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的诊断及防控

2021-12-01 11:23周汉兴牛金鹏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坏死性生理盐水消化道

周汉兴 牛金鹏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262200)

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鸭瘟(DP)是由鸭瘟病毒(DPV)引发急性、致死性传染疾病,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DVE)。DP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病毒属。DPV粒子为球形,DPV由外到内的结构依次为双层脂质膜结构的囊膜、无定型的外膜、二十面体核衣壳和双链线性DNA基因。囊膜表面布满棘突,利于DPV侵入细胞,蛋白质外模两边连接囊膜和核衣壳。核衣壳有162个蛋白质颗粒构成[1],双链线性DNA被蛋白质包围。DP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由于囊膜结构特点,对氯仿、乙醚及其他脂溶剂敏感。大部分常用消毒剂可将其杀灭。对热抵抗力差,56℃条件下,10min失活;80℃条件下5min失活;夏季阳光直射,9h失活。

DPV的宿主较为广泛,大多数水禽均可感染,以麻鸭、番鸭最易感染。各日龄均可感染,以30日龄以上鸭感染多见,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95%以上。30日龄以下雏鸭极少感染此病毒。DP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性不显著,但以春季、秋季较为易发。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播方式为水平传播,可以经消化道,也可经眼结膜、呼吸道感染或经交配感染[2]。DP的主要传染源是患DP病鸭及携带DPV鸭,被含有DPV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及饲养器具[3]等均可作为媒介间接传播该病。鸭群感染DPV后开始出现零星患病鸭,随后有大量患病鸭出现,并进入流行盛期。整流行过程有时可拖延2~3个月甚至更长。

2 致病机理

DPV经消化道进入机体后吸附并侵入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并排出病毒。随后,DPV进入胸腺、法氏囊、肝脏和脾脏等部位组织内。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并引发感染。DPV在机体内,首先破坏机体免疫应答功能,降低其抵抗力,使机体易产生其他细菌、病毒感染,并使其他组织器官更易受到感染。DPV的靶细胞主要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十二指肠的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而成熟DPV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成纤维细胞和网状内皮组织细胞,少量存在于淋巴细胞。DPV感染导致消化道黏膜受损,淋巴器官退行性变化及小血管破裂。一部分病毒DNA进入神经节,并潜伏于外周神经系统,使得宿主长期携带病毒。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DP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精神沉郁且不愿走动、食欲减甚至废绝;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严重者眼部粘连;严重脱水、极度口渴;头颈肿大、震颤、无力并呈蜷缩状;肛门红肿、排稀便、粪便带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或附着块状粪便;鼻腔流出分泌物、鼻塞、呼吸不畅及咳嗽,突然死亡等。病初体温升高至43~44℃,呈现稽留热症状。随着病症的发展,体温下降至低于正常温度,衰竭而死。

剖检患DP病鸭可见急性败血性病变,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皮下组织水肿、出血,实质性器官散布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坏死。消化道出现灶性病变和肝脏发现局部坏死。消化道发生条索状坏死性、假膜性炎症变化。患病鸭的口腔、食道表面覆盖黄色的黏膜。腺胃黏膜出现出血斑;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存在大量的出血点、溃疡及黄色病灶;肌胃角质层发生充血、出血;小肠部位淋巴结发生出血,肠黏膜存在弥漫性出血;泄殖腔发生水肿、充血、出血及表面坏死性假膜等。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DP的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即可对DP作出初步临床诊断。DP的特征性症状和病变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病鸭体温高、腿部麻痹、泪目和有时头颈肿大,食道及泄殖腔黏膜的特征性病变,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及坏死灶。但禽霍乱、鸭病毒性肝炎、亚巴氏杆菌病球虫病及坏死性肠炎等疾病同样具有该病的出血、坏死性病变特征,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应以实验室诊断作为确诊依据。

4.2 实验室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采集DP病死鸭空肠组织,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置于载玻片上,并滴加适量生理盐水,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发现肠绒毛严重萎缩并坏死脱落。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和脾脏分别划线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及鲜血琼脂平板,在37℃条件下培养48h后观察,若无细菌生长则可排除细菌性疾病[4]。

病毒分离鉴定:无菌采集病死鸭肝脏、脾脏,剪碎、研磨,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制作成1:5的组织悬液,加入适量青霉素及链霉素,4℃条件下静置4h,离心并取上清液接种鸡胚和鸭胚,并设置无菌生理盐水和对照组,培养72h。若发现接种病料鸡胚发育正常,鸭胚死亡,发育不良,并出现出血、水肿等症状,同时,生理盐水和对照组发育生长正常,则可倾向于判定病死鸭感染DPV[5]。

荧光抗体实验:向空肠组织中加入DPV荧光抗体,待作用一段时间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可发现经DPV荧光抗体染色的肠绒毛细胞呈特异性变化,若为其他病毒感染则不会出现上述变化,据此可判定病料中是否存在DPV。

另外,还可进行括琼脂扩散试验、血细胞凝集试验(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ELISA(Dot-ELISA)、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检测(IF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检测法。

5 防控措施

在我国,DP属于二类动物传染性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对养鸭业危害巨大,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控制该传染病。防控DP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抓好养鸭场卫生防疫工作,强化饲养管理,搞好免疫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模式,防止DPV交叉感染传播。有条件的养殖场采取自繁自养,避免从疫区购入雏鸭和鸭蛋。新入场雏鸭应隔离观察两周,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一旦出现患鸭,及时隔离、清除,做好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强化卫生防疫工作,减少人员出入,出入人员和车辆须严格消毒,活动区、产蛋区、休息区及周围环境定期消毒。保持地面、器具干净,粪便及时清扫,确保饮水的安全,并做好灭蚊工作。

在科学饲养管理的同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规程进行免疫接种。饲养过程中注意营养均衡,添加电解多维和矿物质,增强鸭群免疫力,抵抗疫病能力。

猜你喜欢
坏死性生理盐水消化道
Physiological Saline
生理盐水
牛坏死性鼻炎的诊断和防治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牙龈炎冲洗剂与生理盐水口腔护理对比观察
谷氨酰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