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

2021-12-02 13:06张晓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性专业能力

张晓顺,沙 原

(1.东北师范大学;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1]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除了积极参加集体学习、专家讲座等培训方式外,一个主要方式是亲自参加教育科学研究,这是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作为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教育科研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外部因素的支持与影响,又有内部因素及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是促进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及自主性、自觉性追求。一个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缺乏自觉性的教师很难持续地怀有教育理想,付诸教育行动,其职业热情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消磨殆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就逻辑本身而言,就哲学原理而言,就创造的特性而言,没有科学的研究便不可能有教育工作。”[2]从某种角度说,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角色定位的应有之意,是分内之事,而非锦上添花。

学者孟晓磊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是衡量教师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状态水平的一个概念,主要指教师自觉、主动的行为并进而实现自身专业素养(如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的不断提升、成长和成熟的一种能力品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包含以下特点:(1)是教学和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自主决策能力;(2)是教师所拥有的决策的权利;(3)是教师拥有的自主采取合理教学策略的能力;(4)应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育科研可以很好地契合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特点,是促进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工具,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在本质上是实践研究,它所要解决的也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以首先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通常采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教师在进行研究时,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自己的教育行动,促进教学反思,进而在行动研究中,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5]由于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具有内生性、主体性、主动性、发展性等特点,对于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促进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教育科研

(一)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树立自主发展观念

一些教师在教学十几年之后凭借经验可以完全胜任常规教学,职称评聘也已经完成,似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在教学生涯中遇到了高原期或瓶颈期。有的老师甚至会有一种“我的劳动不属于我,我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感觉,当然就会对学校中的工作斤斤计较。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属人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性和可能性。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互动性的重要他人,具有个人魅力和感召权威的教师会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会成为一种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若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静态的二手知识的贩卖者,以一种谋生手段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以一种工具性价值来看待自己的教学技能,他们便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不会对学生饱含感情,不会看到时代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会去主动谋求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师的科学研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各种思考、创新、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和通过学生而进行的,在用各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教师为他们做出的努力和热情,感受到教师的变化与进步,进而获得更高的感召权威和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使教师获得一种工作的幸福感。可见,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树立自主发展的观念,使其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变化,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扮演的是主体性角色,他是研究的发起者、设计者、参与者,也是成果的享有者,教师的劳动与付出不再是为他人而做,而是属于自己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过程,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尝试解决新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和体现个人价值。这种成功和成长的需要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与自主,它是由内而外的,是稳定的和持久的。

(二)教育科研能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开始步入“后喻”文化时代,现在的学生被称为“天生的数字者”,“数字原住民”,形象地体现了学生对新技术的适应速度和依赖程度,在很多方面教师长辈将要向晚辈学习。可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用19 世纪的体制,教授着20 世纪的知识,却要去应对21 世纪的挑战。美国奇点大学创始人,思想家及预言家Ray Kurzweil在其巨著《奇点临近》中预言:“人类发明的科技已经是在指数级速度上发展,到2045年机器的认知与能力将超过人类”。很多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而承担起未来教师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一定会打破教师的教育边界,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分工会有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也许不会取代所有的教师,但一定会取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以及那些不去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策略等的教师。比如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及计算方面要远远超过人类,当前已经可以代替教师完成自动出题与批卷、智能导师、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等日常性工作。[6]随着机器的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情感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会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师工作,但“人类之难恰是机器之易,人类之易却是机器之难”[7],如果将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那么机器主要完成的是“教书”,而教师则应将重心转向“育人”,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8]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改革会成为一种常态,变是根本,不变只是相对的。教育家约翰·杜威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教师必须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我们不能让学校、老师成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教师不仅不应该担心人工智能会来抢自己的饭碗,还应该主动通过教育科研从两个方面拓展自己的舞台:其一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利用好人工智能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人机配合的意识和使用技术的能力;其二是如何在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人格培育、精神提升、情感熏陶、价值观引领等方面提升和修炼自己的育人能力。

(三)教育科研能培养教师的“教、学、研”能力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 年在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了“终生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礼记》中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作为传递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主体,教师首先应具备终生学习能力。随着当前公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仅仅占有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同时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首先,“教学相长”,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教”和“学”的主体都是老师,为了能把相关问题教明白,教师必须进行大量的相关知识学习。由于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教师在学习时便不是简单的接受和记忆,而是不断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重新进行加工,此时的知识已经是经过创新了的知识,可见,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在与研究团队及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能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或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研究和教学效果,教师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通常会获得学生更多的认可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可见,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再次,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或教育叙事等方法及时地将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和反思,并能通过论文发表、课题结题或培训讲座等方式与同行或专家进行分享,获得同行认可的同时也更能增加教师的自信心,可见,教育科研能提高研究能力。

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其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而教育科研是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催化剂。缺乏经验的教师主体要开启教育科研状态,需要做到敢于实践,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勤于写作。

(一)勇于实践:从零到一的突破

教育科研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一根基,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很多事情,我们会因对其无知而惧怕,又因惧怕而排斥,只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我们也会成为其中的行家里手。笔者所在学校曾与科大讯飞合作设置了两个智慧课堂教室,很多老师对于新生事物并不能马上接受,笔者申请了省级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与智慧课堂研究”,反复和厂家的技术人员沟通请教各种技术问题,在课间与同行及学生交流反馈技术的使用效果,在能熟练应用智慧课堂后承担了一次国家级智慧课堂展示课,后来围绕着课题和展示课又有两篇论文发表。由于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笔者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现在申请课题和写教研论文已经变得轻车熟路。

(二)善于反思:从无意走向有意

反思,在其最直接的意义上,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即黑格尔所说的“对思想的思想”。[9]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或假设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发现并清晰地表征所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在进行反思活动时,思维已经开始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已经开始关心自身思维的品质问题。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期,教师往往缺乏问题意识,虽然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但无法将之锤炼成“科研问题”。教育科研说到底是关心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反思,随时随地记录下这些灵感和体会,并经常性地进行整理分类,提炼主题,逐渐地将一些游移不定的、浅表的问题提炼成聚焦且稳定的问题,最终突破临界状态,形成教育科研问题。

(三)乐于学习:从自发走向自觉

教师在开启了教育科研实践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反思之后,会发现要进一步进行科研仍然困难重重,这些困难首先是来自科研方法的欠缺,其次是来自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或向专家请教学习,甚至会通过考取教育硕士或博士来提升自己。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必然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结合阅读、向专家请教以及自己的思考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便标志着教师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教育创造活动的高级阶段——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已经开始走向自觉的专业发展之路。所谓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探索、改进和完善,有意识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品质。”[10]教师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其内容往往不是系统化的,而是项目化的,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项目而进行的学习,所以教师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更快地产出成果,这会有利于教师科研自信的建立。但从长远发展考虑,教师不仅要进行项目式的学习,也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应该系统地学习教育学、课程论、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要涉猎一些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教学行为。自我教育和乐于学习是教师快速成长为教育工作的探索者和研究者的重要途径。

(四)勤于写作:从经验走向理论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教研工作的一部分,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虽然不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但教师要获得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必须具备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通常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最终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理论建构。从某种角度讲,写作使教师真正成为“师”者,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和贩卖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和解释者,“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充满了最佳的研究机会”[10],他们基于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思考,同样具有对教育教学的发言权。书面表达的优势是可以仔细斟酌、反复修改,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思考,尤其能训练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分类比较能力、语言锤炼能力等。有些实证类的文章对研究方法有较高要求,在写作的过程中倒逼教师去进行科研方法的学习,这也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教师通过撰写教育教学文章来与同行进行分享,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之士,互相分享经验体悟,有利于促进先进经验的传播,教师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术自信,从而使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四、小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性质和边界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主动出击进行自主性专业发展,而教育科研是能让教师正确树立自主发展观念、探索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自主性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