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2021-12-05 12:27张品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意愿效能心理健康

张品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一、引言

创业精神对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已经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成功创业受企业创始人的性格、技能和能力的积极影响。这些素质、技能和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塑造,分析已有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通常是有效的。笔者试图通过调查什么使创业教育更加有效这一突出问题,从而提高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

在基于意向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献中讨论了“是什么让创业教育有效”的问题:“如果创业意图先于创业行为,那么创业教育者应该从基于意向的创业研究中获益”。如果是这样,那么创业教育应该调查这种创业意向的驱动因素。许多专家学者结合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 的计划行为理论(TPB 模型)描述了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1]。计划行为理论(TPB)的这些要素也会影响创业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还探讨了另外两个背景决定因素:短期风险偏好和心理健康。有短期风险偏好的个人有可能创业,同样,心理健康得分高的人也有可能创业。另外,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必然会促使其在认知层面的改变,因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发展和创业活动行为表现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通过对创业教育进一步调查研究,创业教育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首先,笔者研究了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这被认为是成为企业家的先决条件。笔者不仅调查计划行为理论结构的直接影响,而且将它们视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关系的调节者,并且还在特定研究领域的背景下研究了这种关系。其次,相关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创业热情,其创业意愿高于在校本科生的比例,这有助于就业增长并能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当前,关于本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详细的研究,而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也没有相关系统的文献资料。

综上,本研究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模型。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鉴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将其单独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分析其维度,解释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考察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在高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过程中,创业教育是影响创业意愿的客观、外部、远端变量,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主观、内部、近端变量。总而言之,本研究将拓宽创业教育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提升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短期风险偏好和心理健康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关于创业教育在创业意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它假定一个人未来的行为先于意图:一个人参与特定行为的意图越强,实际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执行特定行为的意图是三个认知前因的结果: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笔者首先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假设计划行为理论对创业意愿的直接影响,同时补充了短期冒险行为和心理健康这两个决定因素。

首先,“行为态度”一词指的是一个人对目标行为的有利或不利的评价。一个人对创业的结果的评价越积极,他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就越有利,因此他开始创业的意愿就越强烈。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是源于对创业的整体认知和创业结果评价所形成的态度。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高职大学生对于创业行为是否顺利实现的评价,二是高职大学生针对创业行为结果的评价。

其次,“主观规范”一词涉及到一个人对社会参考群体(如家庭、同学和导师等)对自己是否应执行某种行为的看法。参考小组对自己创业越支持,一个人从这个参考小组获得创业的鼓励就越多,并且遵守它的动机越高,创业意愿也会越强烈。

再次,“感知行为控制”反映了感知到的创业行为的难易程度。它取决于该人是否认为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以及是否存在执行该行为的机会[2]。感知行为控制不仅可以预测创业意愿的形成,而且还可以通过充当实际控制行为的代理来预测实际行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实证结果广泛地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关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之间的积极关系,以及对创业意愿的预测。

最后,风险偏好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创业特征。企业家既可以承担风险,也可以规避风险。喜欢短期风险承担的企业家更关注于他们目前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长期计划,而喜欢长期风险承担的企业家则强调对企业的多个方面的长期评估,例如其增长潜力。Das 和Teng 还表明,具有短期风险偏好的企业家具有较高的风险倾向和较低的风险感知[3]。这类企业家行动迅速,能开创一项新事业。另一方面,具有长期风险偏好的企业家具有较低的风险倾向和较高的风险感知。他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开始新的创业。综上所述,风险偏好的时间维度允许我们预测创业的可能性。除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外,短期风险偏好对创业意图的积极影响也可能存在。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自我评价结构。它包括从六个维度深入理解自我健康:自我决定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信心,悦纳自我,相信一个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管理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认为,心理健康状态好的人往往有更高的积极态度,这使他们能够有意义地生活和解决问题。自我决定的程度关系到控制的需要,反映了个体的自主性寻求行为。在早期的研究中,对控制的需求显著增强了创业的意愿[4-5]。除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外,与强烈的自我决定相关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影响创业意向。根据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b:高职大学生的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c:高职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d:在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行为存在的情况下,短期风险偏好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H1e:在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行为存在的情况下,自我心理健康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创业意愿是激发大学生产生创业行为的先导条件。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创业教育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创业意愿的强大先导。支持这种关系的理论概念有两个:人力资本理论[6]和创业自我效能感[7-8]。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代表“个人通过投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类型的经验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它被认为是创业意愿的决定因素。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创业教育跟更高层次的创业意愿相关联。由以上综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创业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创业教育的积极调节作用

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创业教育、个体认知、创业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则,创业教育对个体的创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二则,创业教育提高了个体认知,从中获取更多的创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创业信息,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大学生通过接受全面的创业教育学习,在获取基础的创业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更加清晰地认识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过程基于两种路径发挥作用的影响,一方面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些基础性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态度起到积极作用,会调节大学生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的影响,通过创业教育,那些具有较高创业态度的大学生,他们将会更加坚定其创业意愿。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中,创业教育是客观因素,而创业态度则是主观因素,三者之前也许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据此分析,通过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大学生的创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来源于家庭、朋友,还有学校的老师,以及为大学生提供激励机制的政府部门等。相关研究表明,经过创业教育,大学生感受到了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其创业的支持,随之也会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因而,创业教育在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的关系中有积极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一定逻辑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创业意愿的影响因子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创业教育可以提升感知行为控制的能力。那么,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程度越高,其感知行为控制的能力也会提升,其创业意愿也就随之更加强烈。Das和Teng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短期风险偏好的大学生行动迅速,能开创一项新事业,其创业意愿更加强烈[3]。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控制、自我悦纳能力较强,对控制的需求显著增强了创业的意愿。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对创业过程充满自信,更加自如地开展创业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创业教育在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H3b:创业教育在主观规范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H3c:创业教育在影响高职大学生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H3d:创业教育在短期风险偏好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H3e:创业教育在自我心理健康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四)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影响

创业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履行创业的各种角色和任务的能力”。chen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积极调节者[9]。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业意愿的产生,这可以通过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来实现。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近端变量,而创业教育则是远端变量。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图1 假设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量表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西安某一高职院校。选择了20 位学生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和删减,以有助于大学生的理解,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本次调研采用了线上电子版《问卷星》的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465 份,剔除无效问卷,包括遗漏题目过多的问卷,以及没人认真作答的问卷,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有45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7%。本研究应用AMOS 7.0 软件和SPSS 16.0 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样本总数的33.33%;女性占样本总数的66.67%;19-20 岁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样本的55.59%;来自陕西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样本的82.78%;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占比最多,占52.29%。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创业经历,占比达到92.59%,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信效度分析

所有量表采用Likert 的5 点评分(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好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主要涉及的变量如下:

创业态度是大学生对待创业活动的感知、偏好和评估,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参考Azjen,Krueger,李永强等的前期研究成果。量表包括4 个题目,从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两个层面去分析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偏爱以及看法。

主观规范指的是大学生对于重要参考群体(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等)是否支持其创业的感知。根据Autio 等的研究,量表包括4 个题目,从四个方面(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等)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进行评价。

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身对创业所需的技能和才能的信心程度。根据Levenson 构建的控制源量表进行测量,量表包括8 个项目[10]。虽然感知行为控制侧重于更具体的行为,但控制源反映出一个更为普遍的观点,即一个人是否可以积极地影响其生活。控制源不太适合预测特定行为,但它是数据集的一部分。

本研究开发了测量短期风险偏好的项目。这些项目是:“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制定长期计划更重要”“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对长期风险进行评估更重要”“做我喜欢的事情比评估长期的发展更重要。”,以及“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上,而不是长期规划。”。

根据Ryff 等[4]的研究,本研究从自决的维度中选择了三个项目来测量自我心理健康。它们是:“我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即使它们与普遍共识相悖。”“即使他们反对大多数人的意见,我也不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我的决定通常不受其他人所做事情的影响”。

根据Autio 等[11]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量表包括10 个题目,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创业教育。创业知识性教育主要指高校通过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课程、讲座培训等,使大学生获取相关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性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或项目;创新文化建设主要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之搭建创新平台、并完善创新制度等。

创业自我效能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各项创业任务并取得成功的观念或信心。根据Autio 等、汤明[12]和张志芸[13]的研究,设计了22 个测量选项,主要从创新思维、风险承担、机会识别、关系协调、组织承诺等五个方面来设计量表。

本研究参考德国心理学家Martin Obschonka开发的量表,设计了6 个题目,从两个维度(无条件的创业意向、有条件的创业意向)测量大学生创业意向。

对本研究中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如表2 所示。SPSS 分析的结果表明,创业态度等8 个变量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这说明本研究中各个变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信度水平达到统计上的要求。同时,所有变量的因子载荷分析结果显示变量展现出了良好的聚合效度。具体的测量指标和信效度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测量指标

续表2

续表2

(三)相关分析

在本研究中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采用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来表示,结果如表3 所示。表3 中显示,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相关性较强(0.500***),主观规范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相关性较强(0.497***),感知行为控制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相关性中等(0.280***),短期风险偏好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相关性中等(0.161***),自我心理健康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相关性较强(0.524***),大体上初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变量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并且大多数相关性在统计上达到了0.05 以上的水平,均是显著的,这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假设是一致的。

表3 相关分析表

(四)回归分析

以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短期风险偏好,自我心理健康自变量,以创业意愿为因变量,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在所有回归模型中,相关变量的VIF 值均小于2,因此,并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回归结果见表4。该模型中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R2 为0.453,F 检验统计量的值为64.20,对应的P 值接近于0,说明该线性模型是显著的。创业态度(beta=0.294,p=0.000),主观规范(beta=0.209,p=0.000),感知行为控制(beta=0.118,p=0.027),自我心理健康(beta=0.325,p=0.000)对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假设1a,假设1b,假设1c,假设1e 得到了验证。创业教育(beta=0.095,p=0.006)对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假设2 得到了验证。根据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当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时,用带有乘积项的回归模型进行多层回归分析:(1)做Y 对X 和M 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21;(2)做Y 对X、M 和X*M 的回归得R22,若R22 显著高于R21,即R2 的变化量(△R2)是显著的,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本研究采用多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首先将自变量、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并且相乘得到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为了避免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涉及到交互作用的变量全部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见表5。该模型中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R2 为0.527,有显著的提升。F 检验统计量的值为40.30,对应的P 值接近于0,说明该线性模型是显著的。创业态度

表4 自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表5 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创业教育(beta=0.086,p=0.026),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教育(beta=0.093,p=0.051),自我心理健康*创业教育(beta=0.064,p=0.078)对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在0.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假设3a,假设3c,假设3e 得到了验证。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的回归系数显著(beta=0.096,p=0.047),假设4 得到了验证。

本研究中调节效应较多,下图2 展示了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教育的调节效应图示。从图2 可以看出当学生具备高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时候,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

图2 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

四、启示和讨论

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使创业意愿的早期研究受益匪浅。该理论概述了我们应该研究的三个决定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然而,在创业领域,实证结果并不一致。我们继续使用计划行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短期风险偏好和心理健康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经过上述实证分析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创业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这说明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应切实地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第一,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从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开设,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与专业课有机结合,丰富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业导师制度建设。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可以邀请校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学术交流指导,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化的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同时遴选优秀企业家走进校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当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机会。加强对创业教育任课教师的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多关注、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在丰富阅历、开拓社会视野的同时,引导教师深入考察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这样可以有效的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及专业技能融入课堂教学。创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大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极大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

第二,塑造大学生积极创业心理品质。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对于提升其创业意愿起到积极作用。创业活动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诸如市场目标定位不准确、创业团队不和谐、创业资金短缺、控制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出现认知偏差、情绪化、盲目化、热情不高等心理问题。那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创业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敢于承担的创业精神。高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比如创业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创业心理训练、创业心理问题咨询、朋辈心理互助、标杆示范等,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队协作、挫折调试、抗压能力的培养,并着重开展大学生意志品质、自我效能感、领导组织能力的训练,引导大学生在更加自信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第三,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是崇尚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价值观念,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育创新文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积极性,那么,更应当去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主动创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品格,大力弘扬以创新文化为主导的大学创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创新文化营造应当从鼓励尝试新鲜事物、宽容失败、宣传创业名人,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意愿。

第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创业意愿。上述实证调查发现,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积极调节作用。我们通过创业意愿来预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而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大学生也要注重提升自我效能的水平,通过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树立创业信念;通过对创业典型、创业榜样的观察、模仿与学习,塑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积极乐观、战胜挫折的信心,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

猜你喜欢
意愿效能心理健康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