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泡桐栽植与管理技术探究

2021-12-07 03:59林家生
现代园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泡桐幼苗造林

林家生

(闽清县林业局省璜林业工作站,福州闽清 350800)

1 泡桐的特点及其生长特性

泡桐属于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树皮颜色呈灰色、灰棕色、灰黑色,叶片为对生、大叶,卵形,具有长茎,茎上覆盖参差不齐的绒毛,花大,一般呈白色或紫色。泡桐喜光,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快速生长。同时,泡桐抗污染性能和气候适应性强,气温超过38℃会阻碍桐木生长,绝对最低温度为-20℃。泡桐不适宜种植在厚重的土壤中,其根系水分含量大,新陈代谢能力强,栽植地不可积水,否则会导致泡桐树出现严重的根腐病或死亡。

2 栽培泡桐相关技术

2.1 选择造林地

选择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不高的区域,可将30°以下的山麓和山谷作为首选造林地。

2.2 整地

穴状整地,穴深70cm,长、宽控制在20cm、100cm,基肥使用量为300kg/667m2。经施肥和综合整地后,农林间作的耕地可按照原样的穴样整地,规范挖洞造林。山区造林采用带状整地、刨石换土、深挖坑等方式,松散的土壤层应在70cm 以上,确保桐木正常生长。

2.3 造林密度

在合适的场地前提下,按照泡桐的生物学特征,在不同的土地采用不同的造林密度。可沿道路河流成排种植,采用单行播种的方式,行距控制在3~5m;采用双行种植,选择三角形排列的方式,间距为3m×3m 或3m×5m;可在村庄或房屋旁边种植,根据当地情况以条状或块状形式种植,间距为4m×4m。农作物间作应根据场地条件和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原则是不影响农作物生长,可采用使植物间距变窄、行间距变宽的方法。

2.4 栽植方法

由于泡桐苗质量的不同,初期生长也有较大差异,很可能出现造林后树木严重分化和单产低下的问题。因此,对幼苗质量要进行分层级管理,然后根据分级情况进行种植,以免损坏幼苗。此外,依据当地土壤条件,确定基肥的种类、施肥量。

2.4.1 播种时间。建议在春季树液发芽前15d 种植,具体时间应参考当地的气象数据。泡桐可在平均每天16~18℃的条件下发芽,2 月中旬-3 月中下旬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时间。

2.4.2 拉直幼苗根系。泡桐幼苗必须沿自然方向放入孔中,修剪卷曲的根系和嵌套的根系。

2.4.3 种植深度。播种深度应根据幼苗大小和土壤湿度来确定,通常根颈应与地面相距20cm;浅层种植应在茂密或潮湿的土壤条件下进行,注意防止倒伏。

2.4.4 填土。先填充细土,压紧压实根系中的土壤,然后再填充其他土壤。

3 泡桐的抚育管理

3.1 浇水

播种后浇入一定量的水,让土壤充分吸收并自动下沉,与土壤有机成为一体,并补充水分。在炎热干燥的5 月中旬和6 月中旬各浇1 次水,可有效缩短播种缓苗时间,使得年增长率提高了20%~40%。浇水后,孔中土壤表面出现变白或变硬时,再开始培土,在树干周围堆1 个长、宽各为40cm,高20cm 的土堆,以提高温度,保护水分。

3.2 施肥

充足的营养对于植株的健康生长尤为重要,仅靠自然营养供应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按照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求和土地养分状况,及时供给养分。

3.3 修剪枝芽

泡桐发芽因木质化会形成分枝,这会影响主茎分枝高度。因此,应及时抹去未木质化的发芽,以免在主茎上留下伤口。抹芽是为了去除未成熟的1 年生泡桐苗茎上的芽(腋芽、副芽),修剪是为了促进分枝向高处生长,时间最好控制在春季树液流动前15d。修剪彻底,不留残茬,方法是使用铲子或锯子将其剪掉,侧枝直径不超过5cm。为了培育主枝,并使其长高,可采用人工修剪的办法,尤其是在造林的早期阶段,人工修剪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泡桐日后的生长。

3.4 平茬与截干

如果运营和管理情况良好,连续2 次平茬优于1或3 次的效果。刚离开苗圃的幼苗由于体积小、干型差,或由于病虫害而生长不良,造林后要对这些树苗进行多次修剪,时间控制在春季树液流动前。平茬宜选择在晴天进行,在地面附近用锋利的刀片剪掉不整齐的幼苗,使切片尽可能平整,以防止裂开。平茬后留茬3~4d,然后用土壤密封,土壤厚度通常为3~4cm,当发芽长度达到10~15cm 时,保持1 株生长最佳的桐木,然后除去其余的。泡桐的主茎和侧茎顶部由于组织不完整,且没有木质化,通常会变干并在冬季死亡。春季,顶芽第3~4 节腋芽会有发芽的趋势,会形成假的分叉、分枝。为了使泡桐的树干变直,必须剪掉2 个叉状树枝的其中1 根,保留1 根树枝作为树干,此过程是手动截干。

3.5 加强保护

泡桐修剪或机械损坏后,想要伤口愈合是非常困难的,伴随着较大的髓心出现,细菌与雨水也易于侵入,经常出现树皮和心材腐烂的现象。因而要加强种植后的管理和保护,以避免出现人为损害及牲畜食用树皮的问题。一旦发现牲畜啃咬泡桐树皮或其遭受机械损伤后,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治疗:一是对于发生树皮剥离的,第一时间将侧枝上的树皮放在对应出现伤口的地方,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二是对于严重损坏树干木质部的,首先涂抹保护剂,其次用塑料膜紧紧包裹伤口,让伤口组织侧面尽可能修复生长,加速伤口愈合。修剪应尽早进行,保持伤口平整,随时使用保护剂,以避免伤口感染,让树木正常生长。

3.6 病虫害防治

3.6.1 扫帚病。病原体是细菌质,能直接影响幼苗和幼树生长,患病的幼苗成簇出现,茎和叶变黄,当年冬季地上部分死亡。幼树出现不良的症状后,小树枝和小叶在主干或主树枝的上部开始成片聚集,形状像扫帚或燕窝。

防治方法:选择优良的育种材料,为了避免幼苗发病,应严格选择育种材料,及时清除染病的枝条,将病根穗插在50℃的温水中浸泡10min。对于患病植株,将石灰硫混合物喷洒于根部,能有效防止疾病继续发展。

3.6.2 炭疽病。该病是泡桐病虫害中一种相对严重的疾病,其主要是破坏泡桐幼苗的叶子、叶柄、嫩茎,一般发生在5-7 月。在潮湿的天气中,患病部位会产生小的黑色病变,在病变处会形成粉红色分生孢子堆,病灶继续扩大并融合成碎片,导致茎和叶死亡。炭疽病通常会导致大量的幼苗死亡,成年树木也会不时出现这种现象,导致树叶较早脱落。

防治方法:合理控制栽培苗木密度,采用施肥、翻耕、排水的方法,让幼苗健康生长。播种前对土壤的处理一定要精细化,每667m2将5.0~7.5kg 的硫酸亚铁均匀地撒在地面上,然后翻耕土壤。出苗后,每10d 喷洒50%Tuejunte 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避免病原体的发生和传播。

3.6.3 叶蝉。成虫大约长7.5~10.0mm,深绿色,头顶有2 个黑点。桐木幼树每年发生3 代,卵在树苗和幼苗的干燥树皮下越冬,损坏的部分似囊泡,若虫孵化后,病斑出现在树枝上,对树木生长有着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在成虫发生期间,可采用氧乐果800 倍液进行预防和控制。在秋季末期,用石灰水和树胶粉为树干涂漆,防止产卵,并在来年保护树木免受损坏。

3.6.4 泡桐灰鹰蛾。成年体为灰白色,每年发生1~3代,并在冬天作为蛹在土壤中度过。幼虫以植物叶片的表皮为食,在受损的叶片上形成缺口和孔洞,甚至吞噬整个叶片。

防治方法:冬季翻土杀死过冬的蛹,按照地面和树叶上的粪便和杂物,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清理;施用50%乙硫磷乳剂1000 倍液;保护其天敌螳螂,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4 结语

泡桐作为我国的一种优质速生树种,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用它来制作乐器和家具产品。因此,需要加强并优化栽植技术,使其得到更好的培育,进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我国泡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将会迎来巨大的飞越。

猜你喜欢
泡桐幼苗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种玉米要用“锌” 幼苗不得花白病
最优育苗基质配比促番茄幼苗生长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希望
紫花泡桐(节选)
数字
紫花泡桐(节选)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默默真爱暖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