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感官,感受音乐之美
——浅议“多感官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21-12-03 13:06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奥尔夫律动感官

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 程 琳

一、“多感官体验”的概念概述

“多感官体验”,是指对听觉、视觉、感觉、运动、语言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有效调动视、听、味、嗅、触觉,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方式去体验。“多感官体验”音乐教学以感性的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过听觉为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等形式,多感官地参与,多方位地感受,使学生在形象化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欣赏作品,将其内化为一种音乐经验,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律动进行表演,以乐器演奏、综合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发自内心地、生动地展示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多感官体验”在世界三大教学法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大背景,从而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大改革。音乐课堂开始注重学生的体验,国外先进的教学法也被引进学习。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他们重视儿童的音乐能力,尤其是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性研究,由此创立了系统的、各具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属于少部分人,不是在活动过程中追求娴熟技巧,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儿童都能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侧重儿童多感官参与音乐实践;柯达伊则强调“要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要让每一个儿童参与音乐活动。以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大多是从多元感官体验的实践层面来探索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源于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是该体系的核心。“体态律动”旨在把身体当作天然的乐器来感受、体验音乐,并借助各种各样的动作表达音乐的本质与内涵,将人的听觉与肌肉感觉、情感与动作、思维都与动作结合在一起,增强人的身体动作协调与思维情感能力。律动教学法侧重发掘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从而更好地聆听、感受、理解、记忆音乐。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不仅要训练耳朵、手指等,更要训练人的形体动作。音乐中的元素,人对音乐的理解、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来。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重在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强调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性,认为音乐和舞蹈、动作及语言紧密相连。奥尔夫认为人类通过歌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表达情感是本能行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不断提高人的这一本能行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手、脑、脚结合“动”起来,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的反应练习,即学生对所听到的声音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音乐课堂上,教师击鼓,学生听到鼓声响起开始行走,鼓声停止便停止行走,鼓声响起,再开始行走。教师还可以用不同力度敲击鼓面,让学生对比出强弱力度变化,即兴自由地做出身体反应。

奥尔夫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应注重听觉、动觉、触觉的刺激,提倡多元感官统合。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活动可细分为动作、反应训练,游戏、动作的变化与组合、即兴练习等方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听觉与视觉的感受做出相对应的动作,从而为节奏训练、乐器演奏等做准备,使得儿童的身心得到均衡发展,能在音乐参与过程中培养持久的注意力,敏锐的听力,迅速的反应能力,丰富的创造力。

3.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整体性歌唱

柯达伊教学体系主要以多感官统合的学习体验,发展儿童音乐能力。其强调教学要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生用耳朵聆听音乐,利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中的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柯达伊教学法强调首先从建立学生恒拍感入手,学习过程中不涉及理论知识,侧重儿童的体验、参与。儿童在游戏、歌唱中加入动作,进一步加强对节奏的运动感觉,在稳定的律动中让儿童逐步建立恒拍感。

柯达伊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要给予儿童直观的音乐体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歌唱以及律动是核心,在实践中让儿童参与音乐、亲身体验音乐。通过歌唱、律动、听觉、动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音乐,对音乐作出反应,发展儿童的感知觉,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唱名法、柯尔文手势等引导学生积累直观经验,掌握音乐语言中的听、唱、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从而达到以多感官体验为基础的整体性歌唱要求。

三、“多感官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多感官体验”的教学理念是期望学习者通过听、视、触、运动等综合体验促进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融合多感官进行“听、唱、动、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获得身心美的享受。

1.创设情境,听觉领先,唤醒感官意识

在任何一种学习中,倾听至关重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音乐教学显得与众不同。音乐教学需要学生更加主动的倾听,更加集中注意力,为学习音乐做好准备。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在音乐教室中进行,钢琴、打击乐器、多媒体等设施齐备。在音乐课堂中,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音乐教室环境布置,那么学生到了音乐教室就会有新鲜愉快的感受。良好的情景安排,更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给学生上《闪烁的小星》一课时,教师可将音乐教室的窗帘拉下来,将PPT背景设置成星空的图片,在教室地板上贴一些小星星卡片,并播放旋律舒展的音乐,然后带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走进音乐教室。这样的环境布置,能够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本节课的音乐情境,并且能保持舒适的心情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动觉切入,听动结合

动觉体验指的是音乐教学中运用动觉能力进行音乐欣赏与学习,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实践行为。与听觉体验不同的是,动觉体验是以肢体行为为特征的教学形式,表现为将律动、声势和舞蹈融入音乐活动中,动作不是为了表演而设计的,而是根据具体的音乐内容、音乐形象做出的适宜的肢体动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源自内心的歌唱,触及音乐的灵魂,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小学生年龄较小,天性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律动教学。律动中,学生用走步的方式来表现所听到的音乐内容。在行走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反应能力,更能在实践中掌握节奏,体会音乐作品的情绪特点。

学生一般先认真聆听具体音乐作品,在初步感受音乐后再切入动觉体验,通过形象直观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深入地理解音乐形象,体验歌曲情绪的特征。除了律动外,音乐教学中还有一个叫作声势的活动,它是指利用人的身体发出声响,如捻指、拍手、跺脚等,这是动觉体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利用简单的声势活动与音乐作品进行直接交流,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最基础的理解。声势活动的内容是多样的,有节奏模仿游戏、节奏接龙游戏等,声势活动是动觉体验的最直接表现。

除了律动、声势之外,柯尔文手势是歌曲学习中最普遍、日常的方法。柯尔文手势是指通过手势在空间的方式和位置形象化、趣味化地培养学生的音准,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建立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视觉辅助,加强记忆

“唱”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听”是音乐的核心,“动”是音乐教学的升华,“看”(视觉)则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歌唱教学中听觉为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等多元感官联动,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自然地表达歌曲内涵。

音乐课堂中运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直观地感受便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变成可视化的动态视频,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歌谱教学过程中,可以制作出音高的图形谱,教师边唱歌谱,音符同步出现,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旋律中音的高低起伏以及有无相同或者相似的乐句。

音乐教学中常把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制作成动画片,例如,将动画内容设计成一个小人骑自行车,音乐中高高低低的旋律线就是骑行路线。这些路线有高有低,有上坡有下坡,通过这样的骑行路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以及节奏的快慢。

4.多元感官体验,构建新型音乐课堂

多元感官体验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生成式”新型课堂的良好模式,学生通过听觉体会、视觉激发、歌唱表达、肢体活动等综合方式,调动多元感官体验,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地感受、体验以及表现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师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活动中互动、合作,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多感官体验”的音乐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等各个器官发出刺激,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运动觉,使得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等)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体验音乐。在这样多感官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具体的音乐知识,更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从而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奥尔夫律动感官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和谐律动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