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科思政创新研究

2021-12-01 06:41白日霞杨具田薛国梁赵仁杰
关键词:思政育人学科

白日霞,杨具田,薛国梁,赵仁杰

(1.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科研处,甘肃 兰州 730030;3.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办成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就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目标[2],深刻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依据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需要重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切入,提出以学科思政推动高等院校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新思路,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科研与国际化、师资队伍等高等院校办学各领域建设中,期望探索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全覆盖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希望其对高等教育学科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科思政概念的提出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3]。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深入开展,其已成为高校系统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思政教育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并已成为解决高等院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但目前来看,课程思政尚有薄弱之处。一是覆盖面问题,课程思政比较适用于本科教育,但无法覆盖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研”字贯穿于所有教育环节,研究生的课程大多为学术型、研究型,课程教学之外的时间几乎均为科学研究,课程思政难以覆盖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二是其内涵、深度、载体和模式仍有待于创新。目前,课程思政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未能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国家、社会需求不够,针对性、时效性尚有欠缺。同时,高校教师,尤其是非思政专业教师,其思政教育能力亟待提升,在他们之中急需强化“教育者先受教育”之理念。此外,“大思政”教育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构建,在实践落实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探究实现“三全育人”的新路径,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是当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水平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学科思政便应运而生。

学科思政,顾名思义,即“学科与思政”的深度耦合。学科思政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目前,学科思政这一概念少有学者提出,更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提出的学科思政是指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建设全要素,即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思政要求,以构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学科思政育人体系,努力培育一大批学科思政教师、一大批课程思政新型课程、一大批科研思政优秀案例、一大批学科思政研究中心等,从而形成多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学科思政的提出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是实现“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新理念,更是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守正创新。

二、学科思政的内涵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各领域相融合才能够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学科思政便是基于这样的形势背景所提出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从价值引领、主要内容、育人方式3个方面来对学科思政进行内涵建设。

(一)价值引领

学科思政价值引领体系要以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为目标,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系统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价值引领体系[5]。重点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学科思政价值引领体系由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体系以及科研思政教育目标体系三部分构成。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聚焦培养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教育为重点,以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与成就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使学生掌握报国本领,并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科研思政教育目标是指培养学生探索前沿领域、攻坚克难,使他们拥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并具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进步的高度自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在科研思政价值目标体系建设中还要更加突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科建设方向应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统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以“四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入学科发展,总结和凝练学科思政教育特色,使学科建设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统一。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学科队伍、创新团队中建立党组织,以科学的党建管理和创新的党建内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中落地落实落细。

(二)主要内容

学科建设聚焦“四个服务”,贯穿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六大办学要素之中。依据协同理论,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组成一个系统,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科研思政、教师思政”等为一体的思政集群,从而构成高等教育“大思政”育人体系。

1.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将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以专业为载体,挖掘其特点和优势,把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有用人才。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扭转课程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打破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两张皮”状况,确保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

3.科研思政

科研思政主要适用于研究生培养,是指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以及国家意识、家国情怀等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需要,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品质开展科学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国际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在科研思政中,还应加入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等教育,以培养更多满足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建设需求的人才。

4.教师思政

教师思政是指培育所有非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即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思政教学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理论武装和思政能力培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思想理论水平,提升教师在师德师风、知识传授、实践技能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师德养成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方式方法,学会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即要学会和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育人方式

思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学科思政依托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环节,旨在促进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在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学科思政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展开。一是以时事热点或形势政策作为切入点,这是开展学科思政常用的方法,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5]。二是大范围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要素融入最普遍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融入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世界是多元化的,从不同的政治立场研判一件事情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直接明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增强政治意识。四是强化体验与实践环节。诸如红色基因教育、科研强国教育、劳动教育、美育体验与实践等。

三、学科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学科思政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一种新思路,将思政育人的理念、内容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有显性思政,也有隐性思政,从而实现高校办学领域的“无处不思政”,这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科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是由专业思政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科研思政体系和教师思政体系构建4个部分构成。

(一)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将专业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为专业铸魂的目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设计思路为3条:一是要明确定位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即专业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保证专业思政教育的目标性与系统性;二是要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评价、专业评估等所有专业建设环节,保证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全要素融合;三是要构建“大德育共同体”,通过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思政要素相融合,确保将专业思政的价值目标要求有效分解到该专业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环节,形成同向同行的五育并举的“大德育共同体”育人格局。构建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重构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通过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目标,创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设计思路主要有4条:一是要明确所有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构建课程矩阵来分解所有课程的思政目标、任务与达成标准,使课程教学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全球观、人才观、科学观、审美观等的培养;二是要构建全面覆盖、科学合理、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思政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类型分层分类推进实施,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三是要更加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要以思政价值目标的达成为核心,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制定立体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有机融入学校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始终把人才培养成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二是课程思政的价值遵循和融入方式。

(三)科研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构建高校科研思政育人体系是实现高校科研育人的重要抓手。科研思政育人体系设计思路有两条:一是要构建科研思政价值体系,尤其是报效国家、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严谨求实以及“四个自信”、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构建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学习体系。高校学生的科研培育有3个环节:学会选题、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迁移应用转化。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以“发现问题、设立项目、开展研究、转化应用”为特征的科学研究训练,将这3个环节与科研价值体系融合,形成科研思政育人体系。

构建科研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点有3个。一是要注意抓住学会选题环节,科研选题培养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学生在读研期间,教师往往更重视研究过程,而忽略学生的选题能力培育,这造成许多研究生毕业后不敢对自身学科专业以外的问题开展研究。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命题,在科研选题培养过程中有大量的价值观培养素材,而且大多事关治国理政、探索前沿等重大需求。二是要注意抓住成果转化环节,培养学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培育他们胸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三是要抓住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开展基于国际化项目的思政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四)教师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全面推进学科思政,教师是关键。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教师思政育人体系设计思路有5条。一是要坚持价值引领,着力铸牢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他们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思路举措传达到每位教师,引导教师始终树牢“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二是要坚持培训赋能,加强教师思政能力建设。育人先育己,强化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育人意识,帮助他们找准育人角度,从而提升他们的育人能力[5]。让教师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规律性与时代性,全面系统掌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和培训方法,使他们成长为思政教育的专家。三是坚持成果导向,培育中国特色思政故事。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撰写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等优秀案例,产出一大批学科建设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学术创新成果,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典型示范,着力培育教师正向激励良好生态。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五是坚持制度保障,着力健全教师思政工作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

四、学科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科思政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6]。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等教育面临着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科思政的关键就是在高校办学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社会主义方向,落实初心使命,服务国家需求,培养勘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科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鲜明的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着眼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质量的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必须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价值引领,学科思政建设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思政育人体系,要涵盖高等教育本科、硕士、博士所有教育层次、所有教育环节,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科思政的关键就是在学科建设中落实初心使命,坚守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需求,这关系到接班人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三)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学科思政是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教育全要素思政的集中体现,具有高等教育全覆盖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办学实力、特色与水平的反映,新时代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流的学科需要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保障。“三全育人”格局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为建设路径,引入高校办学各领域。探索实施学科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能够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要全力发展,高校要行稳致远,就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学科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学科思政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科思政是一个顶层设计,涉及到高校办学的各领域,需要组织、制度和人员保障;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学科思政是一种模式创新,辐射到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积极构建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和教师思政等为一体的学科思政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育人实效,促进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