续坚持复诊服药2 a余,2 a间处方一直以益胃汤为主加减治疗,后双足痿废症状逐渐减轻,3 a后患者可以站立,下肢肌力有所恢复,后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按语:本例患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关于痿证的病机的论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是痿证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3],指出肺热津枯是导致痿证的主要病因。因肺为相傅之官,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要依靠肺气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只有通过“肺朝百脉”功能之后才能输精于皮毛、输注于脏腑。而在病理状态下,当肺脏有热,使得津液、气血不能正常地输布周身,而导致痿证的发生。如果是由于肺热叶焦发生的痿躄,临床上除了有双足痿废不用的特点之外,因其有肺热的病理基础,所以通常会兼有咳嗽、气短、口渴这些临床症状。

该患者的治疗正是依据《黄帝内经》中的这一重要理论。考虑患者发病先是出现肺系症状,从咳嗽、咳血、低热开始,发展成为下肢的痿废不用;同时舌脉表现为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典型的阴虚表现;因有明显的咳嗽少痰,口燥咽干,故阴虚的部位定位在肺胃阴虚。总结疾病发展的过程是先有肺热,然后出现阴虚,最终导致痿证的发生。因此依据“培土生金”的原则,选取滋养胃阴的益胃汤作为主方;另外,依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则,配伍滋补脾胃的沙参麦冬汤。本案在治疗疾病时从病机出发确立治疗原则,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同时,由于痿证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治疗的周期会很长,这一点在临床上也是需要注意的。

案2:患者某某,男性,13岁,2018-08-02初诊。主述:双下肢痿软无力3 a,以足部为重。刻见后足跟无力,下蹲后不能自行站立,足底部疼痛,上楼费力,下楼不受限,步行缓慢,无痉挛发生,容易摔倒,腰部局部有硬皮,小便黄,精神尚可,饮食正常,无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细。查见:ALT 258 U/L,明显高于正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受损。3 a来经西医多方诊治并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差。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兼湿热之痿证。治法:补肝肾,壮筋骨,清湿热。予以鹿茸四斤丸合四妙散加味,处方:炒鹿筋15 g,肉苁蓉10 g,熟地黄15 g,杜仲10 g,木瓜20 g,菟丝子15 g,炒龟板20 g,牛膝15 g,苍术6 g,黄柏6 g,薏苡仁15 g,秦艽10 g,防己6 g,当归6 g,萆薢10 g。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早晚分服。

按语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3],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于痿证发生的另一种重要认识。由于湿邪从外侵袭,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会出现全身沉重,似被物所裹;如若湿热不能消除,继则伤筋,可使大小诸筋或收缩,或松弛,出现拘挛或痿弱的病证。因湖南气候湿热,人体往往容易感受湿热之邪,而湿热痿也是当地痿证最为常见的证型。

本病患疾病发生以后,经多方诊治,均未完全明确诊断,但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症状,熊老考虑并非西医所说之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因西医之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应具有几个基本特征[6]:①标志性体征,即虎口内陷,大小鱼际处有肌肉萎缩;②痿弱是全身性的,病不局限于某个部位,后期可出现全身肌肉萎缩,甚至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功能受限;③疾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本患者不存在上述特点,故可基本排除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中医辨证过程中要注意甄别痹症和痿证:痹症的表现是四肢关节疼痛,腰腿痛,关节肿大,日久也会出现四肢的痿软无力;而痿证是以四肢的痿软无力为主,无关节肌肉的疼痛。此患者主要是双下肢痿软无力,而无下肢疼痛的症状,故可排除痹症,诊断为痿证。患者下肢痿软无力,以足跟为重,此为典型的肝肾亏虚痿证,结合舌质红,苔黄腻,考虑夹有湿热。因此治疗以补肝肾,壮筋骨,清湿热为主,以鹿茸四斤丸补肝肾,以四妙散清湿热。

以上两则病案是熊老治疗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两种痿证的治疗思路,临证中熊老善于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的症、舌、脉进行整体分析,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以选方用药。临证中,熊老还擅长应用五痿汤、金刚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加减治疗本病,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整理研究。广博的知识储备是熊老在临证中可以得心应手、精准选方用药的保证,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熊老反复教导我们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7],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并将所学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才可以在临证中进步,保证疗效。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阳明无力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懒人美味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闻浮世绘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