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烈汉教授经方治疗肺胀经验总结*

2021-11-30 01:53魏钢指导老师米烈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桂枝茯苓健脾

魏钢 指导老师:米烈汉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710021;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710004)

米烈汉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三、四、五、六批师带徒导师。国家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陕西省中医医院米伯让研究所所长。 临床擅长内科、妇科及中医养生。我有幸跟随米烈汉教授学习两年,现将米烈汉教授对于肺胀的临证思路和特点总结如下。

1 追本溯源,重视脾胃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病证。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浮肿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与肺胀相似[1]。治疗时西医多以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为主,临床缓解症状效果并不理想,平时缓解期也离不开支气管扩张剂。老年人每到冬春季节,天气稍微变化,易于发作,且应用西医治疗效果较差,而中医治疗通常以时方为主,临床效果一般。

《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米烈汉教授认为肺胀为病,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发作期以外寒里饮为主,缓解期以虚实夹杂为主,恢复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以经方为主,临床效果极佳,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经济负担。纵观肺胀整个病程,痰饮贯彻始终,《医宗必读·痰饮》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景岳全书·肿胀》曰:“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治疗痰饮,健脾尤其重要。《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3]脾胃居中焦,是气化、气机活动的枢纽。在中焦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脾主升,将胃肠受纳腐熟消化所吸收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胃主降,把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糜转输到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脾胃的气化活动是升降相宜,互为因果,对立统一,气化和谐,升降出入有序,维持着体内物质的代谢过程,成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肺胀日久,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可致肺脾气虚;肺虚日久,金不生水,肾气衰惫;肺肾虚弱可进一步导致心阳虚衰。总之肺胀日久可导致肺、脾、肾、心的虚弱。米烈汉教授治疗肺胀时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认为唯有脾胃健运,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归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方面健运脾胃以消痰饮,再者健脾以滋生气血而濡养全身。

2 辨证论治,分清缓急

米烈汉教授认为发作期以外寒里饮为主,缓解期以虚实夹杂为主,恢复期以本虚为主。

2.1发作期 发作期以外寒里饮为主,表现为突然起病,咳嗽痰多而稀,呈泡沫状,或兼见黄痰;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胸部膨满,咳喘不得卧,气短气急;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苔白滑,脉浮紧[4-5]。时方多予苏子降气汤或桑白皮汤治疗,而米烈汉教授根据《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说明肺的生理特性是恶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说明肺与自然界相通,肺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灵枢·百病始生》云:“重寒伤肺。”说明肺脏易受寒邪影响,临床治疗肺胀时要重视寒邪。米烈汉教授认为肺胀发作期多以外寒里饮为主,临床以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为法,常用小青龙汤化裁,三五剂即可,不可过剂。米烈汉教授认为若外寒证轻者,可减轻麻黄、桂枝用量,甚至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久咳致腹痛者,加大芍药用量;宿疾,需要增加麻黄、细辛的用量,同时加附子;咳痰不易出,加桔梗;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有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鼻不闻香臭,加厚朴、薤白;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以宣通鼻窍;咽部不适,痰涎较多者,加旋复花、苏子。

2.2缓解期 缓解期以虚实夹杂为主,表现多见气短喘息,活动后加重;畏风怕冷;纳少,倦怠乏力胸满、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清稀。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6],时方多予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治疗,以祛邪为主。而米烈汉教授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脾为生痰之源;且肺病日久,可致肺脾气虚,所以肺胀的缓解期,当以肺脾气虚、痰浊壅肺为主。又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就是通过振奋阳气来行水化饮;和之,指温药为从本论治、缓去饮邪的王道之法[7-8]。临证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培土生金,燥湿化痰[9]。若畏风怕冷明显,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敛肺滋肾。

2.3恢复期 恢复期以本虚为主,临床症状常见咳嗽痰少,或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纳呆,舌红苔薄,脉沉细。时方多予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以补益肺肾为主,而忽视心脾气虚。米烈汉教授认为肺主呼吸,心主血脉,赖宗气的推动作用,肺胀久病,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可致心气虚。反过来,心气虚,宗气不足,亦可导致肺气不足。痰饮始终是肺胀的病理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故健脾应贯彻肺胀治疗的始终。肺为娇脏,五行属金,为清肃之脏,喜润恶燥,为阳中之少阴,肾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肾恶燥,肾为先天之本,气之根,人的呼吸运动必须依赖肾对清气的摄纳,才能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肾主藏精,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宅,五脏六腑之阴精,非肾阴而不能滋生[10]。肺肾阴液互相滋养,肺津敷布以滋肾,肾精上滋以养肺,肺胀患者多为老年人,且久病,故易致肺肾阴虚[11-12]。故肺胀的恢复期以肺肾阴虚为主,心脾两虚为辅。米烈汉教授常以滋阴润肺、补益心脾为法,方选麦味地黄丸合苓桂术甘汤化裁。若恶风怕冷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若肾阳虚明显,可加附子;若有瘀血,可合桂枝茯苓丸;肺胀虚喘较明显者,可加用蛤蚧、冬虫夏草。

3 重视气机,祛瘀化痰

瘀血、痰浊是肺胀非常重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瘀常夹杂为病,“痰瘀互结”的病机基础仍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为其核心。痰和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的病理产物。气、血、痰的关系极为密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推血行,血载气行。气虚,水液不化,聚湿生痰;气虚,血行不畅可成瘀;瘀血阻络,津液停聚,则痰凝、痰聚。痰凝、痰聚又阻碍了气血运行。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为患。治疗上米烈汉教授温阳健脾、行气活血为法,以气虚为主的,予苓桂术甘汤、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以气郁为主的,予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化裁。桂枝茯苓丸源自《金匮要略》,原来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的瘀阻胞宫证。肺胀日久,痰瘀阻络,米烈汉教授常合用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活血消癥。若瘀血较盛,加当归、丹参、苏木;若痰浊较盛,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米烈汉教授重视桂枝在肺胀治疗中作用,现代药理认为桂枝辛、甘、温,主归肺、肾、心、脾经,可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3]。《神农本草经》云:“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证》云 :“桂枝可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可应用于肺胀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在急性期桂枝主要发汗解表散寒,在缓解期主要温阳健脾、温经通脉,在恢复期主要温补心、脾、肾之阳气。陈修园称:“桂枝振心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张寿颐谓其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刘若金言桂枝可温肾阳。

4 病案举例

贺某某,男,68岁。就诊日期: 2019年10月24日初诊。发病节气:霜降。主诉:间断咳嗽、气喘10年,加重3天。现病史:10年前于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当时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咳嗽、气喘间断发作,症状时轻时重。3天前于受凉后咳嗽、气喘加重,西医治疗给予静点头孢他啶、多索茶碱,雾化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等,略有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求诊于米烈汉教授。现症:咳嗽、气喘,咯少量白色泡沫痰,喉中偶有哮鸣音,夜间较重,伴鼻塞流涕。精神欠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左),浮(右)。体格检查:体温 37.1℃,咽不红,两肺呼吸音粗,有散在哮鸣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8.7×109/L,血红蛋白125 g/L,血小板 28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 0.5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4.59×109/L,淋巴细胞比率 0.37(西安市中医医院2019年10月20日)。中医诊断:肺胀。证候诊断:寒饮射肺。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处方:小青龙汤化裁。蜜麻黄6 g,桂枝9 g,白芍10 g,干姜6 g,细辛3 g,姜半夏9 g,五味子6 g,射干6 g,蜜冬花8 g,炙甘草6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 mL,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10月27日。咳嗽减轻,偶有气喘,仍咯少量白色泡沫痰,精神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左),滑(右)。处方: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化裁。茯苓12 g,桂枝9 g,炒白术9 g,炙甘草6 g,厚朴6 g,姜半夏9 g,党参12 g,干姜6 g,陈皮10 g,苍术8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 mL,早晚分服。

三诊,2019年11月3日。偶有咳嗽,无气喘,仍咯少量白色泡沫痰,精神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处方:苓桂术甘汤化裁。茯苓12 g,桂枝9 g,炒白术9 g,炙甘草6 g,厚朴6 g,姜半夏9 g,黄精15 g,陈皮10 g,麦冬14 g,五味子6 g,黄芪30 g,山药30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 mL,早晚分服。

四诊,2019年11月10日。无咳嗽、无气喘,精神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麦味地黄丸合苓桂术甘汤化裁。麦冬14 g,五味子6 g,熟地黄28 g,山药14 g,酒萸肉14 g,茯苓18 g,丹皮9 g,泽泻9 g,党参15 g,桂枝9 g,生白术9 g,甘草6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 mL,早晚分服。

五诊,2019年11月17日。患者自觉体力较前增加,无其他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继用上方,14剂。随访2月,患者未再发作,且体力较前明显增强,生活质量改善。

按语:一诊为肺胀发作期,以外寒里饮为主,临床以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为法,用小青龙汤化裁,方中麻黄、桂枝从太阳以祛表邪;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味辛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合用,对寒饮咳喘效果好;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二诊为肺胀缓解期,以肺脾气虚、痰浊壅肺为主,治疗以培土生金,燥湿化痰为法,临证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化裁,方中人参补脾益肺;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茯苓、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桂枝温阳健脾、平冲降逆;陈皮、厚朴、苍术燥湿理气化痰,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三诊为肺胀缓解期,仍以苓桂术甘汤化裁,方中茯苓、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桂枝温阳健脾、平冲降逆;陈皮、半夏、厚朴理气燥湿健脾;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麦冬养阴润肺;黄芪、山药补脾益肺;五味子敛肺滋肾,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四诊为肺胀恢复期,滋阴润肺、补益心脾,方选麦味地黄丸合苓桂术甘汤,方中麦冬甘寒,归肺、心、胃经,滋阴润肺、清心除烦;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宁心安神;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君药。以山萸肉养肝血而涩肾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肾而固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茯苓利水透邪外出防山药敛邪,泽泻清泄肾浊,制约熟地滋腻,且可清降肾中虚火;丹皮清泻肝火,制山萸肉之温,且防酸涩敛邪,三药称为“三泻”,共为佐使药,八药合用,共奏滋阴润肺之功。党参补气益肺。同时合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使痰饮消而脾运健,培土生金。五诊效不更方。

米烈汉教授认为肺胀的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邪实主要是外寒、里饮;虚以肺、脾、肾、心为主。肺胀发作期以外寒里饮证为主,治疗用小青龙汤化裁;缓解期以肺脾气虚、痰浊壅肺为主,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化裁;恢复期以肺肾阴虚为主,心脾两虚为辅,治疗用麦味地黄丸合苓桂术甘汤化裁。痰饮始终是肺胀的重要致病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故健脾应贯彻始终。长期肺胀易致痰瘀互结,而痰瘀互结又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结果,所以临床上要重视气机。米烈汉教授强调肺胀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西医,尤其要重视经方在临床上的应用,只要辨证准确,往往能效如桴鼓,覆杯即愈。

猜你喜欢
桂枝茯苓健脾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健脾补肾方在糖尿病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
护胃留心五大禁忌 健脾和胃缓解不适
云茯苓
云茯苓
喊魂
我的发现
骂村
吃到自然瘦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