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12-06 14:45刘红红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新文科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在教学理念方面重视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新文科的融合性;在教学考核方面,引入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考量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新文科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内涵,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然而,这门基础学科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弊病,探究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既具有重要的教育改革意义,同时又具有突出的现实应用价值。本文试图探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文科建设,基于产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多学科、跨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一.教学理念上,重视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吸收“结果导向”,有计划地围绕预期学习目标,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细致化的反向设计、以可考核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体系为基准。科学、合理、具体地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首先,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在古代文学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方面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授,讲清讲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意涵及艺术表现手法。这方面内容的讲授有益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登台讲课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学生从中获益颇多。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学生每10人一组分成10组,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合作,分别负责讲授内容的资料搜集、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登台讲课、板书设计等环节的准备。分组有利于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师生间互换角色,是对翻转课堂的很好实践。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登台讲课之后,教师针对讲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给予指导。诸如讲课环节需要有导入的设置、讲授内容的条理性、板书设计上的主副板书之分、教学课件的简明扼要等注意事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亲自讲课的实践活动,收获了诸多方面关于教学的体验及经验,这些都为他们以后步入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提供有力帮助。

其次,部分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有志于继续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或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或其他专业研究生但考试科目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基于学生的这一需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深入课程讲授内容,为学生考研保驾护航。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新文科的融合性

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多思考,教学方式上,提倡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一,教学方式上,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驱动、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与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相融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呈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再生”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将更具可行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意义非凡。突破了古代文学课堂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中以问题为中心,多种交流方式并存。课堂教学中提出或发现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形成知识的整体节奏,是促进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其二,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留意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交叉属性。诸如文学地理学、文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都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有所体现,这样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益于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展,也与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的局限,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相呼应。比如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盛唐诗歌的繁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旗亭画壁”的故事让学生感知盛唐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的诗歌受到歌女的传唱,可见当时盛唐诗歌的繁荣程度。此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在印刷术还没有广泛使用的时代,盛唐诗歌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后世的。这就与文学传播学这一交叉学科密切相关了。通过分析,得出盛唐诗歌的传播方式有歌女的传唱、题写在画壁之上及诗人之间的相互唱和等渠道。

三.教学考核上,引入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考量学生综合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文化典籍的阅读与认知能力、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写作能力及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能力等专业能力。以唐宋诗词的学习为例,在记忆背诵经典唐宋诗词名篇及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之外,学习结果还应当包含对唐宋诗词的文本细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然而,中国古代文学以往的考核办法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现有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以平时作业为主)的30%及期末成绩(一纸试卷)的70%组成。这样的考核机制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不良现象。学生往往只是在期末时强化记忆,加班加点努力一下,待課程结束后,学过的内容多半忘记。为改变这一不良倾向,在教学考核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引入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结合平时测评及阶段性考核全过程考查学生各项预期学习结果的效果。建议在教学改革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比例,将原有的30%提高到50%,具体包括读书笔记的撰写,实践环节(登台讲课及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的考查等内容。鼓励学生多参加诗词比赛等活动,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提升自身素质。期末试卷的设计也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适当减少背诵记忆题目的设置,加大对学生的鉴赏、分析、创新能力的考量,突出强化思维、审美、写作、研究等能力素养的培养,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应针对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上重视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新文科的融合性;教学考核上,引入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多方面考量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多方位、多侧面的教学改革,重新焕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魅力。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蕴和美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才能穿越时空的局限,实现它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实际功能,发挥其在人才培育、价值引领上的作用,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庆杰.结果导向与问题意识——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计的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89-93,96.

[2]支媛,杨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56-58.

[3]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20(2):130—136.

[4]朱曙辉,朱妍.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10):8-11.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OBE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JY2020044).

(作者介绍:刘红红,文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新文科教学改革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