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植蔗宽膜双沟覆盖技术规程及研究应用

2021-11-30 07:56晏祥玉杨洪岂杨光琴陈寿宏郭兆建张永港邵管福屈再乐杨荣芬尹以龙苏华良
甘蔗糖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宏州出苗率分蘖

杨 梅,晏祥玉,杨洪岂,杨光琴,陈寿宏,郭兆建,张永港*,康 宁,邵管福,屈再乐,杨荣芬,尹以龙,苏华良

(1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陇川678707;2云南省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云南芒市678400;3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云南芒市678400;4瑞丽市农业局糖业办公室,云南瑞丽678600;5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云南盈江679300;6陇川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云南陇川678700)

0 引言

甘蔗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更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1],德宏州是云南省第 2大种植蔗地,单产及产糖率居全省第 1位,是国家发展甘蔗的优势区域和云南省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2]。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开展甘蔗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地膜覆盖具有保肥、改善土壤、抑制杂草等作用,从而促进其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3-15],目前已成为我国甘蔗生产的常规栽培技术。

2013年以来,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针对常规地膜半覆盖增温保湿效果不明显及地膜全覆盖存在的倒伏、地膜残留等问题,提出了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栽培技术,并一直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具有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增产、提早成熟,操作简便易行,易揭膜,零残留,绿色环保等优点。加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德宏州甘蔗的单产和糖分,增加蔗农收入,提升制糖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德宏蔗区甘蔗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主推技术,是建设国家核心糖料基地,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重要的关键技术,对增加德宏蔗区工农业收入及稳定甘蔗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宽膜双沟覆盖技术规程

1.1 种植

1.1.1 适宜区域

宽膜双沟覆盖技术适用于水田、水浇地及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缓旱地蔗区。

1.1.2 精细整地

蔗地要求土粒细碎、无蔗头等杂物,便于盖膜压膜,减少杂物划破、刺穿地膜。采用机械深耕细耙,深耕 25~40 cm,达到土壤深、松、细、平的要求。开沟行距105~110 cm,沟深30 cm以上,沟底宽30 cm以上。同时捡出蔗头等杂物。

1.1.3 地膜规格

Herbertus giraldianus(Steph.)W.E.Nicholson.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

选择厚度为0.01 mm,宽为1.8~2 m的普通地膜或除草地膜。

1.1.4 选用良种

选择抗倒性强的高产、高糖品种种植。

1.1.5 减少下种量

甘蔗宽膜双沟覆盖对出苗率、分蘖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下种量可适当减少,以105000~120000芽/hm2为宜。

1.1.6 施足底肥

甘蔗下种完成后,施 29%(5∶14∶10)复混肥600~900 kg/hm2,同时配施防治甘蔗地下害虫的农药,3%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施肥完成以后,用细碎土壤覆盖种苗,盖土厚度3~5 cm。

1.1.7 控制好土壤水分

1.1.8 提高盖膜质量

选择幅宽1.8~2 m的除草地膜或普通地膜进行覆盖,沿蔗沟方向盖膜,覆盖2行蔗沟和1行行间,地膜四周用细土压实,蔗沟另一边压少量细土,地膜紧贴地面。采用普通地膜覆盖的地块,用 38%莠去津3750 mL/hm2加50%扑草净2100 g/hm2对蔗沟及盖膜的行间均匀喷雾,然后盖膜。

1.2 中耕管理

1.2.1 及时揭膜、除草

掌握齐苗并发生2~3个分蘖、气温稳定回升、揭膜地膜不断裂时揭膜,用镰刀或水果刀(捆绑在木棍或竹棍上),沿地膜中间划开,向外揭膜,并将地膜清理出田间,洗净晾干后出售给废品收购点。揭膜后及时采取化除及人工铲除的方式进行杂草防除。

1.2.2 早施肥培土

宽膜双沟覆盖出苗快、出苗率高,苗齐后及时进行施肥培土,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促进快速生长。施肥以复合肥、缓控释肥为主,施40%BB肥1200 kg/hm2+尿素15000 kg/hm2的追肥,同时配施2%吡虫啉颗粒剂 30 kg/hm2+0.4%科得拉颗粒剂 30 kg/hm2+3%辛硫磷45 kg/hm2,施肥后及时进行机械培土。

1.2.3 防涝、防病虫草鼠害

培土完成后清理排水沟,随时关注甘蔗田间长势,发现病虫草鼠害及时防治。

1.2.4 补施壮尾肥

根据甘蔗田间长势,长势好的可以不施壮尾肥,有脱肥现象的,在7月底至8月中旬补施壮尾肥,施尿素150~300 kg/hm2。

1.3 适时砍收

坚持快锄低砍,要求收砍工具锋利,砍时入土5~10 cm,砍面要平,减少病菌感染,同时避免砍裂蔗头,损伤蔗芽。

1.4 加强宿根管理

甘蔗砍收后,进行蔗叶粉碎还田,及时进行机械平铲蔸,早施肥培土,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1.5 技术优势

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时,绿色环保,提高蔗地土壤温度、水分及蔗芽出苗率,增强甘蔗分蘖率、促进甘蔗提早成熟,增产增糖效果明显等优点;盖膜方法灵活、多样,简单易学,易于接受,蔗农可根据自身的盖膜习惯以及盖膜人数的多少进行调整,可操作性强,易揭膜,零残留,进一步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2 宽膜双沟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2012年,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在开展“新植甘蔗光降解膜覆盖试验”时,在保护行将地膜全覆盖垂直于蔗沟方向的覆盖方式改为沿蔗沟方向覆盖,每幅地膜覆盖2行蔗沟和1行蔗行间,每盖2行蔗沟裸露 1行蔗行间(即宽膜双沟覆盖),经调查发现该覆盖方式下的甘蔗出苗快且整齐,出苗率及产量均比常规半覆盖高。为了研究验证该覆盖方式对甘蔗增产增糖效果,2013年开展“旱地新植甘蔗宽膜覆盖试验及示范”,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糖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宽膜覆盖的蔗茎产量比半膜覆盖增产28770 kg/hm2,增加了38.1%,差异达5%显著水平[16]。2015~2016年开展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季节宽膜双沟覆盖对蔗地5 cm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试验及示范,继续验证宽膜双沟覆盖技术的增产增糖效果,结果表明,宽膜双沟覆盖5 cm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分别比半覆盖增加1.6℃、3.6个百分点,出苗率、分蘖率分别比半覆盖提高 11.2、21.5个百分点,蔗糖分、产量、含糖量、工农业纯收入均优于半覆盖[17]。2016年,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正式命名该技术为“宽膜双沟覆盖技术”。

鉴于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栽培技术具有盖膜方法灵活、多样、简单易学、易于接受,蔗农可根据自身的盖膜习惯以及盖膜人数的多少进行调整,操作方便、省工、省时,绿色环保,提高蔗地土壤温度、水分及蔗芽出苗率,增强甘蔗分蘖率,促进甘蔗提早成熟,增产增糖效果明显等优点;2018年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德宏州甘蔗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在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基地及德宏州 2市3县建立示范点6个,示范面积45 hm2,示范结果表明:双沟覆盖比半覆盖平均增产18840 kg/hm2,蔗糖分提高0.49个百分点,农业增收8478元/hm2,企业增加效益12959元/hm2,工农业合计增收21437元/hm2,减去地膜增加的成本 722元/hm2,工农业纯收入20715元/hm2,45 hm2示范共产生经济效益93.2175万元,示范效果显著[18]。

3 存在问题及推广应用前景

3.1 存在问题

⑴宽膜双沟覆盖增温、保湿效果明显,在促进甘蔗出苗分蘖的同时也极易导致杂草的萌发生长,从而导致杂草大量发生,在种植和揭膜后应加强杂草防除。

⑵宽膜双沟覆盖膜内温度较高,土壤水分不足易造成烧苗,盖膜前一定要保证土壤水分。

⑶今后应加强宿根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技术的试验研究,待降解地膜技术成熟,地膜残留的问题得到根本有效解决时,宽膜双沟覆盖技术可作为甘蔗水肥膜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3.2 推广应用前景

宽膜双沟覆盖技术增温保湿效果明显,出苗快、出苗率高、分蘖率强、增产增糖明显,操作简便易行。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在试验示范基地及陇川县景罕镇蔗区的水田、旱地进行小面积示范,2013~2017年,宽膜双沟覆盖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4.9 hm2。2018年在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基地及德宏州2市3县开展示范45 hm2,示范效果显著,得到了蔗农、甘蔗科技部门、制糖企业的认可。2019年以来,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将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技术列为公司蔗区主推技术,并将所用地膜纳入政策补助范围,同时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加强示范和技术服务,加大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德宏州推广应用面积从 2019年1911.6 hm2增加到2020年8066.7 hm2,累计推广应用面积9978.3 hm2,对德宏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项技术已向云南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的西双版纳、文山、元阳蔗区辐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 小结

宽膜双沟覆盖膜内温度较高,土壤水分不足易造成烧苗,盖膜前一定要保证土壤水分;该技术增温、保湿效果明显,在促进甘蔗出苗分蘖的同时也极易导致杂草的萌发生长,从而导致杂草大量发生,在种植和揭膜后应加强杂草防除。

今后将加强宿根甘蔗宽膜双沟覆盖技术的试验研究,待降解地膜技术成熟,地膜残留的问题得到根本有效解决时,宽膜双沟覆盖技术可作为甘蔗水肥膜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德宏州出苗率分蘖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谷子免间苗技术的土壤水分阈值研究
淹水对萌发状态杂交稻出苗的影响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