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图形印章》一课为例

2021-12-04 15:10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印章图形劳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唐 舒

一、劳动教育与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联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将美术课程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将其设定为美术课程学习的分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苏少版美术教材共有12册,每一册都涉猎了课程标准中设定的四个学习领域,充分发掘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发展多种能力的可能性,并以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其中观察、动手等能力的培养持续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而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劳动的兴趣和能力展开的教育。增强小学生爱劳动的意识可以是方方面面,可以绘画造型课再现劳动时的场景,重新唤醒劳动的心路历程,体味其中的乐趣与辛酸;可以设计制作课装饰劳动工具,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体验。例如,帮奶奶设计买菜的环保手提袋,这既是一个为劳动带去艺术美的享受,又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艺术劳动的体验过程。艺术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也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术教材中设计的博物馆窗口栏目中展示的精美的艺术作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美术教材,把劳动教育和美术教材合理地联系起来,开设丰富多样的美术课堂,通过艺术感知劳动的魅力。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的过程

1.学生参与多种劳动体验

学生可以体验的劳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劳动的意义不仅是从宣传栏里看见劳动故事、劳动口号,更应该是学生亲身体验校务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综合实践劳动等。

学校层面:学校是从思想上、行动上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认识的重要场所。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教育方针,设计了多种劳动体验方式。制定每周一次的全校师生大扫除劳动日,分包责任到人,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劳动,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其中。依靠我校自然地理优势,创建了富有历史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特色,在校园一角,开辟了一处中草药种植园地,划分到学校班级,落实到每个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中草药的种植和看护劳动。学生与植物、泥土、雨水等亲密接触,真切感受每一株中草药成长的不易。校少先队积极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中草药香囊,开展义卖香囊活动,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化为实实在在的爱心,提升劳动的价值。学生把创意带进社区、带进养老院、带进公园,用画笔绘制温馨的图案美化社区,让劳动充满艺术,让劳动带去艺术美。

家庭层面: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培养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简单的擦桌子、扫地到洗碗、挑菜、叠衣服,遇上农忙时节,走进田野,收割一把稻子,浇灌一路青菜……无一不是童年成长旅途中不一样的乐趣。我们的学生把从家里学来的家务劳动搬进校园家务劳动体验室,动手制作出了精致的小吃,与老师、同学分享美食、分享爱,让劳动幻化成滋润在家长、老师、同学心间上的蜜糖。

2.结合学生实际劳动体验备好教学设计(过程、评价)

开设一节好课,自然需要设计一份好的教案。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图形印章》为例,第一节预备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图形印章的理论和技法,创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的图形印章。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雕刻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但学生在熟悉运用本节课的特殊工具——橡皮砖后,又能创作出充满童趣、新意的图形印章。以学生喜欢的自由创作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致和积极性。学生克服在雕刻技法上畏难的心理,带着兴趣能更好地探索本课的重点,将熟悉的劳动场面、劳动情景以印章的形式再现出来。如何把劳动场面转化为简洁的图形呢?通过第一节课的铺设,让学生明晰图形印章的基本特征,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块面凸显劳动场面中人物的身体动态、场景的布局、劳动的对象等,寥寥几笔概括出劳动图形印章,或夸张,或生动,都充满了艺术美、趣味性。

三年级学生的人物造型表现能力是十分薄弱的,无法对着照片写生,那么,需要适当选择图形印章的创作形式,弱化细节表现的层面,抽象地表现劳动场面。这样既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又不失自信心,在似与不似之间体味到图形印章的艺术美感。用艺术的方式创作劳动场面的图形印章,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劳动的精神。

学生创作的劳动场面印章,题材皆取自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劳动场面,校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实践等都是学生实实在在亲身体验过的,看到熟悉的劳动场面、劳动成果,能使学生立刻回忆起当时劳动的心路历程,或欢喜,或辛苦。所以,不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的创作是学生最容易接近的艺术。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难以雕刻的地方,这时需要自己独立勇敢地面对,最终创造出一枚枚有趣的劳动印章。一枚枚刻好的印面展现在展板上,这是一个个有趣的值得细细观赏的图形印章作品,这就是学生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美。

当劳动教育走进小学美术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展评的过程将更加精彩纷呈。教师设计展评互动环节,用设计好的卡片展开互评,不仅是评价学生最后的作品达成情况,从审美的角度赏析学生创作的图形印章作品,更是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评阐述对劳动的认识,体会劳动的精神,提升劳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让学生在艺术劳动中获悉劳动的美,领悟劳动对生活的意义。美好的生活需要劳动创造出来,不一样的劳动有不一样的辛劳,要珍惜劳动的成果。

三、劳动教育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的效果

1.多元目标的达成

学生在设计多样的学习环节中,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评价学生本课目标达成的评判中,有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愉快的课堂体验。利用雕刻劳动印象的橡皮章的形式,给予劳动一定的美感。正因为图形印章这一特殊艺术创作形式,让学生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发现劳动的美,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了正确的审美意趣。

寓教于学,充分发挥本节课中劳动带来的育人价值,让学生从辛苦的劳动中体会到不易,从收获到的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喜悦,从雕刻的劳动印章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创作的艰苦。创作图形印章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艺术劳动的过程。当劳动教育和美术课堂融合在一起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式丰富了,使得劳动充满多样性与趣味性。

2.强化艺术劳动的动力

劳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劳动的渠道是多重的,劳动的感受更是无穷的。给学生多种劳动尝试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劳动长处,强化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热爱家务劳动更懂得关爱家庭,分担家庭责任;热爱校务劳动更懂得关心同伴,增进集体感;热心公益综合实践劳动,增长社会见识,拥有大格局的眼界,更能开拓思维。不断参与艺术劳动创作艺术作品,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学生从事艺术劳动的动力。因为尝试,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持之以恒,学生必能在长期的劳动中获得更深的体悟。

以这一课为例,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了劳动技能以及艺术技能。在雕刻艺术中,很多学生呈现出来的印面作品类似于传统艺术剪纸,于是教师可以扩充自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剪纸的形式去创造劳动场面,又或是将雕刻艺术技能发展到其他题材中去。从学生的作品中能有效感受到学生通过此次不一样的课堂,将综合能力发挥出来了。任意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学生学习价值的生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3.劳动再创造,丰富校园文化

本堂课中,学生通过艺术劳动的学习,将习得的技能拓展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鉴于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孟河医派文化,学生用雕刻技能,通过艺术劳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印章作品,如孟河名医群像、校园特色校章、中草药植被图形印章,都是学生创新、智慧、劳动的结晶。学生用劳动的方式深入校本文化,尊重艺术的人文性。

猜你喜欢
印章图形劳动
我们有印章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热爱劳动
印章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