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雅》校点本商正举例

2021-12-04 14:19陈波先
关键词:引号谓之牡丹

陈波先

(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 330103)

《埤雅》是一部名物训诂专书,北宋陆佃(公元1042―1102)著。陆佃,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本《埤雅》二十卷,分为《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释天》二卷,共释名物297条。校点本《埤雅》于200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但由于《埤雅》一书名物众多、引证广博、事件错综,故难免会出现一些讹误。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针对校点本中出现的讹误特提出来向校点者及方家请教,倘或能稍有裨益于《埤雅》的校点整理,则幸甚。

一、引文失误

(一)当为引文内容而未引

1.《释虫·螗》:《夏小正》曰:“螂蜩者五采具。”“螗蜩者”,是也。[1]107

按:《夏小正·五月》“唐蜩鸣”,《传》曰:“唐蜩者,匽也。”[2]据此,“蝘是也”宜移入“螗蜩者”的引号之内。

2.《释木·唐棣》:《华品序》云:“洛阳亦有芍药、绯桃、碧桃、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华、曰某华。至牡丹则名。”直曰华,其意谓天下真华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自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1]134

按:《华品序》是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一篇,“直曰华,其意谓天下真华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自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亦是《华品序》文,只不过陆佃引用时与原文相比,有文字上的脱漏,可在页下加脚注说明。

按:《越绝书》卷四:“人固不同。惠种生圣,痴种生狂。桂实生桂,桐实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3]据此,“桂实生桂,桐实生桐”应移入引号之内。

按:西晋崔豹《古今注·草木》有“一名树蜜,一名木饧。实形拳曲,核在实外”[4]19句,故“实形捲曲,核在实外”应移入引号之内。

5.《释草·葵》:《左传》曰:“鲍庄子之知不及葵。”葵犹能卫其足,今葵心随日光所转,辄低覆其根似知。[1]169

按:《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5]可见“葵犹能卫其足”亦是《左传》引文,当移入引号之内。

6.《释天·雷》:《法言》:“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民者,号令乎?”雷不一,风不再。不一者,号也;不再者,令也。[1]198

按:“雷不一,风不再”是杨雄《法言·先知》文,当移入引号之内。

(二)不为引文内容而误引

2.《释木·李》:《论语》曰:“朋友数斯疏矣,有是哉!”[1]128

按:《论语·里仁》:“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7]观此文,“有是哉”当移出《论语》引文之外。

按:《方言》卷三:“蘴,荛,芜菁也。陈楚之郊谓之蘴,鲁齐之郊谓之荛,关之东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郊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其紫华者谓之芦菔。”郭璞注:“今江东名为温菘,实如小豆。”[8]据此,“一名来菔,所谓温菘是也”并非《方言》文,当移出引号之外。

按:《淮南子·汜论》无“故曰:大圣之与大佞,难知也。是故周公忠勤而被流言,王莽折节以致虚誉”文,应移出引号之外。又,原篇“使人相去也”四句,位于“夫乱人者”三句之前[9],故当分别施加引号,表明是不顺贯的两段文字。

5.《释草·蕙》:《礼》曰:“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匹,此相备也。”[1]179

按:《礼记·曲礼下》:“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10]《礼记》无“此相备也”文,当移出引号之外。

按:《释名·释天》:“霡瀮,小雨也。言裁霡历沾渍,如人沐头,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11]观此文,“盖霡膏润”三句,非《释名》文,当移出引号之外。

二、句读误断

1.《释虫·虺》:旧云鸩食此类,鸟似鹰而紫,黑喙,长七八寸,作铜色,食蛇,蛇入口即烂,屎溺著石,石亦为之烂。[1]97

按:“黑”当上读,“喙”当下读,应作“鸟似鹰而紫黑,喙长七八寸”。《尔雅翼·释鸟·鸩》:“鸩,毒鸟也。似鹰,大如鸮,毛紫黑色,长颈赤喙。”[12]193可为证。“赤喙”与“喙铜色”义同。

2.《释马·骐》:一曰马青,骊文如博棋也。[1]117

按:“青骊”是一词,指马的毛色,中间不当断开。该校点本《释马·黄》有“卒言青骊之‘’”之“青骊”没有断开[1]120,是对的。

3.《释木·桃》:《本草》云:“桃枭主杀百鬼精物。”桃枭,木乾如枭,磔首木上,故曰“枭”也。[1]126

按:“木乾如枭”与“磔首木上”宜为一句读,中间不断开。“枭磔首木上”作“木乾”的喻体。《本草纲目·果部·桃》:“桃枭……时珍曰:桃子乾悬如枭首磔木之状,故名。”[13]又《说文·木部》:“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鸟头在木上。”[14]125均可证。

4.《释木·槐》:莲华有白、有青、有赤,其所表示则白,净也;青,善也;赤,觉也。能随众缘应时开、敷悦可众心而非实也,然实亦因此,是之谓“妙莲华”。[1]129

按:“开”“敷”是一词,中间不应断开。《汉语大词典》收“开敷”,释为“(花朵)开放;繁荣”[15]。莲华“能随众缘应时开敷”,即应时开放[16]。

5.《释木·桂》:《谈苑》记江南后主患清暑阁前草生,徐锴令以桂屑布砖逢,中宿,草尽死。《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味辛螫故也。[1]142

按:“中宿”不辞。“中”宜上读,是方位词;“宿”宜下读。“宿草”是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入“宿草”,义项一释为“隔年的草”,举有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等为例[17],可为参证。

6.《释草·蓬》:《诗》曰:“首如飞蓬。”蓬蒿属,草之不理者也,其叶散生如蓬,末大于本,故遇风辄拔而旋。《说苑》曰:“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是以君子务本也。”[1]146

按:此段有三处不妥。一是“蓬蒿属”。《说文·艸部》:“蓬,蒿也。”[14]26又从全文可知,该节是在说“蓬”,故“蓬蒿属”之“蓬”字后宜断句。二是“其叶散生如蓬”不辞。“其(叶)”是代词,指代“蓬的(叶子)”,如果依该校点本的句读,那么就说成“蓬的叶子散生像蓬”,则不辞。“蓬”宜下读,作“末大于本”的主语,“如”是词尾。“蓬末大于本”是原因,“故遇风辄拔而旋”是结果。三是“是以君子务本也”非西汉刘向《说苑》卷十《敬慎》文,当移出引号之外。

7.《释草·藻》:藻,水草之有文者……《书》曰:“藻火粉米。”藻取其清,火取其明也。[1]150

按:《尚书·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18]孔安国传:“藻,水草有文者。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孔传所释,“藻”“火”“粉”“米”为四物,中间宜用顿号隔开。

按:“茎”字当下读,作“大如箸”的主语。《尔雅翼·释草·茆》有“今蒪菜自三月至八月,茎细如钗股,黄赤色”的记载[12]68,又《尔雅翼·茆》引用陆玑《草木疏》有“茎大如匕柄”的描述[12]68。“茎细如钗股”“茎大如匕柄”与“茎大如箸”描述茆茎大致相同。

按:“言以不戕贼之”与上文之“言以不惊惧之”,“故邛有旨鹝也”应与上文“故防有鹊巢也”句式并同。故此,“言以不惊惧之故”之“故”字应属下读。该校点本《释鸟·鹊》“《诗》曰:‘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言不惊惧之,故‘防有鹊巢’;不残贼之,故‘邛有旨苕’也”的句读是正确的[1]52。

10.《释草·茅》:孔子曰:“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1]180

按:孔子此言出自《周易·系辞上》。“薄”取“微薄”义,是“茅”的谓语。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七》“而”字曰:“而者,承上之词,或在句中,或在句首,其义一也。”[19]“而用可重也”之“而”正是承上之词。故“薄”字属上,宜读作“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按:“阑”与“不祥”宜为一句读。“阑”是动词,作“不祥”的谓语。“阑不祥,故古者为防刈之也”是陆佃在释“兰”义。《康熙字典·艸部》“兰”字引陆佃此言作“阑艸为兰,阑不祥也”可为参证[20]。

12.《释草·葛》:葛性柔韧,蔓生可衣,女事之烦辱者,故《葛覃》引以为赋。[1]184

按:“蔓生”与“可衣”间宜断句。因为“蔓生”指葛的特性,“可衣”指葛的功用。

13.《释草·芍药》:《华释名》:“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断以卖魏氏池馆,甚大。……红者,单叶,深红,华出青州,亦曰‘青红’,故张仆射齐贤有第西京某坊,自青州以驼驮其种,遂传洛阳中。其色类腰带,故谓之‘红’。献来红者华大多叶,浅红华。……惟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1]187-188

按:一、“断以卖魏氏池馆”之“池馆”宜下读,作“甚大”的主语。陆佃在引用《洛阳牡丹记·华释名》时省略了一“魏氏”,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作“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21]。二、“华出青州”之“华”当上读,是“深红”的中心语。文中有“浅红华”,与“深红华”同,均为定中结构。三、“咏鱼朝恩宅牡丹”是刘梦得写的一首诗,宜加书名号。

三、标点符号失当

(一)顿号误用

按:《仪礼·公食大夫礼》三牲皆有芼,即牛藿、羊芐、豕薇也。因此,“铏芼”与“牛藿”“羊芐”“豕薇”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总括关系,宜把“铏芼”后的顿号改为冒号[22]。

(二)当加书名号而未加

1.《释马·驳》:《诗》曰:“皇驳其马。”亦言“皇驳”者,士昏礼摄盛故也。[1]121

按:“士昏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宜加书名号。

2.《释木·常棣》:蓁子曰:“作人当如常棣,灼然光发。”[1]135

按:尹玉珊《汉魏子书辑佚》文中有“秦菁《秦子》佚文”一节,此节中辑录的佚文第二条正是《蓁子》此句。该文的按语为:“云出自《蓁子》。遍考各目录书不云有名《蓁子》者,疑为《秦子》之误。”[23]据此,“蓁子”宜加书名号。

(三)不当加书名号而误加

1.《释草·谖草》:《董子》曰:“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忧”。“欲蠲人之忿,则赠之以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壶子》所谓“鹿性警烈,多别良草,常食九物。”[1]185

按:一、“董子”不宜加书名号,指的是董仲舒。上文引的“董子”所言出自崔豹《古今注》。同理,《释草·谖草》处的“董子”亦不加书名号为宜。又据《古今注》可知,“丹棘,一名‘忘忧’”与“青堂,一名‘合欢’”亦是董仲舒所言[4]21-22,当各自移入引号之内。二、“壶子”不是一著作,而是指人,故书名号宜去掉。《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成玄英疏:“壶子,郑之得道人也。号壶子,名林,即列子之师也。”[24]

(四)书名号覆盖失误

2.《释天·云》:晋《天文志》曰:“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1]192

按:“晋”指《晋书》,故“晋《天文志》”宜改为“《晋·天文志》”。

四、文字讹误

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卵则不毈”[25]94。“”为“毈”形近而讹。《说文·卵部》:“毈,卵不孚也。从卵段声。”[14]285作“”于文意不通。又,下文有“使卵不毈,水不臭腐”语,“”字亦应为“毈”。

按:“贾達”之“達”字讹,乃“逵”字,即贾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5]150、《丛书集成初编》本[26]222均作“逵”。

3.《释鸟·杜鹃》:凡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县于树,《说文》所谓“蜀王望帝,化为子”,今谓之“子规”是也。至今寄巢生子,百鸟为哺其雏,尚如君臣云。《尔雅》曰“周”,即此鸟也。[1]87

按:此段的“化为子雋”“雋周”之“雋”字,讹,乃“巂”字。《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子巂”“巂周”[26]227。

按:閤,《丛书集成初编》本作“閣”[26]354句意通畅,作“閤”于句意不合。但所据底本《四库》本作“閤”宜出校记说明[25]240。又“惠子之椐梧也”句之“椐”字讹,乃“据”字。《四库》本[25]241、《丛书集成初编》本[26]354均作“据”。

按:“荒蔚也”之“荒”字,《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作“茺”[27],《丛书集成初编》本同[26]392,当据校正。又“暵其幹矣”之“幹”字讹,乃是“乾”字,见《四库》本[25]265、《丛书集成初编》本[26]392。

猜你喜欢
引号谓之牡丹
引号的用法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洛阳牡丹》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赏牡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南国牡丹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