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2021-11-30 03:55
关键词: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

经 纶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融入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而在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加深理解、深入阐释这些重要论述,并将它们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从而不断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笔者以十九大之后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为视域,着力探究将其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主要内容和实践途径。

一、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必然性、必要性

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与发展。新思想不仅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也对“原理”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是应有之义。广大教师在依据“原理”课程的同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使用教材与新思想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如何在“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最新理论成果,不断补充教学资源和优化教材内容,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这是更好地推动“三进”教学工作、搞好“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原理”课程自身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遵循。事实上,在党的十九大及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版发行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等等,都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值得注意的是,与“原理”课程内容相比,新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很多重要论述具有原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将最新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及时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已成为必然。

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相对思政课的其他课程而言,“原理”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因而,有效的“原理”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的同时,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对接时代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与客观实际、时代联系,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新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将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原理”课程教学,为“原理”课程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对接时代需要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资源支撑。

总之,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必然性、必要性为进一步探究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是开展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笔者主要结合“原理”课程内容,从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出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新思想对马克思地位的新评定和马克思一生的新总结。新思想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1],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对马克思的评价。新思想对马克思地位做出了新的评定,不仅指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1];而且从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维度阐明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从历史贡献的维度阐明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第一思想家”与“原理”课程“千年思想家”的表述不同,加上“第一”的原因主要在于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1]等。因此,上述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根据不同语境和不同范围加以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思想对马克思的一生也做出了新的总结,即“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1]。上述第一方面主要是从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和其关切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层面评定的;第二方面主要是从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具有执着追求、拥有坚强意志并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层面总结的;第三方面主要是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指导并领导革命实践的层面评定的。这些精练的总结不仅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还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弥补了教材所忽视的重要环节。

第二,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新论断。新思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新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格局被打破和殖民体系被瓦解、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从马克思高度关注中国、撰写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科学预见“中国社会主义”出现,以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等方面阐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从而得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这些新的论断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第三,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新界定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的新概括。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是“原理”课程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而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中,开放性在教材中没有突显出来。同时,这些本质特征的表述也都与教材有所不同:新思想分别用了“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等表述,这些表述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此外,新思想用“四大规律”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即“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相对“原理”课程所说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三大规律而言,上述“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显然是新加的。社会当然包括人并且是由人组成的,但人的一切,如自由、幸福等,是不可能完全由社会替代的,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新思想强调这一规律是完全必要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为人类求解放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相一致,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原理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四,新思想对实践观点的新拓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原理”课程的表述。新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那么,如何理解这里添加的“生活的观点”?可以说,这一创新表述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将“生活”与“实践”并列,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观点,更便于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表明新时代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原理”课程阐述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要偏向物质方面,更多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而“生活”已经提高到追求人生意义层面。新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人民已经从热衷于生存的物质层面转变为追求生活的精神层面的变化实情,从而拓展了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围。这些变化对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一重大实际问题。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

第五,新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新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一是在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发现突出矛盾、直面突出矛盾和问题。[2]二是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指出治理是制度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4],三者是指导作用、根本方向和主要路径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思想强调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这些思维实现了唯物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贡献。

第六,新思想对学习和实践唯物史观的新要求。新思想突出强调了重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以下思想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实践要求坚定“四个自信”和坚守理想信念;“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实践要求共产党人要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实践要求我们“通过协调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实践要求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实践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实践要求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这些思想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第七,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阐述。一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问题。新思想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对于所有制主体,新思想强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4]二是科学社会主义问题。新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但不能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相结合。[1]三是信仰、信念和信心问题。新思想强调,无论何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强调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社会建设和政党建设等思想的重要性。同时,新思想对学习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法,要求读经典与悟原理相结合,并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途径

如何将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对此,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以下方面。在宏观层面,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将“原理”课程与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较全面、系统地领会新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为融入教材提供可靠资源素材,如前文所列举的内容。在中观层面,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刻阐释新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前文对“生活的观点”的阐述。在微观层面,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新思想有关重要内容融入“原理”课程相对应的章节,优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新思想所对应的新时代实际需要。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教材融入,即把新思想的有关重要论述融入教材相对应的章节,进一步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材内容。导论部分融入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充分肯定、对马克思地位的新评定、对马克思一生的新总结、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影响的新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新界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原理的新概括、对学习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法,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思想对马克思评价时所用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运用范围。

教材第一章唯物辩证法内容融入新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阐明其中一系列思维方法实现了唯物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教材第二章认识论部分融入新思想对实践的观点的新拓展,突出实践的观点和生活的观点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教材第三章唯物史观内容融入新思想强调的学习和实践唯物史观的新重点,帮助学生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点,而在这些新的重要思想观点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可以贯穿整个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最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可以融入教材第一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教材第四章和第五章政治经济学内容融入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新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论述,可融入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教材第六章和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内容融入新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坚持“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新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社会建设、政党建设等思想的重要论述,广大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也需要重视。

第二,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习论坛、教学培训和网络平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着重讲解新思想有关原理的重要论述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理论与时代需要的联系和对接。专题讲座融入,可以形成新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发展、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对认识论的坚持和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等若干系列专题。学习论坛融入,主要是将教材融入、课堂融入、专题融入的实践成果分阶段地在本学院定期举办的“学习论坛”上交流,征求广大教师意见,汇集他们的智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培训融入,主要是将专题讲座延伸于学校的“青马学校”培训、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培训和社会大课堂中。网络平台融入,主要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技术作用,通过学校超星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效应。

第三,动态融入,即不断地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地充实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和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又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快科技研发攻关”“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切实保障基本民生”[5]等等。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这场疫情。例如,在“停课不停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前后设计了“疫情当前,我们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这场疫情”“怎样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辩证地审视这场疫情的困难”“怎样处理疫情防控与精准复工复产的关系”等讨论话题,充分利用腾讯课堂、超星、QQ、微信、学习通、钉钉等进行师生互动,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环节。

总之,不断探讨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既体现了思政课推动“三进”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贯彻落实新思想,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时代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可以说,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在突出新时代需要和现实对接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原理”课程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了育人效果,达到了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
马克思像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