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文本解读的第一要义

2021-12-01 13:27牛树超丁长永
初中生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语篇笔者文本

■牛树超 丁长永

所谓语篇,就是人们使用言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关于这个定义,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点是进行交际必须建构语言。交际语言的建构是一个具有内核的动态过程,必然呈现出话题和语义的连续性。第二点是语言交际必然会有过程和结果,而这个过程和结果必然受一定的情境制约;或者说,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情境的约束是全方位的,既控制着言语的发出者,也制约着接受者。因此,解读文本语义要基于文本语境。

下面,笔者就尝试从以上两点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介绍我们的文本解读主张。

一、“遵路识斯真”,打通文本意脉和教学意脉

复旦大学汪涌豪先生在其著作《范畴论》中说:“未发之前,上下连贯之旨为‘意脉’;已发之后,前后统属之词为‘语脉’。”意脉是诗词、文章内部隐藏的作者的深层情感,如同人体内部相连的筋脉,是作者表现在文章里的心路历程。叶圣陶先生指出,解读文章的首要法则就是关注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紧跟作者的情感思路,紧抓意脉,就可以深入地理解文本。

以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为例。对于《老王》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赞美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有人批评作者对小人物的漠视;甚至有人鞭挞作者在面对底层人物时,表现出了优越感。实际上,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文章的深层意脉。

孙绍振先生认为,在文章中,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文章开头写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这个底层人物的宽厚。杨绛在谈到老王可能有的人格污点时,用语很克制:“不老实。”这就把老王可能存在的道德瑕疵轻轻带过,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此时,作者的状态属于有距离地对芸芸众生进行俯察。虽然我们看到作者的女儿给老王提供鱼肝油以治疗其夜盲症,但是还感觉不到友谊的存在。第二层面,文中写老王给“我家”送冰块,冰块比前任送的大一倍,收费却只有前任的一半。老王从“不老实”一下子变成了最“老实”,作者由此产生了敬意。在此,文章的意脉发生了转折。第三层面,老王送“我们”去医院的时候,作者已由知识分子沦为社会底层人员,却收获了同样生活得穷困潦倒的老王的关怀。此处也是文章意脉的第三层,老王可以与“我”平等地对话,甚至可以说,“我”当时对老王产生了感激之情。

那么,当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作者为什么把他的样子描写得那么恐怖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我”对老王的理解和感激只是停留在钱财交往层面。“我”在老王送鸡蛋和香油之前乃至之后,都从未想过把老王当成可以平等相处的对象。由此出发,才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结尾处作者所抒发的由衷的“愧怍”之情。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只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在“我”心目中,老王是一个 的人。学生很容易便在横线上填写出“可怜人、老实人、贫苦人”等答案,这样就完成了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梳理,也为后面分析作者的情感升华做了铺垫。

笔者接着追问:“作者有没有把老王当成朋友?”学生在深入分析文章后,得出“没有”的结论,由此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愧怍”之情。

在上述教学分析和设计中,教学意脉顺应了文本意脉,二者在内涵上实现了圆满结合。

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也可以是外部形式上的统一。比如,《苏州园林》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设计可以从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进而分析段落的内部层次。

教学意脉还可以对文本意脉进行重构。比如,《台阶》的教学就可以从对父亲的个体形象分析延伸到对农民这一群体形象的文化特征的分析。对“父亲的文化特征的分析”,就属于文本意脉的重构。

二、从语境到体式:开掘这一篇的独特性

1.立足语境,读懂作者。

多年之前,李镇西老师就指出,解读文本第一步要做的必须是“读懂作者”。在读懂作者的前提之下,师生共同努力,发现文字的奥妙、结构的精密,进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密码,提升思维品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语篇解读教学过程。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不少教师努力搜集文本之外的材料,试图证明朱自清对父亲其实是充满了怨恨的,理由是父亲对于家庭责任的缺失导致自身失业,并间接导致了祖母的离世和家庭的破产。笔者不否认朱自清可能怨恨过父亲,但这种情感在《背影》的文本中缺乏体现和依据。读者对作者本意的揣摩,应该立足于文章自身。在做文本解读时,我们固然要知人论世,但并不意味着分析每一篇文章都要生硬地结合作者的生平。如果任何文本分析都要结合背景材料,那么,在考试中对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能力的测试就缺乏合理性,因为此时学生是无法获得任何辅助材料的。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文本自身进行语篇解读,才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正确途径。

就《背影》来说,读者读完全文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在表现和歌颂父爱。笔者带领学生分析的问题是:作者是如何表现父爱的?仅仅是通过父亲在车站买橘子这一件事情吗?如果是,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经由这些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地分析出:父亲年纪老迈,身体虚弱,攀爬月台去买橘子实属不易,可见其拳拳爱子之心。但是,只分析到这个层面,是比较浅薄的。此时,笔者带领学生继续在文章中爬梳寻找,运用对比、还原的方法,分析“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这段话。笔者运用情境还原的方法,让学生思考:擦干眼泪需要多长时间?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父亲做了多少事情?学生认真思考后,通常可以得出结论:一般买东西要经过问价、还价、挑拣、称重、付钱等环节,但是在此处,父亲肯定因为赶时间而省略了很多步骤,只是简单地买了就走,可见其对儿子是不计成本地付出。然后,笔者再带领学生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找到父亲和脚夫讨价还价的句子进行品味、揣摩:小费必须付,否则无法上车。由于此时时间比较充裕,父亲为了节省一点钱,与脚夫讨价还价。作者用了一个“终于”来表现其过程之久。通过这两处花钱的情境对比,学生体会到,写作本文的时候,作者对父亲的爱子之情是铭记在心的。由这两处对比,学生受到启发,发现父亲穿的衣服是“棉袍,马褂”,而“我”穿的是“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在家庭破产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朱自清特别强调“他给我做的”,可见他对父亲的爱抱有深深的感激。

从以上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我们只要抓住了语境,就可以让文本的语义信息结构化,从而完整地理解文本,读懂“独特的这一篇”。

2.关注体式,全面解读。

要读懂“独特的这一篇”,还必须关注文章的体式,关注其写作方法和结构安排。仍以《背影》为例。我们读懂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并非意味着完成了语篇的全部解读。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解读就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为此,笔者在教授《背影》时,还特意带领学生关注了文中的几处感叹号。

例如,“我”到徐州见到父亲,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不禁流下眼泪的时候,父亲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的结尾,作者加上了感叹号。在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失业、母亲去世、家庭破产的重重打击之下,父亲的情绪按理说应该是消沉、低落的,但这句话为什么加了感叹号呢?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父亲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在儿子面前显示出男人的担当和勇气。作者在多年之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是饱含着对父亲的赞佩与同情的。

又如,父亲几经考虑,终于决定自己送“我”去车站,面对“我”的劝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一句又加上了感叹号。面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父亲依然表现出权威式的坚持与固执。朱自清在多年后回忆起父亲的背影的时候,一定会庆幸当年父亲做出了这个决定吧?正是因为父亲这次近乎顽固的坚持,才让他有了体悟父爱的机会。这时候的父亲,虽然经历了破产、丧亲、失业的多重打击,但他给儿子留下的,还是强硬的男人形象。而到了文章结尾,当年迈的父亲对儿子说出“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男子汉的形象轰然崩塌,一个垂垂老矣的衰朽形象出现了。这对儿子来说是多么残忍!此时,在朱自清心中升腾而起的是对父亲的痛惜。他远在千里之外,不能膝前尽孝,内心充满了自责。因此,文章的最后一句也使用了感叹号:“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感叹号所包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只有立足于文本的规定语境来寻找其深层意脉和话语结构,才能完整地剖析语篇,实现真正的教学解读。

猜你喜欢
语篇笔者文本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老师,别走……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