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篆刻教学发展新思路

2021-12-02 12:50高艺文
书法赏评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篆刻

高艺文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升级为门类的艺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在构筑新文科的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看,全面构筑高校篆刻教学,推动艺术学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从技术层面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核心算法和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应用已经渗透进艺术领域,“新艺科”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回应现实需求,才能真正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重塑篆刻艺术生态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文科”的“新”不仅是强调形式之新,更重要的是思维理论之新、应用实践之新。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篆刻教学需要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在各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日新月异的驱动之下,传统篆刻艺术在互联网、智能媒体的赋能中,表现形态、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篆刻艺术边界日益模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嵌入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对篆刻艺术的认知模式。

科技赋能引领篆刻艺术学科新的培养模式。“新艺科”不是简单地把科学技术嫁接到传统篆刻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推进教育理念转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升级,实现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源流相生。

近年来,高校在课堂智能化、信息化革命上取得迅猛发展,通过“教育技术+”和“互联网+”等实现了智慧课堂的大面积推广,智能平台上国家级精品线上课程等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虚拟艺术策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的探索,以“虚实结合”、增强体验、跨时空资源共享等方式,可以实现教学、研究、实践的三位一体,彻底打破篆刻艺术教学的原有模式。

(二)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类人才

在高校篆刻教学中,建立交叉性艺术学科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应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使传统篆刻艺术、特色艺术、新兴艺术共同发力,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互鉴,增加优质艺术供给,真正将篆刻艺术教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生产与创作,不仅要培养时代需要的“篆刻艺术家”,更要注重培养艺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篆刻艺术教学承担着为本行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决策参考的任务,建立与市场相关的跨学科交叉应用型艺术学科迫在眉睫。篆刻艺术学科应及时识变、应变、求变,转变原有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艺术展览策划、运营、管理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拥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高校篆刻教学应明晰应用性、内涵式、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逐步形成跨学科、应用类、平台型的学科集群,这就要求在篆刻教学中构建有序、有机、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机制,形成艺德兼备、讲练一体、学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靠复合型应用人才激活艺术市场。

(三)高校艺术学科需要以长远眼光兼顾人文属性和社会效益

艺术从之前的专业范畴纳入国家文化政策和战略发展的宏观体系,艺术的公共服务性越加凸显。艺术不仅要继续发挥服务公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发挥价值引领、辅助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

从高校自身来说,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导向,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高校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篆刻教学中,培养专业的篆刻艺术人才,对于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美育工作中注入德育基因,实现“美育养性、德育化人”的融合发展,将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与人格塑造。“新艺科”中的篆刻教学无疑将为高校构建“大思政”体系提供关键动能。

二、高校篆刻艺术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一)篆刻艺术教育应当发挥公众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媒体社会带来文化景观化,互联网空间已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场域,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激荡起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色彩斑斓、众声喧哗的话语空间中,传统篆刻艺术理论已难以诠释和把握虚拟世界的生态与规律,篆刻艺术教育的建设需要着眼社会文化变迁,重视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篆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其对社会人文环境的构建和思想精神的培育,也会对交叉学科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新的艺术形态和理论成果,构建起新的篆刻艺术审美价值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篆刻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当下“新文科”背景下篆刻教学建设的时代命题,也是进入新时代,推动篆刻艺术学科向前发展,培养未来艺术创新人才,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

(二)篆刻艺术教育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层面来说,篆刻艺术对外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在新的文化发展规划之下,艺术还应当参与现实改造、辅助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从“软实力”奔向“硬实力”。事实上,近年来艺术教育扶贫、艺术乡村建设等行动,既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篆刻艺术教育的建设不仅要适应新时代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的发展要求,更有望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

于变局中创新局,时代变革呼唤新文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新艺术,艺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篆刻艺术应当建构有中国底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方式,走中国高校风格的篆刻艺术实践之路。

三、探寻高校篆刻艺术教育新思路

(一)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改变专业学科独立发展的思维模式

整合多个学科的优秀师资,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各类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当下人们对艺术教育仍存在过度专业化的认知,加之社会分工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使得篆刻艺术教育固步自封,造成篆刻艺术人才培养知识狭窄,创新能力不足。国内高校的美术类和设计类专业,无论是在本科,还是在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中,多以讲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虽在培养方案中设置有相关学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但是占比相对偏小。在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交叉,在机制上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这样是难以培养出面向未来,具有复合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的。

(二)强化在跨学科视域下的书法篆刻专业核心课程

构建跨学科领域的书法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篆刻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特别强化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支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形象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篆刻教学建设,既要尊重篆刻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跨界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又要超越一般性的知识传授,加强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化使命意识,进而推动篆刻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三)建立健全跨学科教师团队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保障,组建与跨学科研究方向相适应的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带动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原则,以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和跨国际的教学科研工作室或项目小组的形式,通过交流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想象力,让篆刻理论课教学有效地融入到篆刻教学实践中。以篆刻艺术的视角认知科技,以科技的手段助力篆刻艺术插上飞翔的翅膀,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篆刻教学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不仅要在艺术实践层面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还要在理论层面加强研究,特别是从篆刻艺术的视角认识数字技术自身的美学价值,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进一步助力篆刻艺术语言、形态的创新。还要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发现篆刻艺术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贡献,从而加强篆刻艺术成果与商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构建篆刻艺术理论知识体系,支撑其特色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探索建立与时俱进的跨学科建设发展的评价体系,以适应篆刻教学发展的需要。

“新文科”的“新”,既是长期以来大文科在自身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再次突破已有的界限,冲向更高新天地的选择,也是回应当下大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学科迅猛发展的挑战创新。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篆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篆刻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