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止痒机理研究述评

2021-11-29 06:34魏伊朱晓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火针患处介质

魏伊,朱晓燕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皮肤病的常见自觉症状之一。相较于其他疾病,痒证虽然不致命,但是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皆对痒证的发生和治疗提出了一些看法,中医的火针疗法在治疗痒证方面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治疗有效率很高。以下就火针止痒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说明总结。

1 痒证发生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认识

1.1 痒证发生的中医学认识

痒证,亦可称为痒病,我国古代文献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尔雅》认为,“痒,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著名的病机十九条提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帝八十一难经》有“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诸病源候论》记载 :“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些文献的记载,为后世医家阐述痒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医关于痛症的机理解释,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谓“热盛则疮痛,热微则疮痒”“痛为痒之渐”,可见痒和痛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学者认为痒的机理也可归纳为“不通则痒”与“不荣则痒”。

龚丽萍[1]等人认为瘙痒性皮肤病大多因风、湿、热、虫、瘀等邪气在体内瘀积日久,不得宣发,阻遏机体正常气行血运,加之外邪浸淫,壅遏肌表,内外合邪,导致肌表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濡养,从而发为瘙痒。《黄帝八十一难经》有“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由此开始,“虚”被认为是造成痒的主因之一,“因虚致痒”被很多医家认可。归纳起来,不管是风、湿、热、虫、瘀致痒还是因虚致痒,皆是通过影响人体气血,造成气血的不通或者不荣,从而产生瘙痒。

1.2 痒证发生的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皮肤上存在痒觉感受器,在人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胺类、蛋白酶、神经肽等致痒因子,痒觉感受器与致痒因子特异性结合,导致特异C纤维传递冲动,通过脊髓丘脑束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区,从而产生痒觉[2]。

2 火针的来源、功效、优势病种及作用机制

2.1 火针的来源

火针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其有相关记载,将其称为“大针”“燔针”,将火针刺法称为“焠刺”;《伤寒论》称其为“温针”“烧针”。火针疗法是指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针具经火上烤红后,迅速刺入患处及有关腧穴,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病效果的中医疗法。

2.2 火针的功效

火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痤疮、带状疱疹等皮肤科疾病;肩周炎、关节炎等骨科疾病;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科疾病。总结火针治疗疾病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温经活血;②消癥散结;③升阳举陷;④健脾益气;⑤疏经通络;⑥清热解毒;⑦祛风止痒;⑧除麻止痉;⑨祛瘀止痛。笔者主要介绍的是其止痒的功效。

2.3 火针的优势病种

火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经过研究者们长时间的研究与观察以及大数据分析,发现其对皮肤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及骨科疾病中的一些病种均有很好的疗效。

2.3.1 皮肤科疾病

程杨等[3]单用火针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患者114例,直接针刺湿疹皮损处,并与治疗湿疹的传统西药搽剂卤米松乳膏相比较,得出结论,火针治疗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止痒效果、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优于卤米松治疗。郑军文[4]采用火针配合外用中药制剂三黄散治疗带状疱疹30例,以散刺法点刺带状疱疹皮损处,再针刺带状疱疹两端,有效率为93.33%,高于传统西药治疗。轩俊丽等[5]采用火针治疗痤疮574例,取穴主要为阿是穴和华佗夹脊穴,总有效率为90.68%。

2.3.2 内科疾病

柴增辉[6]运用火针治疗西医有效率低的慢性结肠炎60例,取穴主要以脾胃经有关穴位为主,火针治疗有效率为85.0%。赵丽[7]采用火针治疗痰瘀阻络型经行头痛35例,经前治疗,经后停止,针刺率谷(双)、头维(双)、百会、阿是穴,有效率为85.7%。此外,火针对于治疗急性肾绞痛和慢性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

2.3.3 妇科疾病

高映辉等[8]采用火针留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将火针快速刺入乳房压痛点、增生条束状硬结中心及周围5~10针,留针15 min后出针,1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其治愈率为 65.0% ,优于口服药物“乳癖消”的对照组。李桂萍[9]采用毫针、火针配合治疗痛经27例,主要取穴为中极、水道(双)、秩边(双);配穴:气海、关元、命门、肾俞、次髎、归来、太冲、三阴交、地机、中封等,其总有效率为92.6%。付晓红等[10]采用浮针配合火针点刺来治疗外阴营养不良42例,浮针取两侧三阴交,火针快速点刺皮肤发白处,有效率为85.7%,优于以丙酸睾丸酮加鱼肝油膏药外用的对照组。

2.3.4 骨科疾病

董春江[11]用火针疗法治疗增生性膝骨关节炎256例,取穴主要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及阿是穴;针刺深度为0.2~0.5寸,每周针刺一次,3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100%。赵明华[12]研究火针疗法对颈型颈椎患者颈痛的疗效,取穴为风池、颈百劳、肩井、阿是穴,结果火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总体疗效优于普通针剌治疗。沈甜等[13]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患病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夹脊穴,采用火针治疗的疗效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疗效。

2.4 火针的中医作用机制

刘百生等认为火针的作用机制包括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开络止血、借火化物等五个方面。借火助阳为火针治病之本,其借助火焰烧灼之阳热之气,以针刺入皮肤肌理,鼓舞和补充身体正气,从而发挥治病功效。开门祛邪乃火针最直接的作用机制,使用火针之后,局部会在一定时间内留下针眼,使郁闭于体内的痰湿、瘀血、脓毒等邪气有路可出,从而祛除病因,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以热引热是良性的双面调节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借火助阳”,以火针之热鼓舞体内阳气驱邪,另一方面表现在以火针之热内引火热毒邪外出,在临床上适用于热证。开络止血主要适用于经络方面的疾病,以火针温通之力疏通经络或刺络放血、灼络止血,达到治病的效果。借火化物与中医烙法相似,临床疗效显著。以火针之高温,烧灼浅表的包块、息肉等赘生物,使之脱落或者随热而化,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3 火针止痒的机理认识

3.1 火针止痒的传统医学机理

3.1.1 祛风以止痒

《黄帝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邪不仅可以单独致痒,更可挟其他邪气,合而致痒。因此风邪被认为是致痒的主要病因,巢元方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风邪客于皮肤之间,阻塞腠理,导致内外气血不流通,不通则作痒;风邪游溢于皮肤表面,遇热邪等其他邪气,相互搏结,阻塞腠理而致痒。火针作用于局部皮肤,开泄腠理,祛风止痒。

3.1.2 泄郁热以止痒

《黄帝内经》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主火热,气血运行于周身,为心之所主,若心之君火太过,郁于体内,无处可发,则灼烧气血,熏蒸皮肤,热盛则痛,热微则痒,内热外达于肌表,发为瘙痒。中医内治有“火郁发之”的治法,外治之理乃内治之理,因此火针作用于肌肤,开泄腠理,宣达郁热,既开门祛邪,给邪以出路,又以热引热,借助自身温度引热外出、温补阳气以驱邪止痒。

3.1.3 补虚以止痒

“虚”一般情况下为间接致痒,气血津液亏虚,人体正气亦虚,虚则抗邪无力,外邪入侵,可发为瘙痒。《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 :“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朱丹溪曾曰 :“身上虚痒,血不荣于腠理”,认为血虚风燥而致痒,因此,“虚”亦被众多医家认为是痒的主要病因之一。火针通过“借火助阳”,即借用外部火焰烧灼的温度,刺入皮肤之间,以针体之热鼓舞并补充身体阳气,奋起抗邪,邪去正安而痒止。

3.1.4 杀虫以止痒

虫在致痒病因中占据很大地位,《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 :“湿疮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为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瘸虫”,由此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虫能引起肌肤瘙痒。这里的虫主要指各种毒虫或者寄生虫,其致痒机理为被毒虫叮咬或与毒虫接触后被毒毛、毒刺及其毒液所刺激,肌肤发生现代医学所讲的过敏反应。火针通过高温烧灼,起到杀虫止痒的效果。

3.1.5 温经通络以止痒

瘀血致痒是有一系列过程的,现代医家黄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难治性瘙痒,责之于多虚多瘀[15]。虚则行气无力,瘀则阻滞经络,二者皆使气血运行不通畅,进而导致患处肌肤无气血津液濡养,生风化燥而为瘙痒。《景岳全书》认为,“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经络内的气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火针具有温通之效,既可“借火助阳”以补虚通经,又可借自身温热之性活血祛瘀通经,恢复气血的运行,使失于濡养的肌肤血脉重新流通而止痒。

3.2 火针止痒的现代医学认识

3.2.1 抑制瘙痒介质以止痒

瘙痒的产生是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瘙痒介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瘙痒介质包括胺类、蛋白酶、生长因子、神经肽、细胞素等。现代研究证明,火针可以抑制这些瘙痒介质的生成,从而达到止痒的效果。

火针疗法可抑制或杀灭患处病原菌。黄蜀等[16]认为,结节囊肿性痤疮是由于患者对毛囊的挤压,使细菌等微生物扩散渗透至面皮肤深层组织,组织增生、修复后形成结节,微生物通过代谢释放蛋白酶等瘙痒介质,造成局部疼痛、瘙痒等,火针可直达病灶,高温灭菌破坏蛋白酶类瘙痒介质,并改变毛囊内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很好的止痛止痒的效果。火针疗法可促进患处血管再生及改善血流供应状态。经火针治疗后的红外热像图表明,患处局部温度升高0.239 7℃,由此可知患处的血液循环改善[17];张丽蕊等[18]通过小鼠实验认识到,在火针的治疗下,能够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患处含量增加,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患处血供改善可加快瘙痒介质的吸收和增强病变组织的修复能力。火针疗法可降低白细胞介素-1及IgE含量。韩润露等[19]认为火针可以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这种瘙痒介质的含量。于雯等[20]通过现代研究表明,火针可以降低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降低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并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达到抗过敏和止痒的作用。

3.2.2 调节免疫以止痒

张晓霞等[21]认为火针灼伤患处,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包括血液中抗体的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的改变、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并增强其吞噬功能,从而帮助炎症介质的消退;火针焠刺可借其高温破坏局部病变组织,激发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吸收,从而达到消炎止痒的功效。

4 结语

瘙痒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其总的病机无外乎“不通则痒”与“不荣则痒”,病因与风、湿、热、虫、瘀在局部郁积及体虚有关。火针有祛风止痒、温阳散寒、除麻止痉、消癥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其止痒的效果已得到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证实。从中医方面讲,火针祛风、泄郁热、补虚、杀虫、温经通络以止痒;从西医方面讲,火针通过抑制瘙痒介质和调节免疫来发挥止痒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火针副作用小、治疗疾病有确切疗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此外,火针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瘙痒性皮肤病尚待证明,火针西医止痒机理是否涉及到对致痒的其他环节,如神经传导过程的影响也待研究。最后,火针的使用,如火针加热的温度、火针烧灼皮肤的程度等,尚未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若要使火针的应用更科学,被临床更多患者接受,还需更多相关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火针患处介质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宫颈癌调强计划在水与介质中蒙特卡罗计算的剂量差异
信息交流介质的演化与选择偏好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治疥疮
治斑秃
Compton散射下啁啾脉冲介质非线性传播
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