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培下校”诊改式专项培训探究
——以松原地区为例

2021-12-02 13:0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信息化

赵 欢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在送培专家指导团队开展“送培下校”活动前,参培的所有中职学校内部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诊改现状实况的主题调研分析,每所学校分别立足校本实况,对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与存在问题进行充分调研与客观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报告提出学校对此次送培指导的关键诉求与具体需求。指导专家根据对学校办学现状及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况了解,结合学校提出的各方面诉求,基于自身的专业理论认知与实践经验智慧,现场分别进行指导意见与建议的反馈交流。

松原地区的各中职学校整体风貌充满朝气,处处彰显奋斗精神。学校办学特点比较相似,主要以对口升学为主,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明显。地区各中职学校在自身办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诊改的指导、实践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诸多方面有着迫切的指导需求。

一、办学理念

“理念”这个词最早出自古希腊语eidos,意思为形式、外观等。在苏格拉底之后逐渐增加了观念、类型、宗旨、本性等含义。后来被引用到英语,称作idea,又被赋予了精神、信仰、理想、认识、观点、使命等含义。临沂师范学院韩延明教授在分别分析了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对“理念”的阐释,又经过对中国传统哲学里的相似概念“理”的分析后,概括地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0 世纪末,“理念”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之中,并且生发出“办学理念”的提法。随后,陆续有学者从自身理解出发,对“办学理念”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认为办学理念是指随时代进步而变化的、影响和决定学校整体发展的、反映教育本质要求的、来源于办学实践又作用于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第二种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第三种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教育哲学;第四种认为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五种则将其界定为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办学理念新思考

经过多年实践和思考,又综合借鉴上述说法,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沈曙虹对“办学理念”作了如下界定:它是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核心价值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服务观念的校本化、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概念与观念体系。

沈曙虹指出,如今许多学校在总结或设计办学指导思想时,都把办学理念当作一个单独的条目,与学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一训三风”等内容并列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如果我们把办学理念独立出来,那么学校目标、“一训三风”等是什么?难道它们不是办学理念了?其实,办学理念是概括了学校各种价值追求的一个观念体系,不是“单数”,而是“复数”。

沈曙虹认为办学理念有若干常见问题。比如大而无当,有的学校不适当地把遥不可及的向往作为办学理念,呈现出过度超前的倾向,或把时代的共性主张拿来当成个性追求,表现出“不能承受之重”。如将“以人为本”当成办学理念,要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或者“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种理念不能称为是有效的。因为“以人为本”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时代的共性要求,是所有学校办学理念不言而喻的大前提。学校所要表明的应是如何以人为本,从“以人为本”中解读出对教育的理解和学校的独特价值。还有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也属此类,它实际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终极诉求,至少现在来看几乎无法实现。再比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或“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等,表面上不错,实则笼统空泛,使人们对学校价值观的理解难以聚焦。对办学理念而言,外延越大,越具有概括性,往往越不适应学校的独特性。

(二)职业院校办学理念

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通常是学校或校长基于对类型教育理解和价值判断做出的一种行动理论。松原地区学校办学理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校训、校风、办学宗旨和办学模式等之间衔接不够,甚至无体系,概念混淆。学校总体设计中各方面思想内涵结合度比较低,核心灵魂与具体操作之间呈现游离状态。办学理念没有体现学校办学灵魂,更像口号,可以说适用任何院校。

办学理念需要凸显出学校办学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不同优势。如何立足于自身独特的优势,把学校的努力、取得的隐性经验进行显性的梳理和凝练并展示出来才至关重要。

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单纯的一种符号,而是源于实践的一种凝练。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办学方向的核心理念,把握好核心理念这条线,把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精神等串联起来,彰显校园文化。办学理念需要特色鲜明,在凸显职业教育特点的同时,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比如农学类学校可考虑在“农”字和乡村职教等特色鲜明之处下功夫,把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文化与办学理念相融合,体现学校农业办学特色。

二、专业建设

很多办学成功的学校多是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才得以不断壮大,生源得以保障。生源的保障多是立足于升学教育做得好,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单纯以升学作为教育目标而缺失了就业教育内容,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为贯彻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施行者,若没有突出类型教育特点,就需要转型发展,将升学教育做优,将就业教育做活。

(一)升学教育

部分学校专业设置比较多,师资力量相对少,很难支撑专业建设。学校可以把相关专业从“群”的角度整合一下来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可把专业归为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等几大类,可共享教师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专业群有许多原则性问题,比如学校要立足自身优势,立足当地产业优先原则,同时整合自身已有的传统内容,把控多个专业共性资源建设,结合升学渠道和院校需求,建立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专业群,这样才更有利于专业发展。

整合专业群之后,对于升学好的专业,可侧重加强建设。目前,多所学校所开设课程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对口升学考试而展开。升学教育要继续做优,以课程和教学为载体,融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是学校最关键的产品。从供给策略上来说,学校作为供给方,提供给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课程如果只是应试化的课程,还不够丰富,需要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全人教育理念的综合育人发展要素,提升学生个人素质。

课程体系的建设决定教学的方式方法。三教改革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资源,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就业教育

学校在满足升学教育的同时,要继续做大做强,凸显职业院校特点,比如拿出一两个专业群做类型教育。升学与就业并行发展,两条腿走路,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更能得到政府和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就业教育需要学校提供可以满足学生实用技能操练的设备场所。目前,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办学场地有限,这是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瓶颈。就业教育要做强,学校需要做出不懈努力。可以一方面与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办学场地,另一方面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每个县的职教院校都在探索前进的方向,比如近几年电商专业比较火,有的地方院校在疫情期间通过电商专业卖火了当地的一些产品,不仅让产品在全国有名,而且振兴了地方经济,得到了政府的首肯和大力支持。许多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尝试改革,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学校先把握好岗课融通。岗就是就业教育,课就是升学教育。做好就业和升学关系的融通,体现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点,同时学校之间都有相似的专业,比如农学类、电商类、机电类、学前教育等。学校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索联合办学,在共同进步的同时彰显自己的特色,这是长久稳定发展的保障。

三、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县级职业教育是一种必然。所有县级职业教育几乎都经历过重重办学困难才取得今天显著的成就。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职业学校要凸显类型教育,探索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文化力,而学校文化力的提升基于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的提升与完善。将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融为一体,有利于人们从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整体把握和践行学校文化。

1.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总体而言,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由满足“学有所教”向实现“学有优教”转变,高质量办学已成为普遍诉求。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将教育发展的重点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在学校发展中,文化起着观念整合、价值引导、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作用,只有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均衡、优质、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建设的新走向、新追求。然而,多年来,许多学校办学的理念、思路和模式高度同质化,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无视自身历史、割裂自身传统无疑是重要因素。学校文化建设可促使学校向内审视自己的发展脉络,主动总结学校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提炼学校传统中值得弘扬的要素,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作出面向未来的文化选择,最终形成既有深厚底蕴又有独特魅力的办学特色。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推动学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其本质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行为载体,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就其地位而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的精髓所在。它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鼓舞着师生员工团结凝聚、奋发向上。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2.职业院校文化建设

从校园到课程,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可着重体现工匠精神和技能精神。农类学校可体现乡村校园结合一体化特色,文化氛围渲染育人环境。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将来的定位,不迷茫,有担当。

我国的农业文化最为丰富,源远流长。松原地区农类院校较多,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我国的农业文明、农耕文明,同时结合本地丰富的历史资源等传统文化,会使文化建设有彰显,有建树。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探索文化发展的延伸道路,比如校企农政四结合的发展之路。松原地区属杂粮之乡,杂粮品牌世界知名,可探索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进行发掘。就业教育也尝试做出乡村样板。学校和企业、农民、农村以及政府四结合探索合作模式,比如花生种植,如果有大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项目,再结合当地农民合作社,通过政府的项目扶持,大企业的技术和力量的支持,学校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参与其中,培养职业农民,包括改良出优良的特色品种,提升整个品牌价值,大力度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学校生长在大地上,那么教育就实施在大地上,成果也会显现在大地上。

(二)课程设置

目前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多是为满足升学教育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满足此项需求的同时,应考虑全人教育。比如,如果学生缺少美育教育,那么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将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育的熏陶,他的生活与现代文明发展会有相应程度的脱节,无法更多地获得生命中的幸福感。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鉴赏力,这样学生一生的生活品质也将会得到提升。

要加强育人中的美育教育,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这类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不仅要开,还要开出特色。根据学生自身特质需求来培养学生,让有艺术天分、有艺术才华的学生有机会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展示自己,营造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美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因此,要加强美育教育,使学校的课程建设更完备,学生成长的幸福指数更高,学校的发展更具优势。

(三)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纲领性地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等的全新阶段。教育信息化2.0 进行的变革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通过颠覆性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信息化教学的必然性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技能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不仅意味着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意味着需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的观念、资源、环境,教学的内容、模式、方式、组织、评价等一系列因素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建立一所学校,配备大量教育资源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从认知角度来讲,不同的感官获取知识的比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利用视觉来学习的知识获取率最高,是83.5%,其次是听觉,是11%,其他感官的比例比较低。利用视觉+听觉学习内容,能将知识的获取率提高到94.5%。同样的学习内容利用不同的感官学习,3 个小时后测评时,知识的获取率不同,利用听觉学习达到了60%,通过视觉学习达到70%,通过视觉+听觉来学习达到90%。3 天后调查时发现知识巩固率分别为听觉的15%,视觉的40%,视觉+听觉的75%。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能够将视觉、听觉等媒体信息有机集成,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即使你再认真地教,上课效率同样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学生想象不到的很多内容以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信息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的教。信息化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由于学生接受的很多信息是课本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解说,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的,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过程和针对性习题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视频或动画,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还可以通过大量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增加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减少使用粉笔,从而让教师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2.职业院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世界是开通的,在丰富的世界里利用自己所需的资源,学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可帮助学校更好地对接省里各项教学资源。各个学校的优秀在线课程、校本课程和电子化教案,也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成为共享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会逐步拉近、缩短城乡教育的距离。信息化平台还有助于教师快速打造优秀课堂,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如课堂有效设计、课后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等都可以在信息平台上有效完成。

学生实习实训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无法时时监管学生状态。尤其是疫情期间,各地方、各企业政策不同,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不同。借助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学校可时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有效完成。

县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集结校长和教师的智慧,共同研究出一条适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发展之路。省内县级职教已打造出一个共同发展的联盟平台。这个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既要促进当地,也要促进全省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中职生、高职生是支撑国家未来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职业院校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信息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