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降陨与日常再造:从生活美学看短视频的审美进路*

2021-11-29 23:27张丽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感美学意象

■ 冷 凇 张丽平

一、问题的提出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以“短视频”的方式开启了对世界影视艺术的前沿探索。在如今这样一个融媒时代,短视频迅速崛起壮大,不到五年的时间,短视频成功重构了视频生态、社交形态、审美习惯甚至公共传播图景。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变革,从PC端向移动端的全民转移、快速稳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皆为短视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快节奏、重效率的社会发展状态使得短视频短浅化、碎片化的欣赏模式被广泛接受。随着大量资金流入短视频领域,短视频开启了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迎来了对原有传媒格局解构与重构式的发展。

抛开短视频发展的技术因素、社会环境特点和市场运营机制,向短视频内容本身看去,我们又不免存有不少疑问。短视频是不是艺术,一直存有争议:短视频内容立足于生活而作,它是否就高于生活?精选和浓缩是否就实现了高于生活?在短视频欣赏中,欲望驱动和思想驱动究竟谁为主导,市场导向和文化导向谁又占据上风?不断翻屏的快感是不是美感?短视频是否包含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疑问都关乎艺术创作的内容根本和审美意义,从短视频的长远发展来看终究不能回避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

二、短视频“日常生活”审美的基本背景

短视频诞生并成长在媒介演进、革新并不断向智能化迈进的进程之中,在此环境下,受众迁徙加剧、媒介边界消失、传播渠道多元变换,短视频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独特的审美背景。从“连接一切”的网络化到“万物智联”的智能化仅仅用了不长的时间,短视频处在这种交替和延续之中,正与媒介形态、大众审美和社会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化合作用。借助便捷发达的媒介,日常生活被前所未有且频繁密集地记录、传播和欣赏,审美经验正不断地向日常生活领域持续介入。

(一)多主体、可视化的媒介生态形成

短视频消费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网络原生的移动短视频头部机构开始兴起;以互动、竖屏、10—30秒时长为特征的小视频发展势头猛烈,算法和社交关系在短视频分发中占据重要地位。短视频正以主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受众年轻化、平台社交化为特点进行高效传播。①短视频几乎构筑了一个“无视频,不传播”的格局,从横屏到竖屏的转化,逐渐塑造了可视化的媒介生态环境。

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传播门槛的降低,万物皆媒的时代迎来了多元的传播主体,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向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转移已经完成,UGC与PGC互补交融形成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也已在探索的路上。在可见的未来里,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又将赋能人类的视频内容生产,带领我们走进更为高效便捷的可视化生态之中。

以影像为核心建立起的短视频传播场域,融合了丰富的信息流、场景流和情绪流,实现了视频社交、休闲娱乐、商品宣推、知识分享、信息传播等多元功能。依托大数据、智能推送等技术手段,短视频拥有超强的用户黏性,多主体交融协作、可视化视频传播的生态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二)无边界、去中心的文化权力下移

媒体融合发展、交融互渗,正在构建一种无边界、去中心的传播规则。在这种规则中,内容生产不再只由专业媒体完成,文化经验也不再只由专业媒体和少数意见领袖塑造。多元主体崛起导致单向度的文化传播权力被不断稀释和分化,文化权力下移已是鲜明可见的社会图景。

动态化、直观化、可视化的视频内容有着更强的渗透力,能更自由地跨越知识水平的鸿沟,穿梭于不同的文化阶层之中,如今在公交、地铁、校园、家庭中的人们,利用碎片时间不断滑屏刷视频的场面已经颇为常见。短视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在这一领域中的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为传者和受众,实现了难以分割的互融共通。

技术变革正在赋能大众、改变公共传播场域的状态,人人皆媒的传播环境将更多的人纳入公共议题之中,促使人们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参与甚至构建自己关注的公共话题。公共议题的传播更加及时、深入,智能化的精准推送提高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在这个新型传播场域之中,不同主体之间也成功地打破了熟悉与陌生的界限,实现了跨熟人圈的互动交流,延展了多元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三)短浅化、碎片化的后现代艺术景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于西方,如今的大众化媒介早已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去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即通过对中心话语体系的消解,激活那些被隐瞒、被掩盖、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环节②,使“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指出“互联网目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现象”④。短视频正是诞生和发展于后现代主义大众化、生活化的诉求之中,并且成功地迎合并巩固了这种后现代艺术景观。

多元主体形成了“众声喧哗”的传播效果,主流话语和精英意识被逐渐改写,短视频强化了生活化的媒介氛围。人们被科技赋能,没有把关人的制衡、没有“主流”的压力、没有“中心”的束缚,大众得以以最真诚、最坦露的方式将日常生活进行影视化的构建和传达。事无巨细的生活情景被不断地传播-接受、分享-扩散,15秒左右的时长带着这些真实的生活碎片进入大众视野,供人们在时间的缝隙里不停翻刷。

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提出“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如今也已被广泛地运用在我国传播学领域,短视频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更加加深了信息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受众碎片化的程度。内容碎片化、短浅化符合现代经济环境中快节奏的生存模式,正如有学者认为:“碎片化,是电脑与网络技术深度嵌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后,人类社会对科技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⑤碎片化传播的一个不良后果便是信息泛滥,这原本会给受众的信息鉴别、筛选带来压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在算法、智能推送等技术的作用下,受众却可轻而易举地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狭窄的“隧道视野”。人们不再有共同的“视角”,也将更难以形成“共识”,视野的碎片化、思想和知识的碎片化也就生成了。

总之,短视频正在改写媒介生态和社会图景,正在构筑一个可视化、多主体、去中心、无边界的新世界。在这里,人们依靠场景和关系感知生活,依靠算法和大数据接收信息,依靠短浅化的内容构筑一个民间化、大众化的后现代传播场域。

三、短视频的审美动力及效果分析

短视频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获得数亿拥趸,这绝非偶然。有效的市场模式、被带到前台的娱乐属性、沉浸式的传受模式、大众性的内容构建……这都促使短视频从一种新型的媒介样式迅速成长为一种成熟的产品生态。目前,较多针对短视频的研究,都更愿意将短视频作为一种产品去探究其运营机制和传播模式,而当我们抛开这些成功的手段,去近距离聚焦作为媒介作品的短视频,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有必要立足于作品的角度来探讨短视频的美学意义。

经验美学的建立者杜威认为“世界并不处于人的对立面,而只是人的环境而已。活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给定的事实,有机体与环境接触便产生了‘经验’”⑥,杜威试图用“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指明了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是可以弥合的。同样,人们对短视频内容的欣赏,亦是自身生活“经验”的同感和迁移,美感就存在于人所处的环境里,就在真切又混杂的生存世界之中。

(一)欲望驱动多于思想驱动

《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自古以来我们便强调艺术作品应具有厚重的精神属性。从内容角度和精神性看去,当下的短视频是否具有艺术性?人们对短视频的欣赏是否属于审美活动?这都值得探讨。

要讨论短视频是否具有艺术性,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艺术作品。简言之,艺术作品应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由艺术家依靠技艺和才能创造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作品)。它具有人工性、技艺性和精神属性,而这种精神属性的指归主要看能不能生成具有意蕴的意象世界,即能否生成美感。

短视频中确有经过精心立意、策划、拍摄和制作的影视内容,但就大多数而言,短视频内容较多依赖于用户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简单截取或者刻意搬演。从艺术作品的技艺性角度来看,短视频确实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在欣赏机制上,短视频的物理形态简短、快捷;在操作上,每逢不喜欢的内容又可迅速滑屏;在心理期待上,下一个新内容有效阻断了审美疲劳,又以新的内容形成了兴趣吸引。可以说,短视频有着绝佳的吸引机制和沉浸机制,一段段十几秒的内容,不知不觉就占去了用户大量的时间,正如网友感叹的那样“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仔细分析这种沉浸机制下用户的体验过程:观看者快速识别内容、快速生成情绪(欢乐的、悲伤的或者无波澜的)、快速跳转到新内容,就是从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获得娱乐性的观感。这种碎片化、快节奏的观看体验停留在了浅表性层面,短视频的内容“更是屡屡将思想诉求降格为肉身操演,从而最大程度地刺激受众感官,让他们沉溺于形色各异、与意识形态无涉的戏仿与恶搞之中,由此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文化症候”⑦。短视频的欣赏主要依赖欲望驱动机制,而较少依赖思想驱动,从艺术作品的精神性角度来看,短视频的欣赏缺少精神意蕴,美学意义上的意象生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源于生活却未高于生活

短视频呈现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美学的角度考查其是否具有生活美。可以确定的是,日常生活是具有美的,日常生活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美的艺术。古今中外众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取材于日常生活,比如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时期的生活图景;再如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很多画作都以表现农民的生活场景为核心,著名的《晚钟》《拾穗者》皆是如此。我国古代的唐诗宋词更是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如辛弃疾的词作《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所描写的“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种对生活的直陈式描写皆有无限意境和美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在这些例证中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

反观短视频的内容建构,同是立足于对日常生活的直呈,短视频的选题多是美食、宠物、萌娃、刺激挑战、搞笑整蛊、旅行见闻、生活妙招等主题。这些内容引人围观,甚至很多题材重复的内容依然能够持续受到欢迎,如吃播类、萌宠萌娃类、刺激挑战类等内容,都属于高点赞率的“长红”选题,但这些源于生活的作品却未包含足够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氛围。

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最深处。⑧短视频内容仅靠刺激、窥探或反差迎合观者的欲望诉求,缺少精神氛围、文化氛围和审美氛围的构建和传递,虽源于生活却并未高于生活,甚至一些内容还存在恶意丑化、抹杀生活美感的做法。

(三)市场导向多于文化导向

短视频依靠低价值的简单模仿和内容制作一路走来,尽管泥沙俱下、高度重复,尚缺少足够的艺术性和生活美感,但依靠其“洗脑”“魔性”、搞笑、解压等特质,短视频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从最初的小规模起步,到如今“两超多强”的行业格局形成,仅仅用了不长的时间。今天的短视频早已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并没有因短视频内容的浅表性而抛弃它,反而因为其短平快的特点而选择它,这充分反映出短视频是十分契合当今大众消费时代的通俗化、碎片化的消费诉求的。

短视频一路走来,更多依赖于市场环境和市场选择,在其发展进程中,市场导向也自然多于文化导向。巨额资本不断流入,政策导向不断规范行业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为平台和用户赋能,这都为短视频的快速成长保驾护航。未来,伴随5G技术的发展、农村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短视频凭借成熟的行业规范、有效的营销推广模式、强大的用户黏性,依然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短视频可以适时地调整导向,在市场导向作为坚实后盾的基础上,思考文化导向的发展道路。所幸的是,短视频的发展对既有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并非“颠覆格局”,而是“打开增量”:一个小说名著爱好者不会因为“三分钟速读”的出现而放弃读原著,而从来不读小说的人却可因此初窥文学门径。同理,也不必把短视频产品摆到严肃文化、主流文化的对立面。⑨我们倡导文化产品百花齐放,而短视频与主流文化也并非水火不能相容,依托短视频有效的传播力和用户黏性去为主流文化传播赋能,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短视频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底蕴,其未来之路也会走得更远。

当然,短视频若要一路向好,不应停留于此,更需在保留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从内容层面向深度探寻,提升内容的文化吸引力、丰富其审美意蕴,在艺术美和生活美的构建和传递上下功夫。

四、“生活美学”视阈下的审美出路

短视频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呈现对象,其美学方向的发展其实大有可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著作《生活与美学》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论点,我国学者将这种论点解析为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为:美就是生活“本身”,反之亦然,美的本身也就是生活;第二种理解是:美以生活为“本质”,或者说,生活构成了美的本质性规定;第三种理解则为:生活是美的“本源”,反之则不是如此,美并不能成为生活的本源,这是肯定的。⑩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美是生活”被我国的美学研究者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生活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还有一句关于美是历史范畴的论述:“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的。”美是历史范畴,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美。在当今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审美需求不断变迁的融媒体时代,美可以以多样的方式呈现。短视频可以从呈现生活美的角度为自己的内容赋能。

(一)化生理快感为情感体验

在短视频欣赏的过程中,观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快感,如娱乐的快感、休闲的快感、食色的快感等等。虽然快感与美感一样都具有愉悦性,但快感不是美感,这在美学研究领域早已有定论。美感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它与快感有两个重要的区分:第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如口渴时喝水所获得的快感,肚饿时吃饭所获得的快感;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情况,不可能有审美意象。立足于快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分,我们可以探寻短视频内容从快感满足向美感跨越的路径。

当前,短视频中充斥着大量单纯满足快感的内容,例如“吃播”类短视频便是典型的一例。各大短视频平台涌现出不少“大胃王”,一些视频甚至被网友调侃为“丧命式吃播”。吃播类短视频首先能给人以奇观化的视觉快感,同时又带给观看者一种“望梅止渴”式的食欲满足;除此之外,“大胃王”们一次性大量吃下单一的或极其多样的食物,对于观者来说也是一种迎合心理期待的快感满足。但不难体会,这些快感皆是外来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快感,这确实会带给人一种愉悦,但却是作为人本身的基本欲望的满足,并没有带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高级精神愉悦。这种生理快感不仅不具有美感,甚至有些是对日常生活规则和礼仪所具有的美感的颠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依靠生理快感吸引受众注定不能长久,短视频必须致力于高级精神愉悦的传递,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增强内容的情感体验。一切缺乏情感的作品都是苍白、空洞的,一切与人类情感相契的作品都将是洋溢着光彩、让人回味无穷的。当下的很多短视频内容缺乏与人的情感连接,致使内容只有单一浅表的搞笑、刺激,让人看后反而更觉空虚无趣。

快感不是美感,无法带给人回味无穷的精神愉悦,短视频需要致力于与大众建立真挚的情感连接。当然,人的情感是广阔的,例如人间爱与被爱的基本诉求、爱国思乡的大爱、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敬畏……这些感情都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去构建和呈现,正如古人那样,用“游子身上衣”展现母爱;用“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相思之苦,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描写思乡之情等等。目前短视频平台也不乏情感真挚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浸润与抚慰,是能够让观者“走心”的作品。

(二)创化意象贴近中国人的精神连接

中国美学自古强调“美在意象”的观点。中国传统美学否定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例如柳宗元强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时又否定纯粹主观的美,认为美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一再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和世界的沟通,他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宗白华所说的“灵境”就是意象世界,拥有意象才有美感。

大多数的短视频内容,着力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写,而没有致力于具有美感的意象构建。因此,观看者在接收短视频时依然无法超脱实际内容的控制,只依赖于场景实体达成陌生化的或熟悉的内容刺激。短视频向美感跨越,需要在创化意象上做足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需要充分考察受众的审美诉求,与受众建立起富有共鸣的精神连接,用场景、内容、音乐、剪辑等多元手段促成意象世界的生成。

日常生活的内容与人最为亲近,也是人重要的精神家园。在日常生活内容中构建与人的精神连接,更易引起内心的感悟与共鸣。未来短视频应建立起日常生活与文化的关联,例如在人们日常的活动中发掘与旅游文化、美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连接,在展现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层面做深入的探索。

(三)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审美氛围

生活世界是人的最本原的世界,生活是美的,只是生活领域主要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实用功利的行为,加之日常生活循环往复的单调重复,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易产生“审美冷淡”。在人们熟悉的环境和场景中排除功利性去建立一个意象世界,虽然效果很好,但相对来讲是比较困难的。这主要的困难之一便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过于熟悉,一切活动和器物都有功利的效用,因此不易跳出日常发现生活本身的美。例如日常生活中默默坚守岗位的人是美的,老百姓的勤俭朴素是美的,儿童天真无邪的笑脸是美的,动物与人之间的深情是美的,发现生活里这些美的瞬间并去传递这些美,有助于帮助我们摆脱“眩惑”“冷淡”的审美状态,从而能够让短视频更具有审美氛围。

在短视频中,也不乏具有审美氛围的内容,例如城管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制止高龄老人街头摆摊的行为,同时他自掏腰包买下了老人的所有货品,这种行为是恪尽职守的美,更是充满人性关怀的美的散发。再如帮助中外众网友圆了山水田园梦想的李子柒,她的短视频内容是美的,烧柴、做饭、杀猪、摘果,所有的行为都是日常的活动,但这些生活片段的记录就产生了恬静的生活美感,契合了当下人们向往慢生活的心理。

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发布者是多元主体,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多元的内容其实还包含着民俗风情的美。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定区域的人们相对固定下来的生活习惯就变成了具有审美意象的“风情”,短视频充分挖掘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的美,也将是提升内容美感的重要角度。例如,在很多“晒旅游”的短视频中,对西安等古都的呈现就不乏历史文化的风情,对国外城市的呈现又充满了异域风情……短视频应着力去展现民俗风情这个重要的审美领域,这一领域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极近,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图景和历史图景,包含着百姓最平凡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因此,短视频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造美的氛围,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冷淡”中跳脱出来,引导人们去发现并感受民俗风情的审美意蕴,用现代影视手段的多元功能,去构建人人可感的生活美学。

五、结语

短视频行业突飞猛进,激发了影视行业的发展活力,丰富了视频及社交的模式和手段,也极大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可以说短视频在市场选择、政策引导和技术加持下,成就了一个活跃、稳定、符合大众追求的内容品类。媒介产品百花齐放,符合当代的时代诉求,我们无需非要将短视频摆到严肃内容和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去,当然,我们也强调短视频内容应在当前状态下更加向好发展。因此,关于短视频内容的美学探讨变得十分必要。

短视频一路走来更多依靠市场规则和产品生产模式,让短视频由产品转向作品,是受众不断成长后终将迎来的审美趋势。短视频内容源于生活,却未高于生活,缺乏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等审美意象的构建和传递。从古至今,温润的中国人都在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成长,将修身之道摆在最前面,重视自身“浩然之气”的养成。短视频作为拥有极高传播力的媒体,应契合受众的精神诉求,不断创化与人内在精神的连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审美意象。

注释:

① 冷凇、张丽平:《如何从最大变量成长为最大增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4日,第9版。

② 杨延生、孙波:《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众传媒》,《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第22页。

③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④ 丁磊:《基于CMC新语言视阈下的后现代主义影像呈现——以网络大电影和Vlog影像为例》,《电影艺术》,2020年第1期,第107页。转引自Christopher Butler.Postmodernism: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⑤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⑥ 魏箫:《分离:杜威“经验”美学的发生》,《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4期,第26页。转引自[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 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⑦ 陈元贵:《喜剧狂欢·身体美学·欲望消费:审美文化视角下自媒体短视频论析》,《现代传播》,2019年第6期,第101页。

⑨ 马涌:《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第20版。

⑩ 刘悦笛:《从“美是生活”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条主流线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63页。

猜你喜欢
美感美学意象
抚远意象等
盘中的意式美学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外婆的美学
几何映射
意象、形神
秋冬的暗黑浪漫
纯白美学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