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蔓藤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2021-12-02 03:26吴智楠周天赐李佩琪刘春梅
生物学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链格内生菌落

王 嫚 吴智楠 周天赐 李佩琪 刘春梅 周 迪 林 洁**

(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生物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13 2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41)

人们已从天然产物中发现了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镇痛药物阿司匹林、抗癌药物紫杉醇和长春新碱等,目前,已上市的小分子新药化学实体中有63%源自天然产物。而微生物因其数量大、种类多,成为药物研发的优质材料。其中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往往能产生不同于常规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其代谢或防御系统常常特别发达,成为药物发现的优质来源,能产生结构类型多、结构新颖、活性广泛的次生代谢产物。我国已发现3 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1 000 多种,而研究过内生真菌的药用植物仅有21 科44 属62种2 变种,相对于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内生真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极具研究价值。

胡蔓藤又名钩吻,是马钱科(Loganiaceae)胡蔓藤属(Gelsemium)植物,因其剧毒性而闻名。该属植物目前世界上共发现3 种,分别为分布于美洲国家[1-3]的常绿钩吻(G.sempervirensArt.)、沼泽茉莉(G.rankiniiSmall.)及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西等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胡蔓藤(G.elegansBenth.)。胡蔓藤植物为常绿木质藤本,小枝呈圆柱形,幼时具纵棱;叶片为膜质,形状多为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苞片边缘和花梗除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种子呈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齿裂状膜质翅。胡蔓藤属植物一般5—11月开花,7月至翌年3月结果。多生于海拔500~2 000 m 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4]。我国胡蔓藤的研究历史悠久,《本草纲目》中对于胡蔓藤的描述为“主金疮、乳痈、中恶风、咳逆上气,鬼痊蛊毒”。我国民间因其毒性大,一直以外用为主,能祛风、消肿拔毒、杀虫止痒;而对猪反而有驱虫、止喘、镇静、催肥和免疫作用,因此,民间称其“人的毒药,猪的人参”[5]。20世纪60年代,在福建闽南地区有民众用胡蔓藤烧灰干粉口服治疗胃癌和肝癌,均取得一定疗效,其药理活性开始引起关注。1930年左右,研究人员对胡蔓藤先后进行了毒理和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研究[1]。药理活性显示,胡蔓藤具有免疫、镇痛、促造血、抗心律失常、抗炎和禽畜复壮等多种活性,对肝癌细胞(Bel-7402 和HepG2)、肺癌细胞(A549)、结肠癌细胞(HGC-27)和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6]。

调查统计表明,至今研究者已从胡蔓藤属植物中分离出生物碱、萜类和甾体等成分,而该属植物最为人广知的主要成分是其中的生物碱。研究者从该属植物中共分离得到50 余种生物碱,根据其的结构特点分为六大类:萨杷晋碱Sarpagine型、钩吻素子Koumine 型、胡蔓藤碱乙Humantenine 型、11-去甲氧基钩吻素乙Gelsedine 型、钩吻素甲Gelsemine 型、育亨烷Yohimbane 型。这些生物碱在结构上都含有一个吲哚或氧化吲哚母核结构,具有多个手性中心和复杂的笼状结构[1,6-7]。

2015年Liu 等[8]首次从胡蔓藤内生真菌Guignardia mangiferae中发现3 个倍半萜和1 个聚酮类新结构化合物,与胡蔓藤植物中的多种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类似,均对脂多糖诱导的BV2 细胞炎性反应有强抑制作用(IC50:4.2~15.2 μmol/L)。除此之外,未见其他有关胡蔓藤内生真菌研究的报道。本实验以药用植物胡蔓藤为实验材料,对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并系统性地分析了胡蔓藤植物根、茎、叶和花这4 个部位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并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代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指示菌,通过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测试,该研究丰富了药用植物胡蔓藤内生真菌资源,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胡蔓藤内生真菌资源提供参考依据[9-10]。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南京博惠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恒温培养箱(上海鸿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PCR 扩增仪(Biorad)、台式超速离心机(上海三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三恒多用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试剂:75%乙醇、次氯酸钠溶液、DNA Marker(DL 2000)、50×TAE、电泳缓冲液、2×PCR Master-Mix、引物ITS4 和ITS5、Loading Buffer、核酸染料。

1.2 植物材料 植物样品采集自广西的新鲜胡蔓藤植株,选择其根、茎、叶、花4 个部位进行实验。经暨南大学高昊教授鉴定为胡蔓藤。

1.3 培养基

1)分离纯化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46.0 g PDA 粉末溶于1 L 蒸馏水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其完全溶解,混匀后,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冷却备用。

2)抑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称取3.0 g 牛肉膏、10.0 g 蛋白胨、5.0 g NaCl,置于1 L蒸馏水中,并加入20 g 琼脂粉,搅拌均匀,并将pH 值调至7.4~7.6,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冷却备用。

3)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称取18 g 营养肉汤干粉置于1 L 蒸馏水中,搅拌均匀,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冷却备用。

1.4 供试菌种 测试菌株为采购自上海鲁微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肠杆菌(ATCC2592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2 实验方法

2.1 分离纯化内生真菌 使用蒸馏水将胡蔓藤植物表面污垢冲洗干净。将根、茎、叶、花进行粗剪。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植物组织表面的消毒(用75%的乙醇浸泡30 s;无菌水漂洗3 次,每次1 min;用次氯酸钠浸泡1 min;再次用无菌水漂洗3 次,每次1 min),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备用[11]。为检测材料表面灭菌的效果是否彻底,将最后一次漂洗组织的无菌水,取适量涂布于PDA 培养基上,28℃培养1 d。培养基表面无菌落长出,则代表灭菌彻底。将表面彻底灭菌的根、茎、叶、花在超净工作台用无菌刀片切割成0.5 cm×0.5 cm 的小块。用无菌镊子将其分别平铺于PDA 固体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至样品边缘菌丝长出,之后反复挑取菌丝,直至最终获得纯种菌株,并将其转接到PDA 斜面,待其长满斜面,保存至4℃冰箱备用[12-13]。

2.2 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 将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以点植法进行接种,即用接种针尖挑取菌丝尖端点植于PDA 平板的中心,然后于25~28℃避光培养一定时间(通常为7~10 d)进行观察,大小以菌落的直径(mm)表示。观察的要点包括:菌落的颜色、菌落表面的纹饰、菌落的质地、菌落的高度、菌落边缘、是否有渗出物等,并进行记录。取一小段细致不粗糙且粘性好的胶带,从菌落表面的中心向边缘粘,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固定,选择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对其进行染色,将粘有菌丝的一面向上,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产孢结构等特征,参考《真菌鉴别手册》进行鉴别[14]。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内生真菌 首先进行胡蔓藤内生真菌的基因组DNA 提取,将其作为PCR 扩增模板。真菌DNA 的提取采用CTAB 法(cetyltriethylammonium bromide,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15]。

利用PCR 技术对所提取的真菌rDNA ITS 区进行扩增,选用的引物为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反应条件设置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5℃复性30s,72℃延伸45 s,30 个循环,最后72℃延伸5 min。

将扩增产物电泳凝胶置于凝胶成像仪中,在紫外光下观察条带位置。将确定扩增成功的扩增产物送至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所得到的序列进入NCBI 数据库,通过BLAST 搜索相似性的序列,并将这些序列相似性高的菌株序列,用 软 件ClustalX 1.8 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9,16],再将这些相似的序列导入软件MEGA5.10 中进行同源性分析,从而构建系统发育树(算法:Neighbor-Joining,进化距离计算模型:Kimura 2,置信度检测:bootstrap,自展次数:1 000 次)[17-18]。

2.4 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分析主要采用Shannon-Weiner 公式:H′=-∑PilnPi,其中Pi代表胡蔓藤中某种内生真菌分离得到的数量占总真菌数量的百分比[9]。

2.5 内生真菌抗菌性筛选 在无菌的操作环境下,用接菌环挑取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测验菌株,接种至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放置于摇床中35℃,200 r/min 转速培养5 d。将普通滤纸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6 mm 的圆形滤纸片,放置于培养皿中,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备用[19]。用移液器分别吸取200 μL 菌悬液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配制好100 mg/mL 菌提取物的萃取液,分别吸取5 μL液体转接至6 mm 的圆形滤纸片上制成药敏片自然晾干。用无菌镊子夹取制备好的药敏片平贴于含菌平板上,每组3 个重复,28℃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大小。选择100 mg/mL 青霉素钠与恩诺沙星溶液作为该实验的阳性对照[20]。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内生真菌鉴定结果 从新鲜采取胡蔓藤的根、茎、叶和花中分离纯化得到60 株菌株,从宏观菌落形态及显微形态(图1)鉴定并去重后,获得30 株不同菌株。对此30 株菌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1),共17 个种,来自于7 目、7 科、9 属。60 株内生真菌中,在根中分离得到15 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株数的25%,鉴定为4 属、5 个种,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 spirale,节菱孢属Arthriniumsp.、Arthrinium saccharicola,枝孢属Cladosporium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茎中分离得到26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株数的43%,鉴定为7 属、11个种,包括间座壳属Diaporthe er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节菱孢属Arthrinium saccharicola,枝孢属Cladosporium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burnsii、Alternaria brassicicola、Alternariasp.YXM4,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etariae,青霉属Penicillium citrinum、Penicilliumsp.YL201。叶中分离得到18 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株数的30%,鉴定为5 属、7 个种,分别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小丛壳属Glomerellasp.R207,节菱孢属Arthrinium saccharicola,枝孢属Cladosporium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sp.YXM4。花中分离得到1 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株数的2%,鉴定为间座壳属Diaporthesp.。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菌株共有18 株,占总菌株数的30%,节菱孢属Arthrinium有12 株,占总菌株数的20%,这2 个属内生真菌为胡蔓藤优势属内生真菌。计算胡蔓藤根、茎、叶、花中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94、2.266、1.798、0。茎明显高于根、叶、花。其中,根、茎和叶中均存在的菌株为枝孢属Cladosporiumsp.、互生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仅存在于根中的内生真菌为木霉属Trichoderma spirale,节菱孢属Arthriniumsp.、Arthrinium arundinis,仅存在于茎中的内生真菌有间座壳属Diaporthe eres,链格孢属Alternaria burnsii、Alternaria brassicicol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etariae,青霉属Penicillium citrinum、Penicilliumsp.YL201,仅在叶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小丛壳属Glomerellasp.R207,仅在花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间座壳属Diaporthesp.(表2)。

表1 胡蔓藤内生真菌ITS 序列鉴定结果

表2 胡蔓藤不同部位不同内生真菌数量

图1 内生真菌WM-11 菌落形态及显微形态图

3.2 内生真菌抗菌性结果 在鉴定出的17 种胡蔓藤内生真菌中,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性的菌株有14 种,占内生真菌总数的82%,能对大肠杆菌产生抗性的菌株有12 种,约占内生真菌总数的71%(表3)。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对照抑菌直径为(36.57±0.05)mm,抗大肠杆菌的阳性对照抑菌直径为(33.03±0.37)mm。相比于对照组,胡蔓藤内生真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显著的有WM-12(Alternaria burnsii)抑菌直径为(21.53±0.39)mm、WM-3(Colletotrichum siamense)抑菌直径为(19.43±0.33)mm、WM-14(Alternariasp.YXM4)抑菌直径为(16.60±0.04)mm。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显著的有WM-14(Alternariasp.YXM4)抑菌直径为(17.83±0.24)mm、WM-3(Colletotrichum siamense)抑菌直径为(14.03±0.12)mm。对2 种指示菌都有抑制效果的共有11 种,占总菌种数的65%(表3、图2)。

表3 胡蔓藤内生真菌抗菌活性

图2 胡蔓藤内生真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活性对比图(均值±标准误)

4 讨论

图3 抑菌效果

本实验从胡蔓藤根、茎、叶和花中分离纯化得到60 株菌种,共17 个种,来自于7 目、7 科、9属,包括间座壳属、刺盘孢属、小丛壳属、木霉属、节菱孢属、枝孢属、链格孢属、平脐蠕孢属和青霉属,其中,链格孢属与节菱孢属为优势属。在分离得到的胡蔓藤内生真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抗性的菌株有14 种,约占内生真菌总数的82%,对大肠杆菌起抗性的菌株有12 种,约占内生真菌总数的71%,此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新鲜的胡蔓藤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活性较强,并且存在许多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价值的化学成分。在本实验分离得到的17 种真菌中,间座壳属、刺盘孢属、小丛壳属、节菱孢属、枝孢属、链格孢属、平脐蠕孢属中多为植物病原菌,而木霉属的真菌可寄生于多种植物病原菌。胡蔓藤的真菌报道较少,本研究为胡蔓藤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一直以来,胡蔓藤药理研究多集中在肿瘤细胞毒活性,对于其抗菌活性未曾报道。通过对来自于胡蔓藤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抑菌性探究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2 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效果的菌株共有11 种,约占总菌种数的65%,这些有价值的内生真菌属于广谱抗菌活性菌种。内生真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和其宿主类似的化学成分,这也提示药用植物胡蔓藤具有抗菌活性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链格内生菌落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梨黑斑链格孢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毒素含量分析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浙贝母黑斑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检测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