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的路径思考

2021-12-05 19:21杨孝富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杨孝富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重大决定,“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1]。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高校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高校治理体系和高校治理能力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体系是指在党的领导下,高校管理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高校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制度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为促动。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征程上,我国高校治理面临新要求新任务。面向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源泉。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高瞻远瞩、思想深刻,既是对我国高校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为我国高校治理实践提供了遵循和指导。立足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治理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剖析当前高校治理存在的困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一)凝练特色:高校治理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特色,就难以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2]这一论述深刻表明,新时代的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要明晰方向。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二要办出中国特色。每一所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凝练办学理念、强化学科特色,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选准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三要扎根中国。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国情。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入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内在规律,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强化中国元素、办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

(二)立德树人:高校治理的核心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3]。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4]这一系列论述深刻表明,高校在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一要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同向。高校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立志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二要与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同存。新时代新使命,立德树人就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凝聚起全社会育人的强大合力。三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行。新时代新担当,立德树人就是要加强与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队伍建设:高校治理的重要支撑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长期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5],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统一”,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新时代的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要把握教师是立教之本。高校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劳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要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高校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做到心中有信仰,勇于担当历史责任,行动有力量,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培养教师的炽热情怀。高校教师要树立高远理想追求,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讲好每一节课,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党的领导:高校治理的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高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关于高校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态度十分明确,2014年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新时代的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高校党委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保证高校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以党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强化党员党性教育,优化党建工作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三要坚持党管高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标准”要求党委书记和校长,选配好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

二、深刻把握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能力的深厚意蕴

高校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更加自觉地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来谋划思路,深刻把握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能力的时代要求,切实增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彰显我国高校的制度优势和鲜明特色。

(一)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学习国外经验到扎根中国大地,从扩招提质到内涵发展,党领导人民在砥砺前行中不断探索前行,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回答了在贫穷落后基础上“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么办高等教育”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飞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结70年高等教育办学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初级阶段的管理走向成熟阶段的治理,充分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

“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70年来党领导人民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和制度结晶”[7]。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基石,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这些论述都深刻表明,我国的高校在治理实践中牢牢把握办学方向,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三)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向往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方向。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在不断实施规模扩张、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内涵发展,导致目标定位不明、内在矛盾凸显。因此,提升高校治理能力,解决影响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藩篱、结构性问题,才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提供坚实基础。

(四)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顺应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极大冲击力,“对大学发展及其内部治理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8],深刻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创新体系、内部组织架构、治理技术基础等,世界高等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调整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担负培养实现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树立“融通中外”的思想,超前布局、乘势而为,洞察现代大学发展大势,聚焦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紧扣自身使命担当,围绕自身办学定位,不断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三、深刻明晰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历史重托。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一)增强政治引领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要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增强政治领导力为统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高校各项工作的政治保证。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增强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校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此,一要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总原则,强化依规治党理念,严格高校教学、科研、干部建设等各领域的党建工作。三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守与创新中立德树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中心位置,把“立德树人”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

(二)激发人才聚集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要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发人才聚集力为关键。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高校要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9]。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立德树人新任务、学生发展新特点,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引领,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为此,一要强化师德建设,不断增强政治定力。高校党委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学校教学科研主责主业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考核,明确师德底线,引导教师增强政治定力、牢记时代使命。二要坚持引培并举,探索释放并轨合力。高校要坚持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并举,既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又强化自主培养机制、坚持多形式开展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养工作,避免因为引进人才导致学校内部人才的流失。三要创新管理模式,激发人才工作活力。高校要建立健全多元灵活的人才管理模式,既要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成效为导向,统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充分保障院系自主权,调动各院系引进和稳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坚持分类设岗,坚持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与业绩相结合,改进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方式,也要创新组织形式,为人才成长创设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建设更加和谐的学术共同体。

(三)培养学生竞争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要以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竞争力为主线。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域。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完成向社会人角色转变。高校治理不能缺少学生这一主体,不能成为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单向传递。相反,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优化高校治理的结构和程序、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校治理。当前,在我国高校治理中学生普遍存在权力缺失、参与渠道有限、信息不对称等状况。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代表学生的利益,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上,支持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二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要紧紧把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三要优化学科建设结构与布局。高校要紧盯地方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动态,推动学校治理与服务地方衔接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优势学科、优秀师资、优质资源、优良环境向服务新兴产业倾斜,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全面推动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各类技能竞争力的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四)强化制度保障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要以发挥大学章程效用、强化制度保障力为核心。制度建设是高校治理有序运行、高效卓越的重要保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着力解决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的责权利三者的关系,构筑起全员共治的有效运行机制。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实施体系为抓手,积极构建和完善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大学章程为中心的校院多层治理制度体系、以学术系统为重心的学术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有效激发改革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治理能力。为此,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高校要促进制度治党与依法治校紧密衔接,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党的领导“立体式”框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二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重在谋划和决策,校长重在管理和指挥,建立党委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重大事项决定前酝酿沟通机制,推动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三要坚持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制度。紧扣大学章程实施制度创新,深化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厘清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界限,通过完善学术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学术治理现代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要在章程的指导下做好内部治理的顶层设计,理顺校级与院系之间的权力关系,增加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

(五)发展社会服务力

提升新时代高校治理效能,要以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发展社会服务力为基础。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校的应尽之责和使命之在,也是其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发展的经验总结。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此,一要明确“供给定位”、调整“供给面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根据自身实际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供给定位,“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内容,以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导向,以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地方发展为价值依归,全面提升自身的供给能力”[10]。二要强化基础研究、聚焦科技前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搭建重大科技平台,建立基础研究联合体,夯实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的根基,“推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支撑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鼓励支持重大原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11]。三要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校地联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的联系,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成果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等向社会开放,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拓展和优化社会服务网络,在贡献和服务中体现价值,推动合作共建、多元投入的格局。

(六)涵育文化软实力

高校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文化治理现代化。面向新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就必须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庞大的育人力量。为此,一要阐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文化传承活动,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师生心灵。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大学生崇德向善的职业操守,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发挥大学文化凝聚力。大学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文化软实力增强学校凝聚力,让大学成为广大教师永葆奋斗精神、积极建功立业的沃土,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综合素质的阵地。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高校必须扎实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构建以一流质量标准为核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探索科学高效、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断激发自身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切实增强自身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