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

2021-12-08 11:39王红磊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摘 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轻视学生“说”的现象,论述语文教师当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能力,提出以说促读、以说促说、以说促写、以说促思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以说促读 以说促说 以说促写 以说促思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96-02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学科的五大教学板块,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具体形式。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听、讀、写、思都受到了教师的相应重视,唯独“说”常常被忽略。“说”,即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课文、说观点、说思维,通过不同形式的“说”促进听、读、写、思的落实,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说”的内容、“说”的形式、“说”的环境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说”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大胆说、尽情说、充分说,实现以说促读、以说促说、以说促写、以说促思。

一、以说促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上,教师常会采取对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从而逐步把握文本内涵、作者情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要想进一步提升阅读的实效性,需要增设一些“说”的环节,即在学生完成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说”,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心得说出来。

“说”能有效促进“读”的开展和落实,学生要想完成“说”就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读”,才能获得丰富的“说”的内容;“说”是“读”的延伸和深化,学生在完成“读”之后,需要对阅读所获得的素材、感悟等进行再加工,然后组织新的语言进行复述、再现等形式的“说”,延伸了“读”的内容、深化了“读”的内涵。可以说,“读”为“说”提供了素材,而“说”为“读”指示了方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不同形式、方法,设计各种“说”的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说语文”的任务驱动下,形成独立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

“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复述课文、介绍大意、展示背景、分享感受等,这些都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如教学鲁迅《孔乙己》这篇小说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和内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说语文”任务:首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人物的词语、句子、语段,通过默读、对读的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阅读,然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对这些描写的理解,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各成员分别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演绎式阅读后,组员讨论、分享,“说”出各自的阅读感受;最后,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说”,或是复述大意,或是分享体会,或是讲述心得,不断深化了“读”的内涵。通过“说”与“读”的互融共生、互相推动,学生对《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义、人物形象等都有了比较深透的理解。如有的学生能够对孔乙己做出这样的解读: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深受封建旧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而其自身存在的许多缺陷也加重了他的悲剧性;这个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鲁迅对旧制度的批判,以及对身处其间的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课教学,教师以人物分析为学习重点,通过设计不同的“说语文”任务,将“说”与“读”有机融合起来,以说促读,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说”与“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步深入文本,对文本内涵、情感意义有了独到理解,还增强了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二、以说促说,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所谓“以说促说”,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有深度的学习问题、精讲课文内容和投放讨论话题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构建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对话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说”得比较多,学生更多时候是被动地听讲、读写、训练和测试,表达自我、交流心得的机会较少。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师要少说精说、学生要多说会说成了教育界的共识,用教师的“说”激发学生的“说”、用部分学生的“说”调动其他学生的“说”成了教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是“以说促说”。

那么,教师应如何实现“以说促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趣的话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说”的动力和兴趣。也就是说,教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抛给学生,引发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主动说。

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变色龙在各种颜色环境中的图片,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后说一说变色龙在不同颜色背景中身体色彩变化的情况。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好奇心,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紧接着的阅读环节中,教师继续抛出话题:仔细阅读课文后,说一说课文塑造了怎么样一个“变色龙”的形象?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来做小说的题目?小说所写的“变色龙”与刚才照片中所呈现的变色龙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对小说描写的“变色龙”与图片的变色龙进行比较,体会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进一步抛出话题:试着讨论一下,小说中的“变色龙”有什么样的象征、比喻意义。

在本课中,教师抛出了3个呈递进关系的话题,让学生说图片、说课文,说意义、说感悟,在一连串“说”的任务的驱动下逐步深入文本,自然而然地厘清小说情节、文本内容,理解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以及作者在小说中传达的情感和态度。这样的“以说促说”,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三、以说促写,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语文学科离不开“说”,也需要大量的“写”。“说”和“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说”与“写”有机融合起来?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教学研究中,笔者发现“说”与“写”既有相同亦有差异。相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生成机制而言,“说”和“写”都需要大脑对素材进行思维加工,然后生成表达语言;二是就呈现方式而言,“说”和“寫”都是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素材,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说”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依托的是口头语言,逻辑性、文学性相对较弱;“写”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依托的是书面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文学性。

由此可见,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谈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从正面阐述了读书的三种目的,即怡情、博彩、长才,又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倾向,即惰、矫、学究,行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如下“说”的任务:阅读文章后,你觉得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觉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写作一篇类似的文章,你会如何设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了解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了一道课堂作业:按照课文的思路,请你写作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谈写作,可以谈体育,也可以谈唱歌,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见解。这样就实现了从“说”到“写”的自然过渡,实现了以说促写。

有些教师常常感叹不知该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学生写作能力较难提升,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说”的训练,并且要注重将“说”的能力逐步转化为“写”的能力,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以说促思,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即是说,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深度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甄别能力、思考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而“说话”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外化,“思”是“说”得以进行的基础,“说”对“思”具有积极的反作用,有效的“说”能够促进“思”的发展。可见,“说”与“思”具有天然的联系。

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思考能力的高低。但是,“说”毕竟不是“思”,说话能力也不能等同于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要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上,加大思考能力培养的力度,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思”的能力。

如教学《无言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梳理性阅读,初步了解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归纳、复述文章的各级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了一个“讨论接龙”活动:先由教师设计一个阅读思考问题,然后以抽签形式找到第一个接龙者,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读,再由该接龙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一个新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作为下一个接龙者来解答自己的问题,第二个接龙者解决问题后同样需要提出一个新问题,由下一个接龙者回答。如此循环,每一个接龙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并提出一个新问题,如果回答错误或者不能解答问题则要接受惩罚。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接龙者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为了回答好相关问题,每一个接龙者都需要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深入体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课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个“问题接龙”活动,将“说”与“思”融合在一起,活动中学生需要深度阅读和思考,需要对问题进行慎重解读,既深化了学生“说”的深度,又提高了学生“思”的高度,有效引导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听、说、读、写、思每一个板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说”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板块,起到了勾连其他板块的桥梁作用,能有效将听、读、写、思联为一体,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围绕“说语文”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以说促读、以说促说、以说促写、以说促思,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蔡莎.从深度学习角度谈高中语文教学:以《赤壁赋》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1(12).

[2]夏月婷.深度学习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拓展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8).

【作者简介】王红磊(1989— ),女,山东泰安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八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施景茗)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