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HO综合征骨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021-12-05 12:13徐文睿张伟宏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胸骨椎体硬化

徐文睿 刘 曦 张伟宏

SAPHO综合征为一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此概念由Chamot等[1]于1987年提出,选取其5种特征性疾病的英文名称首字母对该疾病进行命名(Synovitis-Acne-Palmplantar 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该命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得以沿用至今。既往文献报道的SAPHO综合征发生率极低,仅约为0.0144/10000(日本人)~1/10000(欧美白人),属于罕见疾病[2]。近年来,随着各科医生对SAPHO综合征认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被确诊,文献报道中病例数也逐渐增加,引发了更多的关注[3~9]。

SAPHO综合征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偶可见于儿童及青少年[5, 10]。通过其命名可知,SAPHO综合征的5个特征性疾病为滑膜炎、痤疮、掌跖脓疱病、骨肥厚及骨炎,上述病变可单独或合并发生,多种疾病可同时或先后发生[5, 9]。由此可见,SAPHO综合征涉及多器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常辗转于皮肤科、骨科、风湿免疫科和中医科等多个科室就诊,确诊十分困难[11]。SAPHO综合征虽预后良好,但是病程迁延反复长达数年,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2, 13]。正确地认识SAPHO综合征,对于此罕见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检查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SAPHO综合征患者而言,滑膜炎、骨肥厚及骨炎可累及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与关节,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2, 13]。本文对SAPHO综合征骨关节病变影像学表现及其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以提高各科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

一、前胸壁受累

高达60%~92%的成年SAPHO综合征患者有前胸壁(anterior chest wall, ACW)受累,主要包括肋骨-肋软骨连接(52%)、胸锁关节(48%)、胸骨-胸骨柄连接(34%)及胸骨-肋软骨连接(7%)[14]。有研究者提出,ACW最初期的病变为肋锁韧带附着点炎,CT可以显示增粗的肋锁韧带及其附着点处小灶性骨质破坏。随着疾病的进展,炎症扩展至邻近的胸锁关节、锁骨、胸骨及肋骨,引起胸锁关节滑膜炎和相应骨骼的骨质硬化和骨皮质肥厚,X线和CT均可显示相应骨骼髓腔内不规则形骨质硬化区,以及骨皮质的增生、肥厚。疾病进一步进展,可引起胸锁关节、胸骨-胸骨柄连接等处的关节炎,最终导致关节强直[14]。对于ACW的病变,X线和CT可以显示其中后期的病变,而MRI可以对其早期的韧带水肿、骨髓水肿等病灶做出明确显示[14]。在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上,病灶部位可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由于ACW的解剖学特征,当SAPHO综合征患者的双侧胸锁关节、第一胸肋关节及胸骨-胸骨柄连接同时受累,其可在全身骨显像上表现 “牛头征”征象[15]。

与成年患者不同,对于SAPHO综合征的儿童患者而言,最常发生的ACW病变为锁骨的无菌性骨炎。病变由锁骨近端向远端进展,较少累及邻近关节。X线和CT显示病变锁骨增粗、形态不规则,内部骨质破坏与骨质硬化并存;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内部骨髓水肿及其邻近软组织肿胀[16, 17]。

二、脊柱及骶髂关节受累

2012年,Depasquale等[14]指出,约有32%~52%的SAPHO综合征患者有椎体受累,且多为成年患者,病变可分布于各脊柱节段,其中胸椎所占比例最高。2017年,Xu等[9]基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全脊柱CT的研究则表明,腰骶椎为最常受累的脊柱节段。笔者认为,Xu等[9]研究所做的检查更为全面,病例数更多,因此该研究结果更为接近真实。

1997年,Toussirot等[18]对8例SAPHO综合征患者脊柱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做出描述,并提出SAPHO患者中的椎体病变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非特异性椎间盘炎相同。此类病变可仅累及单一椎体,也可同时累及多个连续或不连续的椎体。X线和CT可显示病变椎体终板处的局灶性骨皮质侵蚀、伴邻近骨松质内的片状不规则骨质硬化。MRI可显示椎体内局灶或弥漫性的骨髓水肿[19,20]。2007年,Laredo等[21]描述SAPHO患者脊柱病变的MRI特征,提出SAPHO的椎体病变发生于椎角,与AS中的Romanus病变一致,再一次将SAPHO和AS紧密联系到一起。椎角病变的最早期阶段为韧带附着点处的骨髓水肿,随着病变的进展,骨髓水肿消退,转变为脂肪沉积,MRI可对此过程进行非常清晰地显示[20, 21]。随后病变部位逐渐发展为小灶性骨皮质侵蚀、邻近骨松质硬化,于X线及CT上呈“闪亮椎角”的改变[14, 21, 22]。2016年,McGauvran等[23]提出当多组连续的椎体同时受累,其椎角病变表现出来的“半圆征”或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且该组SAPHO患者的关节突关节及棘突的受累比例分别为39%及28%,前者多为双侧受累。该研究提出SAPHO特有的与AS不同的影像特征。2017年,Xu等[9]分析了69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全脊柱CT图像,提出椎体多以“对吻状”的连续性受累方式为主,椎旁韧带骨化病灶以棘上韧带改变为显著,椎小关节及胸肋关节无异常改变,再一次提出了SAPHO和AS的不同。

2002年,Steinhoff等[24]总结了5例骶髂关节受累的SAPHO患者的X线特征,提出SAPHO患者的骶髂关节多为单侧受累,以髂骨骨质硬化性改变为显著。而徐文睿等[6]和邵暇荔等[7]基于骶髂关节MR和CT的研究则发现,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受累,骶骨侧病变为主,且具有新老病灶并存的特点,较少引起关节强直。

三、外周骨关节受累

在SAPHO综合征中,长骨受累多发生于儿童,发生率约为30%[14]。其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胫骨和股骨,其次为锁骨和腓骨[24,25]。常为多骨受累且双侧对称,偶有少数单发病灶[14]。关于其影像学特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Orui等[26]回顾性分析了7例SAPHO患者的11处长骨病灶,提出该病灶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病变,在X线和CT上表现为低密度骨质破坏区、伴周边薄厚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硬化缘。随着疾病的进展,以溶骨性病变与成骨性病变共存为特征,骨质硬化表现为发生于骨松质内的、边界不清的片状高密度区,骨肥厚则表现为骨皮质的膨胀性增厚。

在SAPHO综合征中,下颌骨为最常受累的外周扁骨。Suei等[27]回顾性分析了25例SAPHO患者的下颌骨影像学特征,提出下颌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与弥漫性的骨质硬化、伴层状骨膜反应为其主要表现。在SAPHO综合征中,最常受累的外周关节分别为膝关节、髋关节及腕关节,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3, 4, 13]。

四、展 望

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关节病变的诊断、认知、治疗效果评估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SAPHO综合征患者骨关节病变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小病例数的回顾性研究,均尚未提出SAPHO综合征特异的影像学征象。因此,对较大样本量的患者在相同情况下进行统一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尤为重要。在总结SAPHO综合征影像学特征的基础之上,为此类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并进行规范化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胸骨椎体硬化
胸骨结扎带联合钢丝在行胸骨劈开心脏手术患者胸骨固定中的应用效果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