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鲸肖像画中的“象外之象”探析

2021-12-01 10:43
国画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淡墨肖像画用笔

“象外之象”这一美学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由老子哲学范畴逐渐延伸至美学范畴。由老子哲学之“象”到《易传》中之“象”到庄子的“象罔”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意忘象”“取之象外”等美学概念的提出,再到唐代“意境”说的诞生,实际上构成了一条系统的“象外之象”美学范畴的发展脉络。它要求把握宇宙的生命和本质,要求突破有限的“象”,通过虚实结合的“象”,进而体现道,体现自然。在曾鲸肖像画中,其通过取其神似“虚”“实”“有”“无”的统一以及精妙的笔墨技巧来表现物象,使有限之“象”升华到“虚”“实”结合之“象”,即“象外之象”。

一、曾鲸的肖像画

肖像画在元、明、清时期有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尤其是明代较为显著,出现了众多的绘画风格和流派,肖像画在此时便大放异彩。曾鲸作为明代后期绘画新变中的重要一员,其肖像画的创作风格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在描摹对象上,曾鲸的肖像画作品多以明代文人学者为题材,如董其昌、王时敏、陈继儒、葛一龙等;在画法上,结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同时又吸收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因此他的肖像画作品能够文质相兼;在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上,曾鲸开创的人物肖像画墨骨画法,注重骨法用笔,以淡墨勾定轮廓,淡墨皴染,体现面部结构凹凸,再施粉彩渲染,不仅能够体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如《芥舟学画编》中道:“即如作少年人及芳年女照,其丘壑自有凹凸之处。”1

二、“象外之象”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象”一般指有限的形象,而“象外之象”则指“虚”“实”“有”“无”的统一,其不但包含“象”,还包含“象”以外的象,它的本质是体现道、体现自然、体现宇宙的生命和本质。从创作主体来看,以现实生活有限的物象为基础,对其概括和重构,使有限的物象得到无限的延伸,以寄托主体内在的情思,从而暗示一个无形、无限的境界。从审美主体来看,在体悟作品时,因作品寄托了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思,使得审美主体情不自禁地引发出想象和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寄托了创作主题的情思以及由此引发出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出现在头脑中的“象”,即为“象外之象”。

三、“象外之象”在曾鲸肖像画中的体现

3.1.观物取象——取其神似

从元末王绎《写像秘诀》“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2中可看出王绎批评静坐对照描摹,只求形似的画法,要求抓住人物瞬间的精神内涵。曾鲸便是如此。其在描摹人物前,先揣摩、观察、精心体会和把握人物的真实情感,以塑造出人物的神态、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后人对其评价道:“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3

《徐元亮像》是曾鲸与其好友沈士鲠合作完成的作品。曾鲸通过认真体会和观察人物的精神面貌,着重刻画人物的五官,运用墨骨画法来表现人物的面部凹凸感和体积感,表情略带微笑,神情逼真,而又体态自然,从而表现出了徐元亮温和端庄的精神面貌。同时,背景描绘的松石翠竹又能衬托出徐元亮高洁雅逸的文人逸趣。他的另外一幅肖像画作品《王时敏像》描绘了盘膝而坐的青年王时敏形象。曾鲸为了表现这位青年文人聪慧温和的神情仪态,其以淡墨勾定轮廓及皴染,体现面部结构的凹凸,再施粉彩淡渲染,补景也是淡墨,人物生动传神,使整幅作品清新雅致,将这位青年文人内心淡泊名利,富有逸趣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栩栩如生。《李醉鸥小像》中曾鲸为了表现人物的高洁雅致,他在认真体会和观察李醉鸥的基础上,在刻画精神面貌时,用墨骨轻淡,烘染较浅,人物着装用中国传统用笔,线条简练流畅,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神态,表现出了李醉鸥文人雅士的身份特征。

3.2.笔墨精妙——“取之象外”

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文人画注重内在美,偏重于用墨;民间绘画注重外在美,偏重于用笔。曾鲸便融合了文人画与民间绘画的这两种取向。其用刚健挺拔的线条和皴擦的用墨技巧,来传达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即用精妙的笔墨技巧来取象外之意。

在曾鲸的肖像画中他往往会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来决定用笔的不同形态。如《张卿子像》中,其为了表现张卿子坦荡、和善、睿智、渊博的性格特征。在表现人物的衣纹时用笔灵活生动、转折刚健,融合“流云法”“折钗法”“钉头鼠尾法”等不同笔法,面部则用淡墨皴擦。在《苏轼采芝图》中,为了表现苏东坡受革新党所迫时的一种高迈的意气,利用历史上采芝的故事,画了苏轼采芝归来的情形。运用笔墨皴擦和晕染面部结构,人物衣褶和帽子用笔用墨简洁概括,柔润而灵动,笔墨简远。再如《侯峒行乐图》用笔浓淡得宜,墨淡色轻,施以淡彩,“非色非墨”;皴擦无数次,以墨随笔,无丝毫痕迹,使得面部笔意清润而富有变化;其人物双手抱膝,眼带笑意,看似行乐,实为表现抗清英雄侯峒的忧国忧民之情。

3.3.“虚”“实”“有”“无”——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象外之象”要求“虚”与“实”和“有”与“无”的结合,从而达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曾鲸通过娴熟的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进而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风貌,达到“虚”与“实”和“有”与“无”的统一。

《李醉鸥小像》中曾鲸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用自然飘动的笔法写出李醉鸥帽子上的飘带和系在腰上的丝带,将李醉鸥怡然自得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卿子像》描绘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张卿子谦虚、坦荡、和善、知识渊博的形象,画面中没有任何的补景做点缀和陪衬,其着力于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动作,面带微笑,手捻胡须,身体略侧,衣纹线条垂长而又方折坚韧,将人物睿智、刚正、富有书卷气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他的另外一幅肖像画作品《胡尔小像》,描绘的是知识渊博、清高儒雅的文人学者胡尔。在这幅作品中胡尔端坐石台,周围绘有四棵劲松,前面绘有潺潺小溪,身后立一书童,石台上置一香炉焚香,通过环境的营造,烘托出胡尔清高儒雅、知识渊博的形象。

曾鲸的肖像画为了使画面布局富有张力,给欣赏者留下无限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其十分注重画面的布白。他的肖像画《张卿子像》《赵士锷像》和《李醉鸥小像》等没有任何的补景,画面空灵剔透,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同时也达到了给审美主体无限想象的空间。另一类肖像画《沛然像》《葛一龙像》和《赵赓像》等,背景同样大量留白,为了更加形象地烘托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旁绘有饰品。如《葛一龙像》肖像画中葛一龙的双眼如墨,墨髯如缕,面部生动自然,人物衣纹线条简洁概括,柔润而灵动。画面中补景只有书,突出了葛一龙与书的密切关系,道出了他的身份和兴趣爱好,突出了葛一龙文雅高洁的性格特征。在曾鲸肖像画《沛然像》中,施沛然周围的书籍、花瓷、酒浆等补景来传达他的兴趣爱好,他专注于书卷,目光炯炯有神,人物面部表现精彩,表现了一位饱学之士的生活空间。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象外之象”与“境”这一美学命题意义相同,这一点在叶朗先生所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可以找到佐证,实际上便是以画面中“虚”“实”“有”“无”的表现来达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曾鲸的肖像画便是以画面中人物、补景的“有”与“实”来表现画面及人物内在精神状态的“无”与“虚”,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所一直追求和关注的。

“象外之象”在曾鲸肖像画中的体现,实际上贯穿于曾鲸肖像画创作作品的全过程,从起初的观物取象到精妙的用笔用墨技巧来表现整幅画面的虚实、有无,达到对人物的“取其神似”,即内在精神品质的表现。最终来体现道,体现自然,把握宇宙的生命和本质。

注释:

1.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485页。

3.周积寅:《曾鲸的肖像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猜你喜欢
淡墨肖像画用笔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糟糕的肖像画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小丑的肖像画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