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研究

2021-12-02 19:36周常恩周惠敏雷黄伟李文友杨朝阳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案老中医定性

周常恩,周惠敏,赵 文,雷黄伟,李文友,赵 静,杨朝阳,李灿东*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122;3.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210000)

“大数据”以数据规模庞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数据真实性、价值密度低和商业价值高为特点[1],简单来讲,大数据是体量庞大且无法使用常规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挖掘分析的杂乱数据信息。所谓大数据技术,指的是能够对数量庞大、类型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挖掘其中有效信息的技术[2]。该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与挖掘。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中,名老中医作为核心人物,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3]。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口传心授、文献梳理、培训班集中授课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化的名医著作、临床医案等亦成为挖掘和传承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总结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种新的传承方式作为师带徒传承方式的补充,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限于数据、算法等制约因素,目前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的技术方案。因此,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名老中医智能化传承系统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与大数据结合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也顺势而为,紧密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一系列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研究,并得到许多阶段性成果。李灿东教授[4]将中医健康管理与大数据融合,以大数据技术促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了《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专题词表、专题数据库等,开发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平台,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科学数据利用[5]。然而在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大数据技术难以较好地结合,其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医数据规范化不足 当前大部分中医数据完整性、结构化、准确性程度较低,尤其在临床病例采集中,对于同一患者,不同采集者所采集的数据难以做到一致性,再者中医思维具有个性化等内外因素,致使中医产生大量动态化、多样化、零散化、个体化、非结构化数据,表现为规范化中医术语不足,这将影响中医数据的利用率,造成损失。

在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方面,同样存在着规范化中医术语不足的关键问题,虽然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仍未获得较为理想的数据以供中医大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应用。如当前中医药领域已建成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等许多大型的术语系统,但均未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规范[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大型的方剂库和检索系统,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结构化”,仅可满足简单的检索功能,难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与分析[7]。术语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了名老中医的传承数据样本小,数据共享率低,进而难以形成中医大数据,发挥不出大数据带来的优势。

1.2 临床医案采集系统实用性差 要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与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规范化的术语信息,还需要足量的诊疗数据做为研究基础,这就需要依托一个实用、可靠的中医临床医案采集系统,来获取有效的线上数据。

国家开展“十三五”科学计划以来,大力推动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结合的研究,寻求突破创新、数据转化[8]。如北京中大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医医案数据库,吴中平等研制了“古今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还有专家提出与数学、统计学、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医案中蕴含的辨证论治规律及医家特色、用药经验等的整理,进行医案内在知识的发掘与利用[9]。

但是,当今所研发的大部分中医临床医案采集系统仍然不能使医案信息得到最优管理与挖掘利用,价值难以最大化,所建中医数据库质量不高、规模较小,数据不能共享,这严重影响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有效回流。目前临床医案采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偏向于信息技术机构,对中医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技术与业务结合松散;②偏向于中医传承机构,不能选择最合适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有限;③对临床医案采集系统的场景和需求理解不到位,导致系统科研属性较强,临床应用属性较弱,从而导致数据获取困难。

1.3 隐性数据挖掘力度不够 在进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中,记载于各类医籍医案的数据属于显性知识,能够被有效获取与挖掘,而隐藏于名老中医自身成长、生活、学习等过程中的大量、模糊、不确定的中医经验数据属于隐性知识,往往容易被忽略,进而影响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完整性与准确度。

在中医经验传承中,非结构化数据既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亦是一大缺点。孙海舒等[10]指出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中具有基于身体、言语、个体元认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隐性知识。高蕊等[11]将名老中医的知识资产分为经验性、概念性、惯例性和系统化知识资产,并分析名老中医的经验大部分是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个性化。

而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往往隐含着名老中医的重要思维认知[12],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如何有效地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加以挖掘提取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当前虽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限于人力、物力以及计算机算法等技术因素,导致中医隐性数据的挖掘力度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深度与质量。

2 大数据背景下名老中医智能化传承研究

2.1 术语规范化研究

2.1.1 定性研究方法 在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中,当前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所谓定性研究,又称质性研究,更关注研究者对事物的解释和理解,可深入了解研究者的情感、经验、思维、感受等主观性较强的内容。该方法可通过对描述性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归纳,如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确定疾病的属性等信息[13-14]。

李振吉指出,定性方法作为解析、阐释说明注重整体、无法量化或对非量化的信息的一种方法体系,适用于实践性较强且具有人文特色的中医学研究领域[15]。在名老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象数思维是一大特色,其中包含了许多“意象”之数,主要偏于定性研究范畴。而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中,许多关于病、证、症等概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难以用精确的数值表示[16]。因此,借助如定性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进行传承研究,可兼顾医生经验的主观性和个性化,有助于深入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中的隐性知识[17],进而扩充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过程中的规范化中医数据库。

2.1.2 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以处理、分析数字信息或能用某种数字符号表示的信息为主。其在中医的应用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该书中“毫厘之数,起于度量”“揆度者,疾病之浅深”等内容记载皆为定量描述。

对中医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使之客观化、标准化,是当今临床和科研的需要,对于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在判断月经量多少时,通过询问一次月经使用卫生巾的片数及品牌等信息,可将月经量的“多”与“少”较为主观的定性信息巧妙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片”等定量信息,进而更为准确地推断患者的月经量信息。崔利宏等[18]指出中医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重定性轻定量、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不足。温川飙指出数字化是中医药的出路,需要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这有助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流程控制、量化分析评估,也有利于中医电子病历的结构化[19]。

2.1.3 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 在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中,既需要定性研究方法,又需要定量研究方法。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机融合的混合方法研究范式,试图尽量减少单独使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带来的缺陷,可用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多个阶段,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事物。如周晓平等[20]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关于瘀热病机的医案进行分析,指出定量分析方法能比较直观、简化地对诊疗客观化过程进行测量、计算、分析,而定性方法则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把握疾病本质。

相较而言,定性研究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但其对整体数据的把握以及对于难以量化的数据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定量研究则侧重于客观量值描述,可提升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过程中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结构化,其所得成果更具说服力,但该方法容易忽略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中的关键抽象思维信息,无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

因此,将定性、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两者各自优势,满足对中医主观非量化信息和客观可量化信息的处理分析,有效扩充规范化中医数据库,助推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结合,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

2.2 合理搭建并不断优化临床医案采集系统 当前已有的中医信息采集系统之所以无法广泛应用于实际临床,是由于各个系统没有统一标准,无论是采集模块设计,还是系统功能设置均未统一,导致出现各个系统采集的名老中医数据标准化低、重复率高、规范化差等缺陷。一个实用的名老中医医案采集系统,不仅要能采集以往名老中医数据,也要具备不断纳入新数据的功能,这样才可使临床数据不断回流,改善名老中医数据库样本量小的现状。此外,在构建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时,还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2.2.1 符合中医理论思维 构建的系统应当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设计,将中医思维贯穿始终,有机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既要保留和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维特点,避免遗失名老中医隐性知识和个性化特色,又要注意名老中医诊疗经验采集结构化、数据化的灵活处理。

2.2.2 设定统一医案采集标准 推进临床信息采集流程统一规范化,术语统一标准化,对不同科别可建立不同的术语分类,使电子病历结构化,这样可有助于提高临床信息采集质量,使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数据化。并在此基础上,应广泛采集古今名老中医数据,建立最大、最权威的医案数据库,将临床采集的新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照,验证系统采集数据的可信度,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加入标签,以利于日后检索与不断修正[21]。

2.2.3 重视科、教、研、推一体化 应基于科、教、研、推一体化的思路设计该系统,使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诊疗经验总结和基层医生的临床辅助决策,还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教学、科研和推广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等多个方面,实现数据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3 利用现代化技术工具挖掘隐性数据 隐性知识,往往更突显名老中医个性化特点,并且隐性数据的输入是构建名老中医传承大数据至关重要的内容,若能使其显性化、数字化,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名老中医传承数据库,且有利于挖掘名老中医深层次的诊疗经验与思维规律,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将其推广与传承。

如今,随着国家对名老中医传承愈发重视,作为名老中医传承重要内容的隐性知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利用现代化创新技术挖掘、传承名老中医隐性知识。张雷等[22]基于分布式学习视角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智能化知识库、建立云共享模式的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创新方法,促进了中医隐性知识数据化。刘洪[23]基于隐性知识的理论与特点出发,提出应建立专门保护制度、改变中医教育模式和促进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医隐性知识方法。沈春锋等[12]从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得出隐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认知,在致力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基础上,提出可采用潜在变量模型研究的方式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带徒、私塾授课、自学、家传、学院教育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需要,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工具,促进名老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既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24],又能扩充名老中医传承数据库样本量,促进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

3 小 结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动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涉及中医学与计算机学的跨学科融合,既需要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又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促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数据化、结构化,在设计出最佳的名老中医传承系统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收集显性知识数据,挖掘隐性知识数据,集历史数据与在线产生数据,构建名老中医真正的大数据库,促进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技术的完美结合,并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不断改善。

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用药规律等是中医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因此,对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必不可少。虽然目前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结合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名老中医传承与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结合的未来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医案老中医定性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基于NLP的中医医案文本快速结构化方法
基于UPLC-Q-Tof-MS/MS和HPLC的牙膏中叶绿素铜钠主要成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
医者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