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2021-12-03 16:11姚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道德与法治

姚小燕

【摘要】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较少,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中,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笔者围绕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紧密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主动发掘节日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其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一课时讲述中秋节的节日文化和习俗。因此,笔者尝试围绕本课教学,通过各地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主动发掘节日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增强其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

一、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目前,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学生知之甚微,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部编版教材《团团圆圆过中秋》旨在引导学生们了解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明白中秋团圆的意义,发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发现,一提到中秋节,学生们能联想到的就只有吃月饼和赏月,当然还有深受大家欢迎的小长假。而对于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给予关注或思考。

二、在思政课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可以怎么做?笔者对本班进行《团团圆圆过中秋》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的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2%的学生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而只有1%的学生知道其中还蕴含着团聚与思念,以及用“月”寄托情感的传统意义。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参与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培养学生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决心刻不容缓。下面,就如何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研读教材,实现课程育人

1.挖掘元素,走进学生内心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的核心教育主题离不开“传统节日”,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团团圆圆过中秋》,旨在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中秋团圆的文化意义;通过《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重阳节”,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秋天里的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传统节日中的“家”》,体会“年夜饭”“团圆饭”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受中华民族文明代代相传的“力量”。

可见,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节日”教学转化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从而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

2.有法可依,支持学生学习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栏目设置,为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提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其中,小学低年级教学提倡以体验、表演、游戏为主,主要栏目有: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活动辨析、讨论。

(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践,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1.故事导入,深化节日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节日为契机,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节日背景,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的讲解涉及到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讲课时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到《月饼起义》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将中秋节的来历向学生娓娓道来。教学紧密围绕着知识点,根据课本呈现的知识内容,联系课外节日有关的小故事,使得学生既能了解传统节日,又能拓展视野,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以活动为载体,调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在教授“我们这样过中秋”时,笔者将课内外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调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月饼的由来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向长辈请教中秋节习俗的寓意,月饼的由来。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于中秋节习俗探究的兴趣很浓,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淡薄,难以理解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课前,笔者鼓励学生向父母长辈了解农历八月十五我国各地的中秋节有哪些不同的习俗,有哪些寓意,并请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习俗来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亲子共做灯笼等。这样,学生通过请教长辈,懂得了与长辈交谈礼仪;通过与家长共做手工、画画,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以及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书籍了解到相关知识,认识到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都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最终使一年级学生在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更自信、更有创意地生活。這样,既兼顾了习俗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又基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促使学生生活与习俗间形成链接。

3.吟诵诗词,渗透优秀文化

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的方式积累咏月思乡的诗词,知道月亮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与乡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中,读故事《我们家的中秋节》引导学生们明白:中秋节象征着家人的团聚与思念。在本课中,让学生观看丰富的视频资料,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品读古诗“古诗词中的月”,帮助学生积累“咏月思亲”的诗词,认识到自古以来就有人用“月”来寄托情感,品味中秋的快乐和诗情,体验感恩和回报。

教师在展示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词、各地风俗、民间故事、音乐等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咏月思亲”的古诗词飞花令活动,举行以“天人共圆”“情溢中秋”为主题的诗朗诵比赛,再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作品中陶冶了情操,重温了中秋文化。

4.创设“团圆”的环境,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的寓意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中的中秋习俗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课后制作月饼,并分享快乐。学生有了参与感,自然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共度中秋的喜悦。

5.知识广场,在竞赛中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1)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过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吃

(3)苗族在秋天的时候,会过        节。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也来说一句

……

这样有趣味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传承。

三、凸显价值乐参与,传承文化见实践

实践应用,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教师应有意识地找有代表性又易理解的活动让学生实践,从而真正做到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为了传承文化,在中秋假期间,笔者指导学生亲身躬行,传承节日文化,布置了两项亲子作业:1.拍摄与家长一起做月饼等的活动视频并剪辑,或亲子一起动手制作灯笼。2.拍摄与家人团圆的剪影。

通过参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学生可在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传承行动,也可以欣赏我国各地、海内外华人的视频,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活动体验,有的家长欣慰地说:“孩子多了一份思念,比以前更懂感恩了,也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了……”经过实践,提升了学生们对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的了解。

“实践出真知。”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已初见成效。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继续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更好地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不辜负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學用书(二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玲,张克复.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2.

[3]杨冉.走近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J].教学与研究,2021.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道德与法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