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语言实践的方法

2021-12-02 08:20马爱林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火烧云尾巴课文

马爱林

(弋阳县谢叠山小学,江西上饶 3344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语言实践的现状

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且主要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文知识规律的讲授为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太少,课堂缺乏语文味,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实践,主动学习语文的意愿不强,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够,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叙述的语言,没有具体的描写,很难提高语文素养。

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太少的原因:一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经验讲解高频考点;二是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准确,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教学内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特点。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的运用。学生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依靠实践积累,而非语法规则的学习。于永正老师曾反思:“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也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通过在课堂上减少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比例和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比重。

二、落实学生语言实践的策略

(一)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语言

教师要关注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实施积极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丰富学生的语汇,使其学会高质量的表达。对于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丰富语言经验,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内容。学生语言材料积累得越多,语言表达经验越多,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大量的语言积累为基础和前提。

1.关注词汇的积累。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圈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这样的积累才会有效。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教师展示课文中的“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一道彩虹挂在空中”三句话,让学生给“垂”“迎”“挂”换近义词,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学会使用“垂”“迎”“挂”三个动词。教师在词语的教学中,一定要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词语具体的使用环境,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才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丰富。

2.关注句子的积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语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使其读熟这些精彩的句子。学生读熟了,才能把课文的语言收进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汉语的语感。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比较,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和巧妙,然后积累下这样的句型,熟悉作者规范地遣词造句的经验。

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句学生语言:“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之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通过两句的比较,教师让学生发现“红彤彤”“金灿灿”这样的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用到了叠词,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还运用了比喻色,整齐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一种形式美。比较后,学生就会关注到写颜色,思考怎样让语言生动起来,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积累下这段精彩的描写。在教学火烧云形状变化的部分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写火烧云形状的话:“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之后,教师让学生评一评写得怎么样。学生很快会发现:这样写不好,因为狗和狮子是动态的,天上的云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这时,教师再出示课文第4~6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作家的高明,因其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过程。

(二)结合课文创设情境

读写结合应该是进行语言实践最常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写话。有了课文内容的支持,学生便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了课文语言的支持,学生可以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养成主动运用积累的语言或素材的意识,进而更加主动地阅读课文,促进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说话训练。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运用语言。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时,在学生正确地把握了问答的形式后,设计了自主创编的环节。

师: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比的,谁能说,谁的什么怎么样?老师先问,你们来答好不好?

生:好。

师:谁的鼻子长?

生:大象的鼻子长。

师:谁的鼻子圆?

生:猪的鼻子圆。

师:谁的鼻子最敏感?

生:狗的鼻子最敏感。

师:现在谁来问,其他同学回答,看哪个小朋友问得巧妙?

生:谁的尾巴大?

生:狐狸的尾巴大。

生:谁的尾巴像电话线?

生:布娃娃的尾巴像电话线。

师:你问得太妙了,谁的尾巴像电话线?想象力真丰富。

生:谁的尾巴像把扇子?

师:应该这样问,谁的尾巴像扇子?

生:孔雀的尾巴像扇子。

师:你看,这样的问答就有节奏了,继续问。

生:谁的尾巴像毛笔?

生:牛的尾巴像毛笔。

师:牛的尾巴像毛笔,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课间也可以这样一个问,一个答,一定要注意节奏感,明白吗?

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充满了浓郁的语文味。

2.仿写训练。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在教学课文描写火烧云变化的内容后,出示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仿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学生模仿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再如《带刺的朋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凸显“转述运用促内化”的语言积累法。

3.续写训练。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续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小狗学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小狗还会有怎样的结局;教学《小真的长头发》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小真的长头发还可能变成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改编训练。学生对课文故事的结局总会产生诸多感受,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改编训练。例如,笔者在教学《海的女儿》时,发现学生对故事的结尾感觉很遗憾,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改编故事的结尾。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练笔,而且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

综上所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真读、真思、真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爱上语文,打造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火烧云尾巴课文
背课文的小偷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谁的尾巴最奇妙
端午节的来历
比尾巴
火烧云
背课文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