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热区乡村振兴①
——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

2021-12-02 06:33豆敏详谭昕董定超刘钊王秀全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农民科技

豆敏详 谭昕 董定超 刘钊 王秀全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海南 海口 571101;3中国热带农业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 海口 571101)

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靠科技创新,其中最后一公里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作为国家级热带农业科研单位,始终坚持科技促进热区人民脱贫致富,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兴旺和热区乡村振兴。

目前,中国部分乡村发展仍然缓慢,教育、医疗等资源相比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基础服务欠缺,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优势不足,缺乏持续动力。同时,科技支撑不够,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弱,宣传力度不够等[3‐4],导致部分脱贫乡村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5]。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热科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热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1 四川攀枝花模式

攀枝花地处攀西大裂谷川西南和滇西北交合处,山地占全市国土面积9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攀枝花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1996年,中国热科院专家组通过对攀枝花实地考察,提出《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构建以挂职干部为纽带、地方政府为主导、创新团队为支撑的“政研产学”模式,促进当地芒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到2019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4.4万hm2,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产量30万t,产值超过35亿元,5万多户农民包括2.6万名贫困户通过种植芒果过上了小康生活。形成了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并辐射形成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延长我国芒果鲜果供应期3个月,改善了我国芒果鲜果供应结构。

1.2 天然橡胶产业模式

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天然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主导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截止2018年,我国的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120万hm2,居世界第三,产量82万t左右,居世界第四,消费量550万t,居世界第四。中国热科院橡胶所为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在市场低迷环境下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在海南省、云南省和广东省等植胶区以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农业科技培训、基层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生产。通过示范推广全周期间作模式、土壤改良技术、电动胶刀等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改良保护土壤,提高橡胶产量和胶园亩产值,推动实现割胶机械化等,其中,“4GXJ便携式电动割胶刀及配套割胶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割胶效率提升30%~40%,劳动强度降低50%,胶工年均培训时间降低50%,胶园每年平均机械成本降低300元/hm2,节本增效1 500~2 250元/hm2,解决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引领天然橡胶产业优质绿色发展,加强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助力植胶区乡村振兴。

1.3 海南美万新村模式

美万新村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20世纪80年代,村内人口增长过快,耕地面积有限,水稻种植无法糊口,村民上山焚林狩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89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美万新村党支部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1990年橡胶所专家入村完成了全村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指导全村农业生产和建设,确立了“高山造林,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的生产模式。多年来,通过橡胶所提供的科技支持,美万新村被海南省定为文明生态村示范点之一,全国第15个生态农业实验点。2013年,全村固定资产超过2 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 000元,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现代生态文明村。

近年来,中国热科院着眼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立科技扶贫联系点34个,打造乡村振兴联系点65个,推广作物品种112个、种养技术54项,用实际行动助力热区乡村振兴。

2 中国热科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热区乡村振兴的举措

2.1 进一步挖掘乡村资源潜力

作为国家级热带农业科研单位,要面向热区,瞄准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深度调研挖掘我国热区乡村现有的发展模式、区域环境条件、生态资源、特色种质资源、农民习惯和地方风俗等资源[6],科学分析,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精准性、有效性,推动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产业大市场。

2.2 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科技优势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聚焦当地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热科院的科研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研发集成推广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等,同时协助做好产业规划,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振兴。如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与橡胶研究所可就海南省五脚猪、东山羊等地方特有畜牧品种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林下高效循环养殖、地方品牌打造等开展技术研究推广,推动地方畜牧品种资源保护和天然橡胶等林业稳产增产,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2.3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进村入企

作为科研单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打破成果供给端和成果需求端之间的隔断,让科技成果脱掉“高不可攀的外衣”。走出去,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进村入企展示、成果需求征集、科技人员生产一线指导等方式[7],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请进来,通过邀请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乡村致富小能手、种植大户等进单位进实验室,参观了解科技,发现科技,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2.4 进一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的科技水平。一是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生产习惯和农民素质情况,有针对性设计培训课程,以实操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二是避免漫灌式培训,优先选择一批愿意从事农业、实际从事农业、有技术需求的农民进行有效培训;三是持续性、跟踪性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避免有项目有培训,无项目无培训、项目完培训完的现状;四是培养村级专家,传授并指导其培训周边农民的能力,充分发挥已培训农民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发展,促成“科技专家+村级专家”两级培训专家模式,强化人才振兴[8‐9],提高农民接受与应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乡村振兴[10]。

3 健全科研院所工作体系,高质量开展科技服务

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制定印发《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指导性意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科技服务小分队实施方案》等,加快构建院所乡村振兴“1+3”工作体系,加大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支持力度、壮大人才队伍、完善组织形式、创新帮扶模式、提升服务成效,让广大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注重调研,准确把握地方政府与农民所需、产业所需、企业所需,精准服务;二是建立动态调整的科技服务人才库,选拔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服务;三是完善科技服务政策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度、完善激励考核制度和资金支持制度等;四是配备一流的科技服务装备,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解决科技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技服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4 结语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将继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国家战略、党中央和热区地方政府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为指引,以农业农村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多方协同协作,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移转化,为热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农民科技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农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科技在线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