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语境理论下的《哈利·波特与密室》翻译转换机制

2021-11-30 07:00橚,刘
关键词:哈利译者译文

柴 橚,刘 珊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供当世之人品鉴,让后代追忆反思。如今,随着翻译的日渐兴盛,文学不再局限在一个国家,而是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向世界传播,同时,深深植根于文学的文化也不再局限一隅,在文学的所到之处也留下了其所负载的文化的痕迹。近几十年,随着大量外国作品涌入中国市场,作品背后的文化也随之进入国人的视野。因此,为了在传递文化时不会有失偏颇,翻译的质量尤为关键。

近年来,随着国外作品的译介涌入国内市场,对翻译作品及相关翻译理论与策略的研究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同时,学者们研究翻译理论和相关翻译策略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翻译这一学科,而是将相关学科知识与翻译结合,使得翻译具备了“跨学科”的特点。其中,语言学和翻译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二者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受到翻译方向学者们的普遍青睐,相关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此系列小说共七部,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故事。该系列丛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销量已逾上亿册,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改编成八部好莱坞大片。作者还撰写过相关系列衍生作品,全球各地的粉丝们也不遗余力地创作同人小说,以至该系列丛书问世二十多年,依然热度不减。“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于2000年引进到中国,自中文版上市以来,国内掀起一片热潮。同时,该丛书的译本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但该系列小说数量多、内容丰富,大多数学者只针对其中一部进行研究,尤其针对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本研究最为详尽,而关于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虽然语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及《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汉译本的研究也涉及一些语境理论,但目前鲜有学者将该理论与《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汉译本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将以语境理论为出发点,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此译本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一、语境理论概述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一文中首先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一词。他认为,话语和语境彼此紧密相连,情景语境对于理解词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缺少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的词语只是凭空捏造的,什么也无法代表,因此在现存的口语中,话语仅仅在情景语境中才有意义[1](P307)。随后,马林诺夫斯基在《珊瑚花园及其魔力》(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一书中,通过描写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居民生活,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概念,“文化语境可以提供给我们翻译这些词语相关的元素,翻译遂变成将语言符号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而非使用另一种语言中对等词汇的活动[2](P18)。”

弗斯(John Rupert Firth)曾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同事,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Personality and Lan⁃guage in Society)一书中提到,“情景语境”是一种适用于语言事件的图式结构,是与语法范畴处于不同层次的相关范畴,但具有相同的抽象性质。弗斯吸收马林诺夫斯基有关情景语境的观点,将语言学作品中的情景语境进行分类:(1)参与者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中的相关特征,包括人物、个性等;(2)相关事物;(3)以及语言活动的影响[3](P43)。

韩礼德(M.A.K.Halliday)是弗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弗斯的思想。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交往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语言不仅仅代表着现实,更是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韩礼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情景语境”分为三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以及话语方式(mode)。这三部分与韩礼德对语言功能的分类是密切相关的,即具体的语言情景反映在语言的概念、人际交往以及文本功能中。话语范围通过语言的概念功能得以体现,即词语的定义限定了说者所要表达的语言的意义;话语基调通过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得以传达,即参与者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为对话情景预设了情绪;话语方式在语言的语篇功能中得以彰显,即文本类型对文本中的表达方式有所限制。[4](P355)

综上所述,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关注词语本身,根据上下文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合适的对等物,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情景语境以整个文本为关注点,考虑文本中参与者的情绪,以促进人际交往为主;文化语境则考虑文本所置身的外部社会环境,尤其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环境。

语境是具有层次性的。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即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语境范围逐渐扩大,语境层次逐渐提高[5](P7)。其实翻译的过程也正如语境一般,层层递进。在译者首先接触文本时,会将焦点放在词句中,通过词语本身的含义及上下文语境进行翻译。其次,译者还要考虑文本参与者,即文本中人物的情绪,将目光从词、句延伸至篇,甚至整个文本,译者仿佛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从文本整体的角度考虑翻译。最后,译者跳脱出具体的文本,站在宏观的文化背景下,权衡源语和译入语文化,是完全保留异域文化、让译入语读者逐渐适应,还是迎合译入语读者文化习惯进行修改。虽然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个层次是逐渐递升的,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这三个层次可能存在递进关系,也可能是同步进行的,这便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水平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此外,这三类语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翻译过程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共同为创作优秀的译本服务。

二、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指语篇内部的环境,指词、短语、段落、篇章之间的前后关系。众所周知,词语的含义并不是单一的,判断一个词语的意思或是决定一个词语如何翻译,不能仅仅依靠头脑中的灵光一现,或是在字典中随机选择一个意思。译者需要依靠语篇,在某个词语的丰富含义中搜寻与该语境最为契合的意义。译者还要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对词语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换。

(一)形合与意合转换(Conversion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而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6](P48)。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拥有一套标准的语法规则,包含许多连接词,在造句过程中将句子的逻辑关系外显。而汉语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的意合语言,逻辑关系往往不外显,主要通过意义的传达让读者感悟隐含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为了避免“翻译腔”,译者会有意减少逻辑词语的使用,以更贴近汉语表达习惯。

例1:London was soon far behind them,replaced by neat green fields that gave way in turn to wide,pur⁃plish moors,a great city alive with cars like multicolored ants,villages with tiny toy churches[7](P72).

译文:伦敦很快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代替它的是平整的绿色田野,然后是广阔的紫色沼泽、一座座村庄,村里的教堂像是小孩子的玩具,接着是一个繁忙的大城市,无数车辆像密密麻麻的彩色蚂蚁[8](P52-53)。

划线部分是英文中的介词,介词通常起到语法作用,表明前后的逻辑关系。“by”通常表示被动含义,“by”后面代表施动的一方。英语中被动句占了半壁江山,而汉语中主动句不可胜数。若在翻译成汉语时保留“被”字,译文往往变得有些“翻译腔”。在上述例子中,译者便将表示这一逻辑含义的“被”字隐藏,用主动句进行翻译。另外“with”一词也是频频出现在英文中,表示“伴随”的含义,通常翻译成“和”或“有”。但是在此译文中,译者没有翻译成“繁忙的大城市有无数车辆,村里有像小孩子玩具般的教堂”,而是选择将这样的逻辑词隐藏,将之转变为偏正短语进行翻译。

例2:“Can you believe our luck,though?”said Ron thickly through a mouthful of chicken and ham.“Fred and George must’ve flown that car five or six times and no Muggle ever saw them.”He swallowed and took an⁃other huge bite.“Why couldn’t we get through the barri⁃er?[7](P83)”

译文:“可你能相信我们的运气这么背吗?”罗恩嘴里塞满了鸡肉和火腿,含混不清地说,“弗雷德和乔治肯定坐着那车飞过五六次了,可没有一个麻瓜看见他们。”他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又咬了一大口,“我们为什么过不了那隔墙?”[8](P60)

英文中的介词“through”通常可以清晰地描述方向,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到罗恩一边说着话,一边嘴里满是食物的样子。在译成中文时,若是坚持字面上的对等,翻译成“罗恩通过满嘴的鸡肉和火腿含混不清地说”,显然有些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选择忽略这一介词,这样做不仅没有改变原文意思,而且避免了译文中的“翻译腔”现象。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到,通过转换词语结构或隐藏英文中的逻辑连接词,依赖句子本身或上下文的语境,依然可以保留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带给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

(二)物称与人称转换(Conversion of impersonal and personal)

人称主要分为物称(impersonal)和人称(person⁃al)。英语常用物称来表达,即不用人来充当主语,而是用物来充当主语,叙述事件时可以更客观公正地来呈现。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将“万物皆备于我”作为主导,从自我出发描述客观事物及人的行为状态,偏向于用“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她们”等人称,或是省略人称[6](P76-77)。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进行物称与人称转换格外重要。

例3:Harry waited until Lockhart was out of sight,then pulled Ron out of the bush and up to Hagrid’s front door.They knocked urgently.

Hagrid appeared at once,looking very grumpy,but his expression brightened when he saw who it was.

“Bin wondering when you’d come ter see mecome in,come in-thought you mighta bin Professor Lockhart back again-[7](P114)”

译文:哈利一直等到洛哈特走得看不见了,才把罗恩从灌木丛后拉出来,走到海格的门前,急迫地敲门。

海格马上出来了,一脸怒气,可是一看清门外是他们,立刻眉开眼笑了。

“一直在念叨你们什么时候会来看我——进来,进来——我刚才还以为是洛哈特教授又回来了呢。[8](P83)”

这段描写的是哈利和赫敏带着吐鼻涕虫的罗恩来到海格小屋的场景。划线部分的主语是“his ex⁃pression”,是物称。但是在翻译时,译者没有直接翻译成“他的表情明亮起来了”,而是参考上文的内容,在这一语境中,与上文的人称主语保持一致。此外,这里在变换人称的同时,考虑到这一句完整的话已有“海格”这一主语,便不再赘述,遂将人称主语省略,译成“立刻眉开眼笑了”。

例4:“Ginny,”said Ron in an undertone to Harry.“My sister.She’s been talking about you all summer.”

“Yeah,she’ll be wanting your autograph,Harry,”Fred said with a grin,but he caught his mother’s eye and bent his face over his plate without another word.Nothing more was said until all four plates were clean,which took a surprisingly short time[7](P35).

译文:“金妮,”罗恩低声对哈利说,“我妹妹。她一暑假都在念叨你。”

“可不,她想要你的签名呢,哈利。”弗雷德笑道,但一看到母亲的眼神,马上埋头吃饭,不再说话。几个人闷声不响,不一会儿四个盘子便一扫而空[8](P26)。

这段描写的是哈利乘坐飞车来到罗恩家后,和大家一起吃早餐的情景。韦斯莱夫人示意孩子们吃饭不要说话。划线部分的主语是“nothing”,是物称,直译为“什么也不再被说”。尽管这样的译法尚可接受,但读起来未免有些晦涩。因此,译者便采取改变称呼的策略,将物称转变为人称,主语外显。结合该语境,可以译为“几个人闷声不响”。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基础上,此版本更加流畅自然。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到,通过将英文中的物称转变为汉语中的人称,译者跳脱出英语原文的桎梏,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语言语境中的等值意义替代问题,译文更加通晓顺畅。

三、情景语境

弗斯认为,情景语境是社会层面的一种方便的抽象分析的层次,构成了陈述意义技术层次的基础[3](P44)。语篇发生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参与者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对翻译活动都会起着制约作用。尤其是翻译的文本是文学类型的文本时,译者更要关注作品中的情景。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场合中,由不同的参与者说出来,会有不同的翻译方式和版本。译者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增加或删减某些表达,译文会更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一)增译(Amplification)孙致礼在《高级英汉翻译》中提到英译汉的三种增补方式:(1)增补原文用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数、格、时态等概念;(2)增补原文字面上没有、意思上包含的字词;(3)以及增补原文句法上的省略成分[9](P85)。《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多处情景描写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译的方式被有意放大,为译入语读者理解魔法世界创造了前提。

例5:Professor McGonagall’s classes were always hard work,but today was especially difficult.Everything Harry had learned last year seemed to have leaked out of his head during the summer.He was supposed to be turning a beetle into a button,but all he managed to do was give his beetle a lot of exercise as it scuttled over the desktop avoiding his wand[7](P94-95).

译文:麦格教授的课总是很难,而今天是格外地难。哈利去年学的功课好像都在暑假期间从脑子里漏出去了。老师要他把一只甲虫变成纽扣,可是他费了半天的劲,只是让那甲虫锻炼了身体,甲虫躲着魔杖满桌乱跑,他怎么也点不准[8](P69)。

这一幕描写的是罗恩在变形课上学习的情景,断了的魔杖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原文内容,译文本可以在“甲虫躲着魔杖满桌乱跑”这里结束,但是译者在后面补充“他怎么也点不准”这句话,将这一情景的最终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外显。原文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而译文则将这一场景描绘出来,为译入语读者更清晰地展现这一画面。

例6:Ron was having far worse problems.He had patched up his wand with some borrowed Spellotape,but it seemed to be damaged beyond repair.It kept crack⁃ling and sparking at odd moments,and every time Ron tried to transfigure his beetle it engulfed him in thick gray smoke that smelled of rotten eggs.Unable to see what he was doing,Ron accidentally squashed his beetle with his elbow and had to ask for a new one[7](P95).

译文:罗恩更倒霉,他借了一些魔法胶带把魔杖修补了一下,但好像是修不好了,不时地噼啪作响,发出火花。每次罗恩试图使甲虫变形时,立刻便有一股灰色的、带臭鸡蛋味的浓烟把他包围。他看不清东西,胳膊肘胡乱一动,把甲虫给压扁了,只好再去要一只[8](P69)。

原文中“Ron accidentally squashed his beetle with his elbow”这句话直译应该是“罗恩不慎用胳膊肘把甲虫压扁了”。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将“with his el⁃bow”的含义根据当时课堂上慌乱的情景加以补充,增译“胳膊肘胡乱一动”。汉语通常会用一连串的动词将场景描绘出来,而英语则习惯变换词性。在同样的场景之下,英语可以在一句话中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等融合在一起,将这一场景勾勒出来。因此,在英语转换汉语过程中,势必会将表示动作的动词还原出来,并根据情景加以适当还原和补充。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到,通过适当增补原文中未明说但隐含其间的内容,补充情景中参与者的动作,译者将整个故事情节描绘得更加完整,减轻读者阅读负担。

(二)省译(Omission)叶子南在《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省译是改善汉语行文的手段,有些词在译文中并非都要译出来,虽然译出无妨,但省略会使得译文更简洁[10](P77)。有时,省译也是因为该词的意思融入到其他词语中,或是读者已经心知肚明,再将其译出反而过于累赘。

例7:Fred and George climbed catlike through the window into Harry’s room.You had to hand it to them,thought Harry,as George took an ordinary hairpin from his pocket and started to pick the lock.

“A lot of wizards think it’s a waste of time,know⁃ing this sort of Muggle trick,”said Fred,“but we feel they’re skills worth learning,even if they are a bit slow[7](P26).”

译文:弗雷德和乔治小心地从窗户爬进哈利的房间。乔治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普通的发夹,开始撬锁。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哈利想。

“许多巫师认为学这种麻瓜的把戏是浪费时间,”弗雷德说,“可我们觉得这也是一门技术,虽然慢了儿点[8](P19)。”

划线部分是对前文“skills”的补充说明,直译应该是“可我们觉得这也是一门值得学习的技术”。通过比较省译与不省译两个翻译版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省译后并没有影响原文传达的意义,译入语读者也并不会因为此处的省译而对整个故事情节有所困惑。因此,从简洁的角度出发,这里省略原文的冗余部分再合适不过。

例8:The sooner he got out of here,the better.Nose still stinging where it had hit the hearth,Harry made his way swiftly and silently toward the door,but before he’d got halfway toward it,two people appear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and one of them was the very last per⁃son Harry wanted to meet when he was lost,covered in soot,and wearingbroken glasses:Draco Malfoy[7](P49-50).

译文:要尽快离开这里。鼻子还火辣辣地痛,哈利迅速轻手轻脚地向门口走去,可是还没走到一半,门外出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哈利此刻最不想遇到的人:德拉科·马尔福。啊,可不能让马尔福看到他迷了路,满身煤灰,带着破眼镜[8](P36-37)。

划线部分交代了哈利脖子火辣辣痛的原因,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背景,便没有将译入语读者已知的部分再次翻译出来。译入语读者读到“鼻子还火辣辣地痛”,便会知道这是因为撒飞路粉的时候冒出的火焰不小心伤到鼻子。原文中的冗余信息在这一语境下已置入到读者脑海中,此处便省略不译。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到,通过在情景语境下考虑话语的范围、基调和方式,译者选择将部分已知的内容省译,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力求语言的简洁。

四、文化语境

文化与人类社会共生,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不断向前。王建华曾言,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地理、心理特征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物质的总和[11](P50)。面对不同的文化语境,译者在翻译中势必要考虑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空缺,是保留异域文化、让译者向作者靠拢,还是在译入语文化中寻找对应或相似的表达、让译者向译入语读者靠拢,即选择归化还是异化。

(一)归化(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12](P13),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向译入语靠近,尽可能降低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陌生感和畏惧感。面对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语境,归化便是要尽可能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寻找原文的等值替代物,将译入语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例9:It took a long while to get started next morn⁃ing.They were up at dawn,but somehow they still seemed to have a great deal to do[7](P65).

译文:第二天早上动身花了很长时间。鸡一叫他们就起床了,可是仍然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8](P48)。

原文划线部分直译应该是“在黎明”,若是翻译成“他们在黎明时起床”,读者并非不能理解,但是译者在这里选择更贴合汉语读者日常生活的表达——“鸡一叫”。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每家每户有耕地、饲养家禽,而鸡便是家禽中最受欢迎的动物。破晓时分,公鸡打鸣,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因此,在中国文化中,“鸡叫”便是起床的标志。译文中的“鸡一叫”显然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拉近了译入语读者和文本的距离。

例10:“Oh,well...I’d just been thinking...if you had died,you’d have been welcome to share my toilet,”said Myrtle,blushing silver.

“Urgh!”said Ron as they left the bathroom for the dark,deserted corridor outside.“Harry!Ithink Myrtle’s grown fond of you!You've got competition,Ginny!”

But tears were still flooding silently down Ginny’s face[7](P326).

译文:“噢,是这样……我一直在考虑,如果你死了,欢迎你和我共同使用这个抽水马桶。”桃金娘说,害羞的脸变成了银白色。

“哈哈!”他们离开盥洗室,走向外面空荡荡的走廊时,罗恩说道,“哈利!我觉得桃金娘喜欢上你了!金妮,你有了竞争对手啦!”

可是,金妮的眼泪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无声地从面颊上滚落下来[8](P248)。

金妮在听到罗恩打趣她的话后,眼泪涌了出来。在汉语的语境中,眼泪无色、透明,一滴一滴地向下滴落,往往会被比喻成珍珠,当眼泪不停地从脸颊上流下时,就像珍珠不断地向下滑落。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译者也是采用了中文读者普遍接受的方式,翻译成“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添加了这一比喻,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到,译者在处理描述性文字时,偏向于译入语读者,用更加贴近汉语文化语境的表达,减轻读者对外来文化的陌生感,增加可读性。

(二)异化(Foreignization)异化是以源语或原文读者为归宿[12](P1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尽可能不删除原文中的异域文化因素,让译入语读者逐渐接受源语文化。也许中文读者一开始会无法理解源语中的文化表述,但在经常习得后,会逐渐理解、接受,甚至使用。

例11:“At least no one on the Gryffindor team had to buy their way in,”said Hermione sharply.“They got in on pure talent.”

The smug look on Malfoy’s face flickered.

“No one asked your opinion,you fiIthy little Mud⁃blood,”he spat[7](P112).

译文:“至少格兰芬多队中没有一个队员需要花钱买才能入队,”赫敏尖刻地说,“他们完全是凭能力进来的。”

马尔福得意的脸色暗了一下。

“没人问你,你这个臭烘烘的小泥巴种。”他狠狠地说[8](P81-82)。

赫敏怒怼马尔福,马尔福气不过,便辱骂赫敏是“little Mudblood”。译者在处理这一侮辱性称谓时,采取直译的方式,翻译成“小泥巴种”。“小泥巴种”是对非纯血统巫师的蔑称,对于刚刚接触“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读者来说,刚开始会有些难以理解。随着故事情节的继续,读者会逐渐明白这一称谓的含义,并逐渐接受。

例12:He pulled Harry’s wand from his pocket and began to trace it through the air,writing three shim⁃mering words:

TOMMARVOLORIDDLE

Then he waved the wand once,and the letters of his name rearranged themselves:

IAMLORDVOLDEMORT[7](P314)

译文:他从口袋里抽出哈利的魔杖,在空中划了几下,写出三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汤姆·马沃罗·里德尔

然后他把魔杖挥了一下,那些字母自动调换位置,变成了:

我是伏地魔[8](P238)

在涉及到人名的翻译时,音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同时这也是异化最突出的表现。英语的书写使用罗马字母,而汉语的书写使用象形文字,二者的这一差异决定了将“Tom Marvolo Riddle”调换字母顺序,可以得到“Iam Lord Voldemort”,而将“汤姆·马沃罗·里德尔”调换文字顺序,却不会得到“我是伏地魔”。为了在保留源语特征的前提下不影响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译者增添了文后注释:

“汤姆·马沃罗·里德尔”的英文是“Tom Marvolo Riddle”,“我是伏地魔”的英文是“I am Lord Volde⁃mort”,字母完全一样,只是排列不同。

通过添加文外注释,译者将这一转换过程向读者交代清楚,不至于对故事情节感到困惑,影响阅读体验。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到,对于英语文化语境中特有的事物,译者选择保留下来,通过后续的故事情节或是注释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逐渐为译入语读者文化所接受。

五、结语

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处理语言。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不同语境下译者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语言语境下,根据汉语和英语意合形合特征以及物称与人称使用情况,分析译者的转换方式。在情景语境下,根据话语范围、基调和方式,分析译者采取的增译或省译策略。在文化语境下,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差异,分析译者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策略。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翻译过程中,其中的两者或三者往往会有交叉,而每一种语境下的翻译策略也并非该语境的专属,译者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将翻译效果达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哈利译者译文
读《哈利•波特》有感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勇敢的哈利·波特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