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升教授运用通阳法治疗风湿病学术经验探析

2021-11-30 01:31金萌王银兰刘艳李正富范永升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风湿病桂枝气机

金萌 王银兰 刘艳 李正富 范永升(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嘉善县中医医院 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范永升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从事各类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有40余年,对于风湿病的诊治经验颇丰。笔者有幸跟其学习,受益匪浅,现整理范永升教授运用通阳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验案,对其诊疗思路和经验加以探析,供同道参考借鉴。

1 通阳法的理论溯源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阳气同自然界中的阳气一样,运行不息,通过升降出入,发挥气化、防御、温煦、固摄等功能,若阳气郁遏不畅则生诸症。通阳法,通,有通透、通达之意,与“温阳”只有一字之差,但“温阳”侧重于以补阳的方式治疗阳虚证,而通阳法是指运用祛湿、活血、理气等方法,使被郁遏的阳气通达舒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阳郁病证的目的。

通阳法最早见于《中藏经》“灸则起阴通阳”[1],明确记载于 《临证指南医案》“通阳必用辛热”[2]。其虽不属于中医常用“八法”,但贯彻于“八法”之中,正如《医学心悟》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3]《伤寒杂病论》中治疗“阳郁厥逆”“手足厥冷”之四逆辈,治疗“阳微阴弦之胸痹”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具体治法虽不同,但均用以治疗阳气不通所致病症,故可概括于通阳法之中。

2 风湿病运用通阳法的意义

风湿病属于中医 “痹证”“风湿痹病”“历节病”等范畴。《素问·痹论篇》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风寒湿三气是引起风湿病的外因。《灵枢·百病始生篇》又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表明正气不足是引起风湿病的内因,亦为发病的重要原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肉关节,致使体内阳气郁遏,失于宣畅,则气血运行不通,筋脉失养不荣,从而出现身体疼烦等病症。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肝肾亏虚为致痹之本,风寒湿为标,故多采用补肝肾祛风湿之法。

然“痹本阴邪”[4],风寒湿邪侵袭会进一步损伤阳气,故范教授认为阳气充足且畅通是治疗痹证的关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阳气者,精者养神,柔则养筋”,阳气畅通,气血正常运行,筋脉得以濡养,痹证方能缓解。因此,范教授在治疗风湿病时,常以通阳为切入点,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灵活运用祛湿、活血、理气、祛风等治法以通阳行痹。

3 通阳法在风湿病中的运用

3.1 祛湿通阳法 从湿邪的致病特点上来讲,湿性黏腻、重着、趋下,故湿邪为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调;同时湿邪聚而为痰,随气流行,或停积局部,进一步妨碍气血运行。叶天士[5]在《温热论》中提出湿温病的治疗原则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同时也拓宽了对水气为患之类杂病的治疗思路。范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诊疗体会,临床常在苓桂术甘汤、三仁汤的基础上化裁,以祛湿通阳。

临床上,遇胸闷心悸、水肿,口淡、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舌胖大、有齿痕,舌淡红苔滑腻或白腻为表现的脾虚湿盛者,范教授常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方以通阳化饮、健脾利水。此方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及“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重用茯苓,以健脾利水渗湿;桂枝辛温为臣药,通阳利水、平冲降逆、温通经脉,配合茯苓温化水饮、疏泄小便以除痰饮之根;白术为佐药,可与茯苓相须为用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与桂枝同用以温阳健脾;炙甘草用于本方,上可助桂枝以温补中阳,中可合白术崇土以制水。若患者症见阳虚明显,体内寒邪较重,四肢沉重疼痛或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紫黯、苔白润,范教授常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入少量附子、干姜以增温阳散寒之效,取真武汤之义,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君药,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干姜温阳化饮,通阳温阳与利水并用,可济火镇水。若湿邪郁而化热,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者,加入豨莶草、土茯苓、石膏、苦参等清热除湿药物;若湿邪凝聚成痰,瘀滞经络,如梅核气、甲状腺结节等,佐以化痰散结之品,如半夏、胆南星、夏枯草、浙贝母、瓜蒌皮等。

若见患者头痛恶寒,肢体倦怠,皮肤瘙痒,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等湿邪弥漫三焦的症候时,范教授常以三仁汤为主方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三仁汤始载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有分消走泄、通行气机的特点,其中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薏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为君药畅气机、利三焦,三焦通则气行畅。临床上范教授常重用薏苡仁30g、滑石粉24g以增强化湿健脾利小便之效,且更喜用厚朴花以化湿,因厚朴花相对于厚朴较为平和,功能更偏于中上焦,与半夏相须为用,可共奏行气化湿除满之效。

若患者表湿较重,范教授方药多用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发散之品,使阳气通畅、邪从表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对此亦有论述:“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欲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3.2 活血通阳法 叶天士云“久病入络”,风湿痹病日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皮肤、肌肉、关节常因痹阻不通出现麻木不仁、疼痛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风湿病常伴有多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不仁、雷诺现象等,此属阳虚寒凝、血虚寒厥证。范教授在临床上辨治该病证时,常投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加减以益气通阳、活络散寒。

二方皆由桂枝汤化裁而来,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补益气血,桂枝又可温通经脉、通阳化气。《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以甘温之品黄芪为君药,主治气虚血弱、血行不畅导致的肢体麻木,《金匮要略论注》云“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不若黄芪之强有力耳”[6],亦强调了黄芪通阳的作用,加之与桂枝相合,增强了通阳益气之效;方中倍生姜,重在辛散通阳行痹,如黄元御[7]言:“倍用生姜,通经络而开闭痹也。”范教授在临床应用此方时桂枝用量相对较少,芍药量常常倍于桂枝,有黄芪建中汤之方义,并改生姜为干姜,加用炙甘草健脾和中,同时重用黄芪多达30g,充分体现了温中扶阳的学术思想[8]。

当归四逆汤则更适用于手指麻木、寒冷疼痛,或出现雷诺现象等血虚寒厥证。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所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以及“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中用当归、桂枝辛温相伍以温经通脉,当归与白芍合用可养血补血,桂枝配细辛以增温经散寒之用,通草通利血脉,甘草、大枣补气健脾,全方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风湿病患者易久病成瘀,因此临床辨治该类患者时,范教授常将活血通阳思想贯穿其中,在投用活血化瘀药时常选用当归、川芎、丹参、片姜黄等血中之润剂,其中川芎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可通三焦阴凝黏滞之痹,临床常用12~30g;而三棱、莪术等破气之品易损伤正气,因此使用较为谨慎。此外,范教授还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对于体质强壮者,常投以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而对于体质较虚者,则用蕲蛇、乌梢蛇等,在搜剔络邪之余尚有补益之效。

3.3 理气通阳法 风湿病临床上亦多见肝脾不调患者,其通常表现为四肢逆冷或不温、情志不畅,或抑郁,或焦虑,时有胁肋胀痛、口干口苦、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此乃“久病致郁”,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气机运行失常,阳气不得外达所致。范教授认为此证需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临床常以四逆散辨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此方可行气导滞,用于阳郁厥逆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原方枳实行气导滞,与柴胡合用可增强调畅气机之功,而范教授更喜用炒枳壳,其较枳实行滞消胀、理气宽中的功能更佳;芍药可养阴柔肝以健脾;炙甘草可健脾和中。四药合用可疏肝理气和胃、宣发阳气,使全身气机通而不滞,从而恢复人体四肢正常的温煦功能。

风湿病患者情志不畅,肝气犯胃,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且患者常年服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西药,以及雷公藤、独活等辛散峻猛的中药,亦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脾胃作为生气之源,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关节亦不得濡养,因此范教授在平素临证处方用药时也常顾及脾胃运化,常加入健脾助运、理气和胃之药为佐使,如疏肝理气和中之佛手,疏肝和胃化滞之沉香曲;再如鸡内金一味,《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9]范教授认为,痹证日久,多伴瘀血,因此鸡内金颇为对证[10]。

3.4 祛风通阳法 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湿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痹阻关节,从而导致阳气不通,因此范教授在风湿病临床辨证用药时,对于关节游走性疼痛、沉重者,常加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等藤类药物,以及独活、羌活、藁本、川芎、防风等“风药”。范教授认为藤类药物如人之经络缠绕纵横交错,其能入络,络能通脉,能起到祛风通络、舒筋止痛、引药直达病所的作用;而风药与风性相类,具有辛香走窜的性质,能行能散,也能如藤类药物发散郁滞,使气机条畅,同时风药多辛香温燥,既有燥湿之功,又可振奋脾阳,脾阳健运,以除湿邪,以进一步起到畅通阳气的功能。

范教授临床运用风药,除借用其祛风胜湿之效外,还结合“同气相求”理论,灵活借用其开郁之作用。风也,春也,木也,风药性升散,可借风药疏散之性以疏肝理气。临床上遇久病成郁、食欲不佳或胸胁满懑、口干口苦、性情急躁的风湿病患者,范教授常认为此类患者脾不升清,肝不疏泄,阳气郁遏日久而生热化火,“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以风治之,因此范教授辨证用药时也常投入几味风药以畅通三焦,发散郁火,疏肝理气,从而达到通畅阳气的目的。

4 验案举例

2020年7月3日二诊。患者自诉双手食指远端关节肿痛明显改善,无皮温升高,右足趾、双膝关节疼痛缓解,仍有右足跟部疼痛伴活动不利,伴上腹部疼痛不适、多言忧虑,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睡眠质量一般,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腻,脉沉细,上方黑顺片6g改为9g,麸白芍20g改为30g,加炒葛根30g、盐杜仲30g、佩兰10g。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

2020年7月16日三诊。患者诉右足跟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偶感足跟麻木,双手食指关节、双膝关节及右足趾疼痛明显减轻,双下肢活动较前好转,无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可,大小便正常,寐可,舌质淡苔薄脉细。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按语:此案例患者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属“尪痹”范畴,就诊时症见多关节游走性肿痛,怕冷,舌质淡红,有齿痕,综合舌脉属于阳气虚弱、寒湿痹阻证候表现,阳虚不能化气,湿邪弥漫,阻滞气机,易致阳气不通,继而化热,因此患者偶有自觉皮温升高。究其发病诱因,因产褥期过多接触凉水引起,因此范教授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以温通阳气、化气行水。同时患者性情急躁,合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方中加薏苡仁以助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乌梢蛇祛风通络,佛手疏肝健脾,独活祛风除湿、引药下行。二诊患者关节肿痛明显改善,无皮温升高,但综合舌脉,体内湿气仍偏重,增加附子剂量以散寒通阳,芍药加量以缓急止痛,佩兰和中化湿,杜仲补肝肾强腰骨祛风湿,葛根增强解肌通络功效。方药对症,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5 结语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上多采用祛风湿补肝肾之法,而范教授认为痹证属于阴邪,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会进一步损伤阳气,阳气虚弱,失于宣达畅通,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因此范教授在辨治风湿病的过程中,多重视阳气的充足通畅,认为“阳气者,精者养神,柔则养筋”,临床治疗中常以通阳为切入点,灵活运用苓桂术甘汤、三仁汤等为基础方以祛湿通阳,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以活血通阳,运用四逆散为基础方以理气通阳,临证灵活选用雷公藤、防风等祛风药以通阳行痹,并根据临床症候不同,处以相应药味加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学习。

猜你喜欢
风湿病桂枝气机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喊魂
便携电子打气机
我的发现
骂村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