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融通
——应该聚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2-04 15:10全国语文教育专家支玉恒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谋篇布局歌星融通

全国语文教育专家 支玉恒

笔者过去写过一篇有关“读写结合”的文章,后来吴立岗教授告诉笔者:读写结合是一个既正确又模糊的概念。笔者仔细想了想,又查阅一些工具书,觉得的确如此。“结合”词典释义大都是:“人和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应该指的是那些不相联系的两个事物,但读和写并非如此。它们本身就彼中有此,此中有彼,互相之间原本就存在许多扯不断的联系,或同质、或因果、或互补、或共进……哪里需要什么“结合”?笔者思索、考虑了很久,想到了“融通”这个词,才能准确地概括读和写之间的联系。“融通”一词,有“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领悟”“融合通达”之意。两种解释其实只有详略之分,实际上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

一、对“读写融通”的领悟

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都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这就是同质;阅读水平高,能促进写作的进步,这就是因果;“互补”和“共进”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再来想想阅读和写作是怎样完成的。

阅读是通过训练思维、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培养语感、借鉴写法等过程,来完成学习语言、培养审美、积累文化等任务。显而易见,训练思维是关键。写作是借助思维、情感、想象能力,选择作文材料,然后通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完成主题的表达。这其中,思维仍是关键。

因为思维是这一切的“原动力”。思维是什么?心理学明确指出:“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思维的过程叫思考,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上面提到的理解、体会、质疑、语感、借鉴、积累、审美、情感、想象、选择、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哪一项不需要思维?

因此,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其关键都在于思维能力。到此,我们再回忆一下“融通”的注释: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领悟。这就是说我们把在阅读和写作中涉及的各种能力融合贯穿起来,最终对融通的“领悟”就是本文的标题:读写融通——应该聚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就必须加强读与写的融通。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结果来源于实践,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也是实践。生活、教学是实践,学生学习语文当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阅读和写作需要融通,我们就在这种融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阅读教学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都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时选择材料、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还用教师操心吗?再说写作教学,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组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在阅读中还担心不能理解内容、不能体会情感、不能质疑问难、不能把握语感吗?请看下面课例。

1.阅读教学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时,笔者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展开了如下的思考:如果提问“船长的儿子怎样追猴子”,那么学生只要按照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进行回答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只是锻炼了口语表达,基本不涉及思考,无法培养思维能力。但是,如果提问“孩子为什么拼命追猴子”,学生就得分析因果关系,并综合为比较系统的答案:(1)孩子个性要强,不认输;(2)孩子是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抢走帽子受到羞辱,不愿失去尊严;(3)孩子长期在船上生活,具有爬杆、爬绳的能力,艺高人胆大;(4)水手们不断哄笑,更是刺激了孩子的好胜心,等于推波助澜;(5)猴子一边逃一边回头做鬼脸惹得孩子越来越生气,失去了理智;等等。只是把问题中的“怎样”换成了“为什么”,其结果就这样截然不同。

再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战士小梁偶然看见老班长嚼着草根和鱼骨,就要帮助老班长钓鱼,被拒绝了。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笑着劝三个战士吃鱼汤。战士们还是吃不下。老班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命令三个战士必须吃下去。看战士们吃完,老班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笔者引导学生认识人物、体会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多次有感情地朗读外,教师还设问(注意提问选取的角度):老班长先后两次笑,笑得一样吗?这样提问学生很好奇、感兴趣,所以发言踊跃。有的学生说,前面的笑是装出来的,因为鱼汤特别少,怕战士们不吃,他就笑着劝大家吃;后来的笑才是真笑,因为吃下去有好处。有的说,老班长说的话也是编的,水洼子里哪有好大的鱼,老班长那么负责的人怎么会让鱼跑了,所以他笑只是想让大家吃鱼,鱼吃完了他就真高兴了;有的说,课文前面描写老班长那么尽心尽力照顾小战士,今天鱼汤这么少,他只会自责,很痛苦,怎么会笑。笔者也认为这个笑是装的,后面的笑才是真笑,大家吃完他也放心了。不少发言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看法。这时笔者又引导学生好好揣摩“老班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句话。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说:“老班长的笑是真的,但笑得很艰难。”作者说露出了一丝“笑意”,不是笑容,也没有笑声,而且只是“一丝”。笔者体会到老班长心中的滋味是说不出来的滋味,又立刻补充道:老班长之所以有这么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绝不只是为了吃不吃鱼这么简单,他是想到了革命后继有人的大事和远事(学生认识不到的时候,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这样的讨论,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分辨真笑和假笑,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纵观整个事件,回顾全文,并结合老班长的所言所行,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进一步认识老班长这个人。有了这种深刻的认识,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崇敬老班长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整个讨论过程初看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但其实始终借助咬文嚼字、展开想象、生疑释疑、深入理解这一系列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中人物和事物的能力。

2.作文教学

在一节学习人物描写的作文课上,笔者并没有直接布置学习任务,而是说:“现在不少青少年,包括你们,都喜欢那些所谓的‘歌星’。我今天就扮演一下歌星,大家看看我演得像不像。”学生很感兴趣。演完后笔者说:“说说吧,像不像?”于是学生“开锅了”。有的学生说:“您不像歌星,人家歌星都那么年轻,您有点老了。”有的说:“歌星根本不穿您那样的衣服!”有的说:“动作也不像,歌星上场时又蹦又跳,摇摇晃晃,还不停地和观众打招呼问好……”不一会儿,学生便把人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动作等都说了个遍,这时笔者才说:“今天的作文课,我们要学习人物描写,就按照你们刚才说的各个方面,去表现人物的特点。我出两道题,这堂课都要写完(学生惊呼写不完)。别着急,看完题目再说。”笔者出的作文题是“小孩小”“老人老”,并告诉学生:写这两个人不许直接运用“小、幼稚、年龄不大”和“老、年迈”等词语,只能通过描写他们的外貌、神情、动作、衣服、装饰等方面,表现他们“老”“小”的特点。结果每个学生都写得不错。因为这两个作文题,调动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的记忆:思考了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叙述顺序(其实就是谋篇布局),也借鉴了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观察、思考、借鉴,哪个不是训练了思维?

笔者上过一堂写“创意校服”的想象作文课。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并写出商品说明书、招商广告,并拟定商品代言人的聘请书。要写好这篇作文,也需要通过观察,选择服装的功能、款式、颜色和配饰,以及舒适度和接受度。这都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如果要符合“创意”的要求,还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并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结果学生设计的校服不仅式样繁多,还增加了防风防雨、避热耐寒、防范偷窃、制止侵害、避免迷路、加快走速、增加负载等功能,由此还附带了许多装备,如指南针、定位仪、小电脑、风火轮、可变成雨伞的帽子、可隐藏的小巧武器,无奇不有。虽然看起来像漫天胡扯,但这一“扯”,就彻底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预估力、应对力……所有这些,无不启动了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受到如此强度的训练,他们会受益无穷。

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学到并储备写作的知识技能,如观察事物、词汇积累、词语运用、文段组成、熟悉修辞手法、培养语感等;在写作中,他们又会将阅读时学得的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在实践中,而且经过实践会使得这些知识更加稳固且运用知识的技能有所提高。长此以往,还怕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吗?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其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实现了这一步,读和写就在学生的手中实现了融通,实现了融通就将看到学生的读写能力快速、大幅度地提高。

最后不避厌烦,笔者再说一次:读写融通——应该聚焦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文在撰写中得到吴立岗教授多次指导。

猜你喜欢
谋篇布局歌星融通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都有前途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能力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令人瞩目的歌星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
甩了几个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