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西安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2021-12-05 19:20潘迎丽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潘迎丽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三农”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励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并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模式上强调,我们今后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与著名的“城郊农业”也有很大差别。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是在当代农业科技、政府农业土地政策影响、社会资本和人才投入需求、城市规划建设等先决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来引领,以现代高科技农业为发展基础,以现代企业和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为发展主力军,以市场为指引和导向,通过乡村产业的商业模式发展和农村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途径,最终发展成为适合城市化的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

1 西安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安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家乐等多种经营实体与经营业态,客流和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还存在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低、农业科技支撑力弱、文化创意缺乏等问题。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体化发展不充分

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形势继续好转。第一产业稳中有强,但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薄弱,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不足,上下游产业发展乏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较少,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当前,西安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比重过低。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养殖业、初级加工业等领域,农产品加工衍生产业发展不足,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较少,产业链不完整。他们中从事农业旅游、餐饮娱乐、创意农业和新型农业业态的不多。二是从产业整合的角度看,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不紧密,三次产业整合的发展动力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转化率低,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整合水平低,农村价值功能开发不足。一些从事服务业的经营实体主要提供樱桃和草莓采摘、农家乐等服务。服务水平不高,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突出,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此外,继新冠疫情和秦岭生态保护政策限制后,许多休闲农业和农家旅游关停、倒闭,造成第三产业冲击。三产融合发展明显受阻。第三,从产业整合价值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存在价值链短、农业增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

1.2 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待完善

据课题组调查,受政策性资金和区位环境的限制,第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匮乏,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落后,农产区批发市场、当地土特产农产品直销网络、产销对接平台等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导致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二是需要加强农村移动网络、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偏远地区移动信号差,移动网络覆盖不足,互联网普及不到位,信息网络传输信号和速度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乡村产业和市场信息不对等,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准确对接。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不够,环境污染大,农村工业污水处理及排放能力欠缺,垃圾收运滞纳缓慢,农村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污染扩散问题对当地影响依然突出。

1.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乡村经济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村集体产业主要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种植养殖业,周期短、门槛低、产业链短、整合度低;有的村集体资源少,自主经营难以发展;集体经济收入不均衡,辐射创收能力有限。由于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机制不够紧密。他们只注重自我发展,导致增长缓慢,创新能力差,产业融合带动能力弱。占多数比例的农业相关企业规模小,经营类型单一,与农民合作有限,对接服务范畴小,带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产业合作模式简单,主要以订单式农业、流通合同农业为主。订单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较小。许多农产品进入第二、三产业后实现增值,而农民却难以直接获利。二是多数涉农企业和新型复合经营主体大量租赁农民耕地,而农民只能从劳动中获得少量的地租和收入,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利益相对孤立,农民受益少。三是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没有统一的产供销标准,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农民会员可以通过合作社销售或独立销售,就导致各自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不一致,品相不稳定,良莠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和竞争力,降低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长久经营和获利。

1.4 品牌意识匮乏,市场拓展力不强,乡村复合型人才短缺

据调查,大型养殖企业大多缺乏合作意识和品牌战略意识,生产效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优质、高端、品牌产品匮乏。西安周边,除了户县葡萄、周至猕猴桃等个别品牌外,其他农产品的品牌极度缺乏,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品牌匮乏,导致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弱,很难找到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者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人才匮乏,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显示,从事葡萄、猕猴桃等种植的农民大多在50岁左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低,观念更新慢,移动互联思维薄弱,匮乏电商知识和技术,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涉农复合型人才匮乏,现代新型的务农+经商人才短缺。

2 乡村振兴视角下西安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都市生态休闲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与生产生活生态相适应,集工农业和城乡于一体,是农业功能拓展、农村价值探索和业态创新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完善政策支持

落实地方财政保障优先政策,提高土地出让金,来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重,整合设立农村经济、休闲农业发展专项投入资金,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特别是就业和交通要向休闲农业倾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村和示范村,整合资源,集中投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探索省、市、县联动的“点状”供地模式,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联动产生的土地指标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先支持乡村振兴计划。创新金融支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振兴信贷的支持力度。

2.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包括粮经饲统筹、种植养殖业与加工一体化、畜牧林业多功能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上,要树立农业系统化发展思路,打造农业生产、生态、文化、旅游、周边产品开发等立体式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餐饮、教育、医疗等产业相融合,交叉发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整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探索“共享农场”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同时依托十三朝古都历史遗产,建设“文化旅游新村”,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农业+旅游”业态;结合当前健康消费方兴未艾的现状,构建“中医服务+农业”、“康养农庄”等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模式。要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建设特色文创农业小镇、都市生态农业旅游区、休闲文旅区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2.3 培育多元化涉农经营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支持涉农龙头企业融合拓展,创新思路,发挥其地缘优势、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带动其他整合主体转型升级。二是构建以土地“三权分置”的利益关联新机制,试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可采用“农民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设施设备入股农户”的方式,把村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个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形成新的农产品促销模式。三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创建(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4 打造乡土品牌,创新销售渠道

坚持把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作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出发点,结合产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绿色、有机、优质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如柞水木耳、临潼石榴、洛川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建议围绕“一县一品牌”的目标,整合县域资源,化零为整,去粗取精,去劣储优,打造名优品牌,统一挂牌生产、加工、销售。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供销链网络。结合网络消费的新趋势,发展视商、社商和途商,如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社区店内销售、高速服务区销售土特产等。同时,要对接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区团购、新型城市零售等渠道,发展“私人订制”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为优质农产品增加“数据”生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