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12-02 13:06磊,贾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思想

赵 磊,贾 冰

(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证明党和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

(一)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焕发的强大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重要措施,亦保障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不仅需要将立德树人贯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需将其作为各类课程教学宗旨,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更需其他课程教师自觉承担,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是实现各类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重要举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具有推动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只有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和思想高度真正认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思想和行为体现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稳定发展。对此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不仅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求的现实需要。

(三)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实现

任何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均是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结果,需要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推进各类课程思政建设需秉持三全育人理念,不断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和思路,对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展开深入挖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和通识课教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作为高校专业课和通识课教育工作者,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与高校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发展,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需要做好科学教学设计,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对各方力量和各个环节有效调节,共同形成课程思政教育育人合力。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保障

1.构建领导机制

领导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而言至关重要,高校应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主体责任、形成自上而下全面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高校党委应充分认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通过系统化学习了解并掌握课程思政理念实践意义,将其作为开展领导工作的指引。高校领导者需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强大自信心,继而带动教师转变思想认知观念,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使得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实点。首先,确立党委责任制,需要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工作,贯彻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消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树立全员育人思想理念。高校党委需自觉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风向标,组织学习十九大报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以及政府颁布的系列文件,真正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其次,强化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党委书记需组织构建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进行综合考虑,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形成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教育联动机制。调动各部门和组织学习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将其直接挂钩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只有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才能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体系,真正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最后,转变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的育人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各类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组织者与实施者,发挥重要主体作用,需自觉承担育人责任,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高校党委需强化教师思想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各类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发挥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主观能动性。结合高校专业特点与课程设置,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共同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展开深入探讨,实现高校教师普遍认同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局面。

2.完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常态化、稳定化运行十分关键。课程思政需要平台,从平台保障着手,共同建设示范课平台、网络教育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与信息公开化、共享化,创设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与此同时,需要制度保障维护课程思政的实践运行,彰显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决心。高校应由党委领导下,共同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方案,其中包括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制度,在获得高校党委批准后,严格贯彻落实,保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均能按照相关制度予以解决,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和稳定实施。除此之外,需强化人力资源保障课程,思政建设需高效,全员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内在潜力,形成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党课和团课教育形式,发挥各类教师思政教育优势,使得教师思政学习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突破自我和发展自我,继而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

3.建立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了解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需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点,针对性制定评价指标,继而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成果。针对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由院系领导小组共同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科目与参与教师,教职局定期汇报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并由小组工作者进行成果检验,为下一步课程思政实施提出针对性意见。针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主要考察各类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是否具备课程与教材开发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评价与反思能力。以多种形式评价各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结果,并结合评价结果,督促其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高校可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小组定期进行课程试听,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状态以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对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实时评价。针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不足,需要及时提出建议,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教学自信心。针对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考核思政实施是否提高学生思修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当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并通过长期追踪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只有充分掌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二)推进课程建设,制定教学方法

1.打造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结合高校课程设置安排与办学特色,在凸显课程优势的同时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类课程统筹规划,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的重复性和资源浪费,结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实际内容,针对性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实现各类课程之间紧密相连。其次,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在各类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仍需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宽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借助思政理论课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与路线,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坚定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通识类课程则主要发挥人格塑造以及培养学生德行的功能,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课程思政参与主观能动性。专业课程教学则融合专业知识培育专业素养。通过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与专业课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各类课程相互衔接,共同发力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各类课程育人责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渗透力,体现协同育人功能。

2.融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关乎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需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合。其一,深度挖掘思政育人资源,结合专业、课程特点针对性挖掘。其中教材中包含许多思政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认真挖掘,开发更多具有价值观导向的隐性教育内容。思政教育资源挖掘需要各类教师予以高度重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系统化了解课程教材,将其中思政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继而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其二,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结合思政教育目标重构专业课教育目标,针对性融入价值观教育内容并贯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切入点,逐步在教育内容融合中培育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者。其三,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通识课程教学中,结合通识类课程教学要求重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开设党史与国史教育课程、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发挥通识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传递中国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爱党情怀。

3.制定教学方法

基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各类课程被赋予思政教育功能,需结合课程教育特点与思政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制定教学方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作为课程思政教师,需深度剖析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环境,立足学生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面对诸多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思想特点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对此,在选择思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需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避免过度灌输影响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同样至关重要,需从第一课堂着手,发挥主阵地作用,转变授课方式,基于问题导向开展教学,引入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的形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第二课堂主要以隐性教育为主,组织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与价值观。通过第一、二课堂衔接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导向。另外,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优势,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线上教育资源,促进慕课、微课进课堂,线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强化,实现信息共享。线下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强化育人效果,以此做好大学生思政价值引领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水平

1.思政课教师引领教学方向

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需带领其他教师共同提高理论与政治素养,并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理论素养层面,需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水平,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在显性教育中,与各类教师思维碰撞,促进各类教师思政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在政治修养层面,需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形成坚定政治立场,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等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其将科学理论与特色思想入脑入心,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职教师优势作用。在实践教学方面,需提高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带动各类课程教师共同学习与完善自我,将理论基础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做好全员育人的引领工作。

2.通识课教师提高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识课发挥着强化剂的作用,承担着重要育人职责。对此,需要加强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其思想政治育人水平,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使学生将思政理论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作为通识课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英语教师为例,在外国电影赏析课程中,需从中西方文化对比角度,使学生了解本国文化优势和魅力,培养学生正确文化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思维特点开展价值观教育,巧妙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强化育人效果。

3.专业课教师增强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同样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主力军,如何能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涵盖专业广泛,专业课教师具有较大差异。针对人文学科专业课教师,其教学主要涉及中西方文化与思想,其中包含意识形态内容。所以,需要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渗透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弘扬国家精神,培养学生使命担当与责任感,使学生在恪守专业精神的基础上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贡献。针对理工科专业教师思维和逻辑感较强,需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在传递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强化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高校方面应提高课程思政认知与重视度,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保障、推进课程建设,制定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水平等策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培育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