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类学生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2021-12-03 13:23孙利芹林剑姜爱莉邢荣莲
高教学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推广应用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孙利芹 林剑 姜爱莉 邢荣莲

摘  要:实践类课程是培养理工类学生创新、创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分析实践类课程特点和当前的现状入手,以理工类大学生实习实训课程为例,提出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教育教学范式,并以案例形式围绕“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民族自信与爱国主义情怀、工程伦理、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通过访谈与文问卷调查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反馈,为实践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范式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4-0171-05

Abstract: Practical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link i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of polytechnic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tatus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aching paradig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taking the practical courses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were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cases around the "spirit of labor, craftsman spirit,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patriotism", engineering ethic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other aspects. Finally, the feedback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 was obtained throug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paradigm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al course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actice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育人根本,“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实践类课程是理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占到课程总学分的30%左右,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的育人背景下,要求高校培养大批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富有高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类创新人才。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关头,在实践类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育,形成课程质量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是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识类课程思政范式有“上海经验”可循,但对于理工类专业实践类课程领域的课程思政尚未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为此,本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的育人宗旨,本文从“三全育人”角度探讨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规矩法律意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方面探索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途径,建立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并行的教学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范式参考。

一、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及当前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子系统组成[4],尤其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类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及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5]。

但在当前的实际实践类教学中,通常面临着一些问题,譬如:其一,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参与实习教学通常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实习实践活动的理解过于理想化,不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企业与学校的差别认知不足等问题,在吃苦耐劳、了解民情国情、知行合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尤为欠缺,直接导致学生和承担实习的单位间出现诸多矛盾,甚至发生纠纷[6-7]。其二,企业对学校实习类课程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存在一定偏差,愿意主动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较少,尤其是工科类的实习往往要求学生能够直接进入生产岗位,进行设备或工艺的实操训练,但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出发,能直接提供学生进入相应的车间或研发等岗位进行实习的岗位很少,多以提供“计件式”的劳动岗位为主,存在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这是造成学生心理落差,实习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三,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对实习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或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为此,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元素,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思政教育范式,可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思政教育认识,同时为企业筛选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实现双赢至关重要。

二、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范式构建

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 的“大思政”背景下,以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课程为例,围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及工程伦理”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探索实践教学环节中从组织制度建设、细化教学管理过程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思政教育融入切入点的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家庭、企业为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实施范式见图1。

其一,本着尊重学生和学生“认知预期建设”的教育心理,通过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实习实践类课程开课的必要性、课程特点及所在的企业文化和实习岗位要求,形成“认知预期”,然后采取“双向选择”,即采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生报名实习岗位,企业面试筛选的程序。这样,学生一旦主动选择了该实习岗位,就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认真、无抱怨地完成岗位职责,并同时模拟了“岗位求职”面试过程。其二,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全程”和“全员”管理,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车间主任、车间班长、家长及学校指导教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实行教育,让学生有“归属感”和“获得感”;其三,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设立优秀团队和个人的评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创新动力和致力于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在此实践教学模式框架下,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及思政元素融入的具体实施路径的探索,建立了学生、企业人员、家长、指导教师等全覆盖的“三全育人”模式,并可根据每个具体阶段的任务,实时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指导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车间班长、家长及学生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协同效应及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二)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

1. 规矩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与大局观意识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教学中,都会涉及安全生产等教学内容,但多数为“纸上谈兵”。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学生直接进入车间,亲自操作一些大型设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不当,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的课程特点与优势,将实际生产案例通过车间工人和企業管理者向学生演示或者讲解,学生则能够通过实地感受、切身体会,更好地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大局观念,并能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自觉遵守,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不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一定的自由度,学生需要严格遵守车间规定与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时间观念等,不能出现迟到早退,养成打卡、请假等习惯,对于规矩、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 工匠精神、爱岗敬业、民族自信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引导与培养

沈振乾等[9]提出,“工匠精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狭义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型、技能型人才;二是广义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从业者对其从事的事业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直接面对产品生产线,并相对独立地承担一定的岗位任务,对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理解会在实习工作中逐步有了自己的理解。譬如,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有的同学分享,即使在一个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的包装生产线上,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工作效率与熟练工人相比,不到后者的30%,而且从包装质量上,一个不仔细,导致漏气或检查不严,会给同一批次产品带来二次返工的风险,这些都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体现。为此,有的学生会根据生产线要求,结合专业知识,提出改进某些操作环节方案,并在车间中开展质量与效率评比等。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同时,在一些特定的工厂实习时,通过对相关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及技术先进程度的了解,可以很好地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爱国主义精神。譬如,在“柠檬酸生产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目前柠檬酸的代谢控制发酵生产技术,我国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但目前无论在发酵技术上还是在分离提取技术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并能够左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通过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

3. 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得以历练

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7-10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就可下班。起初,先干完的小组会提前离开,随着实习的进行,出现了先干完的小组会主动去帮助其他小组,并共同交流克服困难,“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很多同学都表示,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同学间不再有生疏与隔阂,通过自然地互帮互助,原先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关系都亲密了很多,并且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team spirit”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苦中作乐,相互勉励,很好地发扬了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4. 人文素养与创新的求知动力在实践中得以激发和提升

实习过程中,为了方便同学们记住一些车间安全注意事项或者岗位操作流程,有绘画功底的学生会主动以简单风趣的漫画方式将注意事项展现出来;有的学生把注意事项编成“顺口溜”或者其他网络术语,这些看似自发的行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实习后学生座谈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实习,更加清楚了自己今后想要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当下则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此,学生反映,“实习结束后再次回到课堂,感觉自己踏实了不少”,并且原先一部分不打算考研的同学也选择了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说明实习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认识和主动求知的动力有很大帮助。

5. 工程伦理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加深理解

工程伦理是实践类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利用科学究竟是来开启天堂之门还是凿通地狱之路”,关键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专业伦理[9]。实践类课程更要突出价值理性,即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塑造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道德与利润的平衡间的关系[10]。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已经将工程伦理课程列入工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而实习实践教学无疑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战场所,学生在企业,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如何在“道德与利润”平衡间履行社会责任感。譬如,在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三废处理”等方面涉及的一些工程伦理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交流与探讨,加深了其对工程伦理素养从抽象概念到切实感受的理解与认识。

三、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示范推广与实施效果

思政教育效果的跟踪反馈往往是一个难题,因为好的思政教育强调的是“润物细无声”,因此不能像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可以用成绩直观地反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探索了采用间接方式的效果反馈方式,一是通过访谈方式,包括与企业员工、学生甚至家长的直接或者间接访谈方式;二是通過设置问卷调查的方式。两者结合,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课程思政的效果。

本研究中,以烟台某综合性本科高校的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和食品类4个理工类本科专业学生生产实习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其中问卷调查分别设置了从学生和企业两个角度就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进行调查。图2是367份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从图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实习实践课程,学生认为自己在吃苦耐劳(76.84%);纪律、规范意识(47.68%);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于50%)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图3是来自实习企业的问卷调查,填写问卷的人群包括人力资源经理(人数占比15.79%)、车间管理者(人数占比68.62%)、带班班长(人数占比10.53%)和一般工人(人数占比5.26%)。其中,企业员工对学生在责任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纪律意识等素养方面的满意度均大于80%。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强调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寓显性的思政教育于隐性的专业课程思政之中,强调的是“海水淘盐,融盐入汤的润物细无声”效果。而“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这里的获得感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获得感,还指在更大视域范围内包裹着学生、教师、管理者、服务人员等在内的高校所有教育参与要素的获得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获得状态[11]。因此,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构建基于“三全育人”框架下的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模式,形成学生、企业、教师“教学相长”的协同放大效应,注重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企业及教师等群体“获得感”的效果,无疑对于构建能够培养专业技能卓越、家国情怀深厚、自觉创新奉献的新工科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6-1)[2020-7-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栋,张新娜,唐建祥,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4):98-99.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8)[2020-7-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4]朱丽颖,张梦迪.“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121-125.

[5]侯振华,尚金钊,唐琳,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照明工程》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17):150-153.

[6]蔡玉洁,李秀玉.新疆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实习主动性的调查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2):58-60.

[7]林琳,李一宁.北京市属高校理工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2(24):169-17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9]沈振乾,徐国伟,王浩程,等.工科实践类课程思政之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7):41-44.

[10]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11]李合亮.“获得感”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J].教学与研究,2021(7):87-94.

猜你喜欢
推广应用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基层烟站信息化防雷系统的应用与管护
创新方法在推广应用中的“有”与“能”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关于推进PPP推广应用问题探讨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