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秘钥*

2021-12-06 07:06刘思佳赵生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刘思佳,叶 进,赵生吉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变化、百年来跨过的一道道坎、百年来取得的一次次胜利可以证明,不仅党的建党理论对、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而且起着引领作用的制度、优良作风这些关键秘钥,让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完成了数代人追求的目标。被历史和人民坚定选择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农奴把歌唱,实现了国家的“弯道超车”,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一、指导理论成为建党百年成功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事实证明,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1]。百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次重大成就,无不在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是“对”的。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一直永葆活力,就在于它是开放性的,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不断解答着时代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创造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命运。在近代中国正在努力探寻一条合适中国发展之路时,马克思主义被找到了,并把其引入到了中国,与中国国情进行了紧密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此,我们伟大的祖国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恰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融合的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提供了内在燃料。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便被开启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了理论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的无数艰难困苦,改革开放40多年所进行的无数次伟大实践,无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宏大视野,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方向航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的融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富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这些智慧与治国理政战略相融合,能更好的激发传统文化的智慧思想和魅力值,加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去伪存真,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注入了更多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对世界各国的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助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合。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无数艰辛才形成的红色精神。像“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这些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险阻,毅然向前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相继形成的,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指导思想,也是因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发扬了红色革命精神等元素。

二、道路自信呈现建党百年成功之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千磨万击中开辟出来的。中华儿女在百年磨炼中加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道路自信的萌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道路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经验总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如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人告知,也没有人指明方向,只能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随着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爆发,清政府陆续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公平条款,致使一些仁人志士开始探寻国家的救亡图存之路。洋务派开始效仿西方生产技术,却不知,越是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就越会加深对其的依赖,就越不能够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只顾学习西方的制度却因触及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根基,不得不因受到百般阻挠而失败;辛亥革命所宣扬的民主共和思想为中国的道路自信增添了色彩,最后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等人窃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皆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 。

1917年,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濒于崩溃,国内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情况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希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给予了希望的曙光,同时也启示我们掌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作为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道路开始有了方向。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即先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3]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中国的道路自信。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道路自信的成长

“信仰并不等于实践,选择并不等于成功”。[4]1949年到1978年,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做出了艰难探索,在自我的不断变革与提升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实现进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道路探索的初步成功,但如何实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是一个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寻的重大课题。1952年底到1953年初,抗美援朝有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在全国也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的发展开始面临新的形势问题。随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希望通过自愿互助协作的方式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希望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进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重任。我们伟大的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是历经艰难困苦,在一步一步夯实基础的历程中走过来。在1949至1978这近30年来,为了取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真经,我们走过的路堪比“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任重而道远。虽有曲折,但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佳绩,不仅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经验,更为后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的缔造

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程中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此,中国走上了道路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召开,指出工作重心应转移到现代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也为中国道路自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个时期,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了航向;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这个时期,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这些关键问题,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这个时期,“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一步一步的路,缔造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新时代赋予道路新内涵,科学认识和总结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缔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三、制度优势成为建党百年成功之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开始进入了成熟定型的阶段,也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执政理念经过几十年的贯彻落实正在形成一种新型政治文明。

(一)扎根中国土壤显活力

一个国家的制度自信,与其优秀的文化根基和历史财富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6]。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植根发展,与中国社会这一适宜的土壤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稳固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中有着太多像文天祥、岳飞、木兰从军、苏武牧羊这类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像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忧患意识的熏陶;有着大同思想、责任担当之观念的践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将科学的指导思想与优秀的文化相互融通,为中国的制度建设的文化根基源源不断的提供养料。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实践经验中汲取了新鲜血液。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是经过了艰苦奋斗,跨越了无数艰难险阻,才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珍贵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的历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的融合,“打开门”与“关起门”来的理性反思等等实践探索,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坚定地走中国道路。

(二)制度稳则国家稳[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不断从实践经验中汲取新鲜血液的好制度,彰显着强大生命力。

中华民族从以前深处水深火热到如今的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是因为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愈发明显。尤其是在2020年这及其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的伟大的战“疫”,更加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对国家政治安全认知。对制度优势进行诠释,有助于形成思想认同,在思想深处耕耘播种,并通过实践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制度究竟好不好。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国家政治安全实力。将制度优势作为国家政治安全的坚实后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增强国家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发挥制度优势,巩固国家政治安全持久力。政治上要时刻保持清醒,充分发挥好制度优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出我国的制度优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制度以人为本则获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人民至上”的制度文明有了更好的展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制度相互衔接,建构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对我们更好了解以人为本的制度、了解中华民族、坚定制度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在党的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将制度优势发挥在各个方面。基层选举或是基层重大决策中,按照法定程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选举或决策。当群众有不顺心的事情时候,党员干部会及时纾解群众情绪,提高群众满意度。比如近年来扫黑除恶、社会治理等保护社会、人民安全等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当代中国生动而广泛的民主实践。民主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9],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行选举或决策,培养树立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的意识,正体现出了民主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想做、改人民所不满之事,大大增强了基层凝聚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优良作风优化百年大党

党的作风,是指一个政党“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体现着这个党的价值追求、理论水平、组织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内在的综合素质”[10]。建党以来,我们党于探索中开启全面从严治党之门,时刻紧抓作风建设,未有丝毫松懈。

(一)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11]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指导着我们理论学习很重要,联系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也不能忽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指引着我们努力向人民群众靠拢;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引领着我们勇于提升自我的修养。

百年大党,理论为导。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先掌握好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优良作风,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实际问题分析,还说出“新话语”,有力的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成为思想建党的基础。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取得的根本思想成果、重大政治成果”[12],不仅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只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准确把握国情,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加之实际问题分析,成为思想建党的基础。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要深入群众掌握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到能解决群众问题的方法。

百年大党,群众为基。思想上心系人民群众,对那些贫困、弱势的群众给予关心和关怀,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利益;制度上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等权力,决策需科学、民主。精神上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13]。

百年大党,批评为法。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走到今日,与其所拥有的强大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犯错误的人一个也没有”。批评让我们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批评,也乐于接受批评,因为我们有党性,并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增加党性修养。

(二)一系列具体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养料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行动中,我们国家所讲的抗疫故事、传达的抗疫智慧、弘扬的抗疫精神,同党员干部和每个党员的胸怀格局、敬业尽责等优秀品质共同展现出共产党人的“硬核”作风。

实事求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务实。思想正确,方向才会正确。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思想,做出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诠释了新时代的新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坚持实事求是,能够形成契合实际、顺应民意的正确决策。

谦虚谨慎,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铁人王进喜说:“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的确,“满招损,谦受益”。皮球越鼓,只要轻轻一拍,就会跳的老高,这易长自满之气,不利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对待别人的夸赞和批评,能够虚怀若谷、虚心接受、不骄不躁、恭敬礼让,并且在工作上避免独道专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不张扬,不推诿。

艰苦奋斗,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14]中国共产党艰难的奋斗史,时刻警示后人,“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不忘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拒绝奢靡之风,永葆清正廉洁。

五、结语

建党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的艰辛奋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富强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打开国门,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这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伴随着我们党一起攻克难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古人云: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可见,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有相应的动作行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之治和优良作风的引领下,使我们党拥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历经百年风霜却更加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