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构建

2021-11-29 07:49尹清龙
关键词:理论课老区思政课

秦 琴,尹清龙

(重庆理工大学 a.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这一论述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描摹了发展图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不可忽视的发力方向之一。革命老区故事是指在革命年代即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包括老区在当前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故事。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从历史范畴来看,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美好愿望和精神价值追求的事例。中国故事是一个大的范畴,具体来看包括三类:一是传统文化故事;二是革命故事;三是发展故事。从内容上看,毋庸置疑,革命老区故事属于中国故事。推动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要求的切实回应,同时也对传播革命老区故事以及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大有裨益。为此,在坚持“三个相统一”(故事与价值、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下,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方面构建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一、革命老区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互动

革命老区故事融入思政课在于二者具有互动性。简单而言,革命老区故事之于高校思政课作用重大,思政课之于革命老区故事流传推广意义非凡。

(一)革命老区故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教学资源,助力实现教学目标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必须具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革命老区故事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革命老区故事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作用重大:其一,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近年来,一些错误思潮在大学涌动,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歪曲解读,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认识不清。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作祟,使大学生的历史观出现扭曲。革命老区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教学资源,在思政课上讲好它,有助于回到历史本身,以历史事实说话,以历史中人说历史话这种方式回归本真,助力大学生同错误思潮斗争,进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其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具体案例讲价值观、人生观,能避免空对空的说教,增添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修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革命老区故事传播提供阵地,推动传承推广

革命老区故事归根结底是一种来源于实践又经由大脑活动的产物,这一过程导致其具有内在思想性或价值性。若要广为传播并让社会大众接受革命老区故事,离不开一定的载体。

高校思政课在讲好革命老区故事、传播革命老区故事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一是前提优势。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需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参与思政课。作为一种同大学生核心利益挂钩的参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载体参与度不高、参与性不强的问题。二是理论优势。作为课堂主体之一的教师,能够运用其自身的理论储备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将革命老区故事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针对思政课堂上的其他不同意见,老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以辩论方式与同学们展开交流、对话。有道是理越辩越明、道越辩越清。课堂上类似于辩论、交锋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打破大学生固有的思想藩篱,纠正其错误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彰显革命老区故事的价值意蕴,使得大学生真懂、真信。此外,在大学生“朋辈”的影响下,课堂影响逐渐向课后影响延伸、校内影响逐渐向校外影响拓展,从而推动革命老区故事的传播推广。

二、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

(一)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

当前,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着较为优越的内在和外在条件支持。外在条件主要是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助力;而内在条件则是革命老区故事本身有生命力。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助力。《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当前党的领导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段时间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精准扶贫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词”。“热”则说明党对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高度关注,并且正稳步推进,而这便给予了革命老区故事融入思政课的宏观环境支持。思政课讲好革命老区故事,必然深挖革命老区故事背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价值意蕴;革命老区故事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明晰其来源发展必然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文化自信;作为脱贫攻坚“战场”之一,革命老区所呈现的脱贫攻坚故事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关注现实的思维和实践习惯,必然助推大学生形成关注时事、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作为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之一,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最美声音的积极实践和探索。革命老区故事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大有可为。

革命老区故事有生命力。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除了现实的外在条件,也离不开革命老区故事自身的内在意蕴。从历史维度看,革命老区故事流传时间长。革命老区故事是在中国革命与脱贫攻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已由往日简单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如今的融媒体加以全面传播。从简单的单一传播一路走来的革命老区故事,我们偶尔仍能在耳边听到、在媒体看到,这足以说明革命老区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虽历经岁月洗礼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从现实维度看,革命老区故事有真实性。革命老区故事是在革命年代和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于革命老区形成的,是基于现实的客观反映,是真实的、客观的。与歪曲现实的主观反映不同,它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老区故事自身所呈现的当代价值,夯实了“有人说”和“有人听”的基础,是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前提。

(二)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

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制约。客观上,革命老区故事的挖掘、整理、阐述力度不够,体系还不完善,还未真正实现“进课本”;主观上,一部分教师欠缺将革命老区故事与课堂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一些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结构不全面,在惯性思维下产生对革命老区故事的抵制。

客观条件受限。革命老区故事融入思政课首先是要将革命老区故事深入挖掘,以形成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但这一需求尚并未得以充分实现。革命老区故事往往在当地及周边存在一定的知名度并受到一定重视,但超出一定地域范围就陷入失声、失语的困境,难以在思政课中加以利用。从表面来看,这是传播推广不力的问题。但是,认真考察不难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自发选择性导致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所减弱,外加各主体能力良莠不齐,立场不一,因而导致革命老区故事未能被深入挖掘,其内涵意义的阐述有失偏颇,价值认识尚待提高。同时,革命老区相关部门在故事开发、阐述、宣传方面缺乏系统支撑。如未能依托当地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也缺乏相关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讨论和规划,使得“口号”喊得多了一点,而实际“成果”少了一点。久而久之,导致虽埋头苦干却最终“既失桑榆又失东隅”。此外,当前革命老区故事的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内容体系还未建立完善,革命老区故事“进课本”还在探索之中,以何种范式讲好故事是当前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主观条件制约。这主要指课堂中的两个主体在一定层面对革命老区故事融入课堂有所制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将革命老区故事引入课堂的意识和能动性不强。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发动者,是教学过程的推动者,是教学效果的总结者。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将革命老区故事引入课堂的意识欠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展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喜欢照本宣科,乐于从理论到理论,“沉浸”于复杂的理论与术语中,对这种蕴含价值的革命老区故事“不感冒”、没兴趣,也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讲好故事的方法和经验。他们喜欢“高大上”一点、传统一点,对“贴地气”的新东西敏感度和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制约着革命老区故事融入思政课。受西方各种思潮影响,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普世价值、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思政课教师纵然在课堂教学中把革命老区故事讲得生动活泼,也无法撼动其抵触心理。他们常以故事落伍过时、呆板老套、老师“歪曲理解”等加以抵触,拒绝接受革命老区故事背后的价值教育,拒绝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导致革命老区故事融入思政课遭遇困难与挑战。

三、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4]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是有序开展其教育活动的保证,因而有必要理清基本原则以指导实践活动。

(一)坚持故事与价值相统一

故事是人类自身的某些记忆,讲故事则是将这些尘封的记忆碎片重现的活动。在高校思政课引入革命老区故事,有助于增加课堂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容易为过分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而陷入“泛娱乐化”的泥淖,最终只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没有任何的心理启发和价值引导。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不难看出,高校思政课要将“培根铸魂”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光“剥花生”不“吃花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抓住次要的,放弃主要的,不能混淆二者的关系。因此,坚持故事与价值相统一,就是要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革命老区故事写实性、趣味性和价值引导性,把握趣味与价值的边际,实现二者的平衡。做到既要“剥花生”又要“吃花生”,推动实现革命老区故事在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塑造大学生主观世界的作用。

(二)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革命老区故事,归根结底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历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呈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矛盾态度。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强调,对历史事件要善于从当时、当地的情况分析,切莫陷入主观臆断。对革命老区故事的认识,现如今存在3种倾向:一是拿着放大镜去看当时历史与现实的偶然,结果是偶然性被放大又放大;二是戴着老花镜去看当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是必然性被缩小又缩小;三是戴着有色眼镜任意歪曲当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情况,结果必然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历史与现实的错位或冲突,要把握和历史与现实的大是大非。还要从价值角度出发,讲述革命老区故事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那部分价值。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身份,更要时刻明晰自己的界限与边际。教师有说什么的自由,也有不说什么的纪律。即使对某一革命老区故事存在疑惑或者不解,在未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前,不应当发表任何不负责的言论,也不能在课堂之上宣扬与学科价值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观点。高校思政课堂永远是高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地方。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坚持在高校思政课中进行革命老区故事的宣讲,是对革命老区故事进行理论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这一层面,学生对其认识将十分有限。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革命老区故事、讲好革命老区故事,说服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不能只通过书本上写的、老师口头上讲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材料或者方式方法进行,还需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革命先烈的旧居、陈列馆,开展相关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对革命老区故事的了解及价值确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能够有效避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使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达到主观同客观的统一,促进大学生形成看待历史以及当前中国重大社会问题的正确立场。

四、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构建

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和大学生主体4个方面多方发力构建实现路径。

(一)形成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形成特色的教学内容,是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前提,任何一个高校思政课大家名家面对“嗷嗷待哺”的大学生都不能自说自话。

内容是基础,要充分挖掘革命老区故事。从国家相关部门来看,要大力实施革命老区故事资源库建设工程,系统搜集、整理各革命老区故事。同时,教材编写要做好顶层设计,将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中。思政课的4本教材与革命老区故事存有紧密联系。以沂蒙红嫂的故事为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它可以体现君舟民水的辩证法思想,也可突出唯物史观的原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中,它可突出表现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述1919—1949年的30年剧变,其身影也较为重要;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它是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优秀传统道德彰显的最佳例证。在操作层面,可以在二者内容、价值匹配之处进行简要的文字概述,也可插入典型图片,或是在每一章后开辟“革命老区故事延伸阅读”栏目并附上相关阅读方式,向学生推荐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革命老区故事。此外,融入要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价值统一性,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有两个向度: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下的特色;二是中国当代实践产生的特色。这要求革命老区故事进教材必须要同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兼容。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胸襟,与“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无私奉献等精神兼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下的“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兼容,实现革命老区故事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的统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实现革命老区故事与高校思政课相匹配。从地方以及高校来看,教学内容要深刻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革命老区在全国分布不一,有些地方的革命老区附近建立有高校,而有些地方则未必。位于革命老区周边的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坚持“人无我有”即特色的意识,积极挖掘本地区的革命老区故事,做好包装,搞好宣传,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设校本课程,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此外,需同步建立完善革命老区故事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以中国话、中国方式讲中国特色革命老区故事。

(二)营造合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一切因素的总称。为使革命老区故事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需发挥主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创造。

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主要包括3个层面:一是社会宏观层面。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7]。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针对社会中关于革命老区故事的错误认识,主流媒体要及时站出来加以反对、澄清和引导。这一方面是防止错误言论的影响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引入革命老区故事的信心和底气。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言论,这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已然构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讲清楚“为什么”反对,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澄清”。二是校园中观层面。着重改造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革命老区故事中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雕像建设起来,可以建设革命老区代表人物事迹陈列馆,成立一支连续性的革命老区故事宣讲团,承担新生开学第一节思政课的讲解任务。同时,更新红色教育网站,充实有关革命老区故事的内容。结合时政热点定期举办革命老区故事展览和“听革命老区故事,做民族复兴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另外,通过一系列硬件的建设、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大学生受到革命老区故事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润物无声。三是微观课堂层面。让讲革命老区故事、听革命老区故事、宣传革命老区故事形成课堂的一种气氛。教师要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革命老区故事的讨论,让敢说愿听成为课堂的主流。要从社会、校园到课堂,进行体系化的环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为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思政课教师是按照我们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或群体。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主导性特点。可以说能否顺利引入革命老区故事进高校思政课、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根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论,为顺利达成效果,思政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素养。首先,提高政治素养。思政教师作为党在课堂上的一面旗帜,任何时候都要站稳立场,过“思想关”。要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思政课的要求,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探索革命老区融入思政课的可行办法。同时,教师对革命老区故事内涵的理解,不能同主流价值观相抵触,更不能在课堂上宣传与之相左的言论。思政课教师应在工作之余,通过人民日报、学习强国APP等载体自觉学习,及时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对革命老区故事正确的理解。其次,提高信息素养。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泥沙俱下的信息世界中如何快速找到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为己所用,成为思政课教师亟须提升的能力。学校信息部门以及教研室应定期组织信息素养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觉将革命老区故事引入课堂的意识。同时,提升正确且快速选择有价值的、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革命老区故事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学素养。教学设计规范合理、教学活动开展有力、教学反思深刻是教师良好教学素养的体现。革命老区故事进高校思政课,需格外注意在教学设计中秉持课堂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即除了在课堂上依托学科内容讲故事外,还应该在教学上预留实践活动环节。可布置一项在校园内对某一革命老区故事的了解程度的视频采访或问卷调查的实践作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革命老区实践课,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同学们深入革命老区,现场聆听革命老区故事,感受革命老区故事背后的历史厚重感,认同其价值。老师讲述、学生自学后讲述可作为高校思政课讲好革命老区故事的重要方式。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将图片、音频、视频及情境体验加以综合利用,发挥多种载体的最大合力,从而使革命老区故事“活起来”“新起来”“动起来”。另外,除定期开展教研室内部的“磨课”外,还应发挥校外培训、进修的作用,使教师在交流碰撞中实现思想的升华、能力的提升。

(四)实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另一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接受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反馈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在讲好革命老区故事的实践中实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是实现革命老区故事“进头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下足功夫:第一,唤醒、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主导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高校思政课讲好革命老区故事,教师要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同时要想方设法提升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探索学生由“学”向“教”的转变。以“翻转课堂”为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让大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及目标自由选择相关的革命老区故事,使其自觉探索教学内容与革命老区故事背后的价值统一性,并预留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其站上讲台大声说出他的“故事”。简单来看,这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一小步,但从唤醒和实现大学生主体意识来看却是一大步。第二,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心理还都还不成熟。他们涉世未深,较为理想主义,针对社会上不同观点往往容易陷入迷惘之中,外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毕业后就业形势以及自身能力的认知,往往导致其陷入“本领恐慌”之中。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他们迫切希望思政课课堂能够给予其满足自身需求的帮助。因而,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革命老区故事,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矛盾、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深挖革命老区故事背后与大学生发展相关联的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得与失、美与丑、善与恶、顺境与逆境、失败与挫折、历史与现实。第三,保障实现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要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要求、自我评价,使他们认识到革命老区故事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样,他们会在一定情况下显示出对学习的强烈自觉性、主动性。保障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要建立完善的线上学习机制。在校园网定时更新录制的相关在线课程,同时加强同其他高校的联系,互相引入优质在线课程,使大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此外,将革命老区故事资料库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同步更新,或者在思政课微信群、QQ群上传相关课程资料,帮助大学生在想要学习时能够学习,满足其学习需要。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老区思政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革命老区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