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2021-12-08 10:41李松嫒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校立德树人

李松嫒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探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认同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水平、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模式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08-03

人文素养教育是中职学校“立德树人”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人文底蕴的培育纳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范畴,而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入职幼教机构,承担教学或保育工作。他们是幼儿行为的引领者,也是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的保护者,其一言一行将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情操、渊博知识、健康身心的合格国家建设者和经济社会所需技术英才的重要保障,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行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趋势需要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幼儿园和早教培训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职业发展白皮书(2020)》,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共有28.12万所幼儿园,4713.88万在园幼儿,专任教师276.31万人,全国幼儿园师生比为1∶17;另外,全国大中专院校还有237.70万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尽管如此,在乡村幼儿园快速发展的当下,乡村学前教育师资缺口仍然比较大。根据课题组的调查,部分乡村幼儿园的师生比达1∶20,高于1∶15的幼儿园标准师生比。师资少、生源多的状况导致很多幼儿园教职工超负荷工作,无法顾及教学和保育质量。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及时扩充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学前教育行业飞速发展的紧迫需求。

(三)职业岗位的需要

学前教育事业的教学和保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与一般教师职业不同,幼儿教师不是某单一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的身份既是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教师,又是保育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弱小、天真可爱又干净得像一张白纸,需关爱呵护及正向引导的幼儿。他们不仅要开展教学工作,还要做好幼儿保育工作,担负着全面的幼儿保教工作,其工作任务可谓艰巨。在调研中发现,在学前教育发展比较滞后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还同时负责一个班的保教、卫生清洁工作。职业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拥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始终坚定地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保证较高的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四)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毕业后将在幼儿园和幼教培训机构中担任教师或是保育工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拥有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是今后他们迅速适应就业环境、忠于本职、关爱幼儿、获得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应该着力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促使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养成,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实现个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偏小,又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普遍存在一些“短板”。

(一)人格尚未稳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构成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纪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稳定,知行不能完全合一。他们的社会阅历不够,在心智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文化水平偏低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经历有限,普遍知识储备不足,科学文化知识匮乏,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开展文化学习的成效不明顯。

(三)人文素养缺乏

中职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知识面偏窄;个人综合素质偏低,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为人处事、人际交往能力、礼貌礼仪修养等方面不足;意志力也比较薄弱,环境适应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较差。

(四)学习主动性差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知识结构欠缺的情况。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低。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学习难以适应,对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难以达到专业要求。

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现实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都广泛开展了人文素养教育,但依旧面临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灵活、教学模式呆板、人才考核评价单一等现实问题。

(一)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一是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受就业形势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设置上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而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重视不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关注度比较低,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觉悟不够高、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较差、职业观念不够强、缺乏创新精神。

二是文化基础课时不够。“重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很多中职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往往着重安排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对文化基础课时进行大量压缩,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学时不足、无法实现个人人文素养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课程设置不灵活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大约为1122个课时,包括德育、文化、艺术、历史等十几种课程。但受“重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方面,公共基础课被专业课程挤占,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专业课程多、文化基础课程少,或是文化基础课程扎堆安排在入学第一学期,后期全部是专业课程的现象。这样不考虑学生个人实际、缺乏科学布局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呆板

人文素養教育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体验性。而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墨守成规,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教学枯燥无味,不符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猎奇的个性以及文化基础较差的实际,使学生觉得课程无趣,无法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同时,呆板的教学模式也很难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四)人才考核评价单一

中职学校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分数考核为唯一尺度,一般参照“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成绩+考试成绩”模式进行分数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如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公益社工活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无法多元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四、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职业人。职业教育不仅是专业人才教育,还是提升学生文化水平、人文素养的教育;既要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今天,需要越来越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实际,进一步优化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尊重、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把人文素养教育与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基于专业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考虑,突出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较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改革和完善现有课程体系,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基础课程、通识课程设置比例,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城市和农村服务地域的不同,设置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如以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和学历教育为目的开设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其专业服务水平为目的开设专业文化基础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设自然和社会科学基础、社交礼仪、公共艺术等个性化文化基础课程等,从而实现文化基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是坚持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文化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能力的强弱和未来对职业的胜任程度。因此,要坚持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手抓”,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学校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

三是建立人文素养教育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乡村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和未来创业需要,依据学生群体特点,积极开发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教材,让学生通过“量身定制”的校本教材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改进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关注实践体验。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活动”模式,运用互联网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如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讨论辩论、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法,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模式,强化实践体验教学,如开展文学创作、演讲朗诵、书画活动、礼仪竞赛等实践教学,寓教于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调动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

(四)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校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