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香草兰间作促进植株氮养分转化与利用

2021-12-08 06:07庄辉发,杨交,赵青云,王辉,朱自慧,邢诒彰
热带作物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间作生物量

庄辉发,杨交,赵青云,王辉,朱自慧,邢诒彰

摘  要:以檳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对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全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模式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61.3%、34.9%、43.1%和47.2%、62.7%、33.8%;间作模式的植株全氮含量比单作植株的高0.43~2.63 mg/g;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44、47.79和53.92 kg/hm2;间作模式还显著增加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间作;生物量;吸氮量;氮素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S573;Q945.6      文献标识码:A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Promoted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of Areca and Vanilla

ZHUANG Huifa1, Yang Jiao2, ZHAO Qingyun1, WANG Hui1, ZHU Zihui1*, XING Yizhang1

1.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pice and Beverage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Hainan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Regulation for Tropical Spice and Beverage Crops, Wanning, Hainan 571533, China; 2. Tropical Crops College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uer, Yunnan 66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eca and vanilla intercropping system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gular pattern of nitrogen nutrients utilization. ‘Reyin No.3 Vanilla and ‘Reyin No.1 Areca which were cultivated in the potte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three planting modes including areca monocropping, vanilla monocropping and areca intercropping with vanill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ure nitrogen content of 112.5 kg/hm2, 225 kg/hm2, 300 kg/hm2 and no nitrogen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plant biomass,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total soil nitrogen content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fresh and dry biomass of the plants in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fresh and dry biomass of the plants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mode were highest and increasing by 61.3%, 34.9%, 43.1% and 47.2%, 62.7%, 33.8%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plants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mode was 0.43-2.63 mg/g higher than that of plants under the monocropping. The intercropping mode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itrogen uptake of the plants, and increased by 40.44 kg/hm2, 47.79 kg/hm2and 53.92 kg/h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intercropping mode also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lant biomass, total nitrogen content, nitrogen uptake, nitrogen absorption efficiency,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but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Keywords: intercropping; biomass; nitrogen uptake; nitrogen utilizat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10.021

槟榔是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10.25万hm2,年产果25.51万t,是热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2]。随着槟榔价格的不断攀升,氮肥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研究表明,槟榔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槟榔园氮肥利用率仅30%左右,且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越来越严重[3]。香草兰是兰科多年生热带藤本攀缘植物,被誉为“天然食品香料之王”,主要用于高档食品、化妆品等配香,且具有补肾、解肝毒等保健功效,国际上香草兰产品供不应求[4]。香草兰具有发达的浅生气生根,喜荫生环境,研究表明利用槟榔半荫蔽条件,在槟榔园下间作香草兰,不但能够大幅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5],而且根系互作能够固定土壤氮素,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率,防止氮素的淋失[6]。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磷脂的重要组分之一。氮肥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但大部分施入土壤的氮肥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且氮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7]。有研究表明,间作能提高氮素养分利用效率[8],但目前针对热带地区作物间作的氮养分利用研究少见报道。本试验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对间作系统氮素养分利用规律进行探讨,为农业生产氮素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海南省万宁市香料饮料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供试作物品种为‘热研1号槟榔和‘热引3号香草兰;试验用土选用高产田耕层土壤,自然风干过筛后裝盆,播种前与肥料充分混匀,装入直径50 cm、高45 cm的聚乙烯塑料桶,每桶装风干土40 kg。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  试验地点设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试验基地,供试土壤为沙壤土,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6.73 g/kg,全氮0.68 g/kg,碱解氮113.16 mg/kg,速效磷14.21 mg/kg,速效钾91.33 mg/kg。试验设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设纯氮112.5 kg/hm2(T1)、225 kg/hm2(T2)、300 kg/hm2(T3)和不施氮肥(CK)4个氮肥处理,氮肥分2次施入,每处理15盆,3次重复,每盆留苗1株槟榔和2株香草兰,槟榔苗新抽叶子生长稳定后进行数据测定,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

1.2.2  指标测定  (1)植株生物量的测定。从试验棚中将盆栽植株完整地取出,用清水将根系泥土冲洗干净,及时将槟榔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开(阻止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元素的交换和转移,为后续测定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全氮含量做准备。香草兰植株主要根系为气生根,扎根在覆盖物中,未扎根进土壤里,香草兰地下部没有取得植株样本),装入密封袋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用超纯水清洗干净,用吸水纸把植株表面的水分擦干,分别称量各部分的鲜重,装入信封袋中,放置恒温干燥箱中105 ℃杀青30 min,75 ℃烘至恒重,称量各部分干重。

(2)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将各个处理烘至恒重的植株样品分别用超微粉碎机磨碎,称取后放入50 mL干燥消煮管中,用浓H2SO4-H2O2消煮,采用纳氏比色法测定。

(3)土壤全氮含量的测定。取回各个处理的盆栽土壤,放置土壤室自然风干,磨细,过100目网筛,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作图,用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法检验差异显著性)。所用公式:

植株吸氮量(kg/hm2)=地上部生物量(kg/hm2)×植株地上部氮浓度(%)/100;

氮吸收效率(NAE,%)=植株吸氮量(kg/hm2)/施氮量(kg/hm2)100;

氮利用效率(NUE,%)=生物学产量(kg/hm2)/植株施氮量(kg/hm2)100;

氮肥利用率(ANRP,%)=[施氮区植株吸氮量(kg/hm2)-无氮区植株吸氮量(kg/hm2)]/施氮量(kg/hm2)×100;

残留率(ANSR,%)=[施氮区残留氮(kg/hm2)-无氮区残留氮(kg/hm2)]/施氮量(kg/hm2)×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模式促进植株生物量增加

由图1可见,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的植株鲜生物量差异显著(P< 0.05),说明间作模式提高了植株的鲜生物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间作模式的植株鲜生物量最高,香草兰单作模式的植株鲜生物量次之,槟榔单作模式的植株鲜生物量最低,间作模式各施氮处理植株鲜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4.5%、24.5%、15.3%,香草兰单作模式各施氮处理植株鲜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61.3%、34.9%、43.1%,槟榔单作模式各施肥处理植株鲜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5.0%、31.2%、41.5%,由此可见,适量增施氮肥能够有效提高槟榔、香草兰植株的鲜生物量。

图中数据为各处理的平均值±标准偏差,误差线为标准误,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施氮量不同种植模式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图2可见,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间作模式之间植株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间作模式提高了植株的干生物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间作模式的植株干生物量最高,槟榔单作模式的植株干生物量次之,香草兰单作模式的植株干生物量最低,间作模式各施氮处理植株干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7.2%、62.7%、33.8%,槟榔单作各施氮处理槟榔植株干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6.7%、29.4%、47.1%,香草兰单作各施肥处理植株干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6.6%、32.4%、41.0%,由此可见,适量增施氮肥能够有效提高槟榔、香草兰植株的干生物量。

2.2  间作模式促进植株全氮含量增加

从表1可见,在同一施氮处理下,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与间作模式之间植株全氮含量差异

图中数据为各处理的平均值±标准偏差,误差线为标准误,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施氮量不同种植模式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未达到显著水平,槟榔、香草兰植株单作模式和间作模式之间全氮含量相当;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槟榔单作CK处理与T2、T3处理植株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香草兰单作CK处理与T1、T2、T3处理植株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槟榔间作香草兰T3处理与CK、T1、T2处理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槟榔、香草兰植株全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由此可见,适当的增施氮肥可以有效提高植株的全氮含量。间作模式的CK、T1、T3处理植株全氮含量明显高于槟榔单作和香草兰单作植株,间作模式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全氮含量。

2.3  间作香草兰增加植株的吸氮量

从表2可见,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与间作模式之间,各施氮处理植株吸氮量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槟榔单作各施肥处理间槟榔植株吸氮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香草兰单作CK处理与T1、T3处理香草兰植株吸氮量差异显著(P<0.05),槟榔间作香草兰CK处理与T1、T2、T3处理植株吸氮量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间作模式的植株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单作模式的植株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2.4  间作香草兰影响土壤全氮含量不显著

从表3可见,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与间作模式之间各施肥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槟榔单作模式CK处理与T1、T2、T3处理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T1处理与T2、T3处理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香草兰单作模式和间作模式,CK处理与T1、T2、T3处理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T3处理与T1、T2处理之间土壤全氮差异显著(P<0.05)。单作和间作模式土壤全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说明增加氮肥的施入量提高了土壤的全氮含量,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

2.5  间作香草兰提高植株氮素利用率

由表4可见,槟榔间作香草兰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吸收效率均高于槟榔单作和香草兰单作,说明间作模式提升了槟榔和香草兰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槟榔间作香草兰,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吸收效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呈下降趋势,说明增施氮肥并不能提高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槟榔间作香草兰,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利用效率均高于槟榔单作和香草兰单作,说明间作模式提升了槟榔和香草兰植株的氮利用效率;在同一种植模式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槟榔、香草兰植株氮肥利用率表现为高施氮处理低于低施氮处理,说明增施氮肥不一定能够提高植株的氮肥利用率。

3  讨论

间作显著增加槟榔、香草兰植株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间作香草兰充分利用了槟榔园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槟榔植株占据了地上部大部分空间,充分吸收到了阳光,并为喜荫的香草兰创造了天然的荫蔽环境,高低搭配的间作栽培模式促进了槟榔、香草兰植株的光合作用[9],增强了作物地上部与地下部氮养分的转化和营养物质交换,促进了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增加了植株的生物量,研究结果与祖超等[10]槟榔间作胡椒、李莉[11]马铃薯间作玉米、蚕豆的研究结果一致。间作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略低于单作模式,与王灿等[12]的研究结果相同,在同一施氮处理下,间作模式为满足槟榔、香草兰两个作物对氮元素的需求,土壤全氮含量对比单作模式却未显著减少,可能是间作阻止了土壤中硝态氮的淋失[13],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豐富度和酶活性[14],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15],这有待下一步对槟榔间作香草兰土壤微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作物间作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增产、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生态环境等。研究发现,同一施氮处理下,间作模式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槟榔、香草兰单作模式,这与陶静静等[16]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结果一致。间作模式提高了氮的利用率,主要是因为槟榔、香草兰种间互作充分利用了地上部光、热、气等自然资源。槟榔为深根系作物、香草兰为浅根系作物,间作模式使植株根系在土壤中合理布局且交互作用,使植株充分吸收并利用土层间的氮素养分,促进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土壤氮肥的残留和损失。

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的全氮含量、吸氮量和土壤全氮含量成正比增加,但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反而呈降低趋势。分析得出,适当的增施氮肥可以促进槟榔、香草兰植株对氮肥的吸收,但土壤中氮肥的过量施入造成植株无法完全吸收,降低氮肥利用率的同时土壤氮素不断累积,致使地下硝酸盐含量增高,造成地下水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降低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 包洪文, 何永东. 2018年海南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284.

[2] 张中润, 高  燕, 黄伟坚, 等. 海南槟榔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控[J]. 热带农业科学, 2019, 39(7): 62-67.

[3] 谭业华, 陈  珍. 海南槟榔园土壤养分调查与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6): 74-77.

[4] 庄辉发, 顾文亮, 王  辉, 等. 香草兰花芽分化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 热带农业科学, 2018, 38(3): 15-19.

[5] 庄辉发, 王  辉, 王  华, 等. 不同间作模式香草兰光合作用与产量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6): 177-178.

[6] Zhou X, Mackenzie A F, Madramootoo C A, et al.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conserve soil nitrate in maize production system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7, 26(5): 1369-1374.

[7] Hodge A, Robinson D, Fitter A. Are microorganisms more effective than plants at competing for nitrogen?[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00, 5(7): 304-308.

[8] Zhou X L, Madramootoo C A, Mackenzie A F, et al. Corn yield and fertilizer N recovery in water-table-controlled corn–rye-grass system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0, 12(2): 83-92.

[9] 庄辉发, 王  辉, 王  华, 等. 不同间作模式香草兰光合作用与产量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9): 177-178.

[10] 祖  超, 李志刚, 王  灿, 等. 胡椒与槟榔间作对群体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11): 2014-2020.

[11] 李  莉. 马铃薯间作不同作物的互作效应研究[D]. 银川: 宁夏大学, 2018.

[12] 王  灿, 杨建峰, 祖  超, 等. 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7): 1191-1196.

[13] Zhou X M, MacKenzie A F, Madramootoo C A.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conserve soil nitrate in maize production syste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7, 26(5): 1369-1374.

[14] 刘亚军, 李  越, 马  琨, 等. 马铃薯与蚕豆、荞麦间作对土壤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1): 79-83.

[15] Dinesh R, Srinivasan V, Hamza S, et al. Physico-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of the rhizospheric soils of tree species used as supports for black pepper cultivation in the humid tropics[J]. Geoderma, 2010, 158(3-4): 252-258.

[16] 陶靜静, 王海标, 朱宗瑛, 等. 不同基因型夏玉米间作对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6): 185-191.

责任编辑:白  净

猜你喜欢
间作生物量
我国亚热带次生林乔木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初探
地球上每种生命有多重?
“生命之重”:每种生命有多重
不同NPK组合对芳樟油料林生物量的影响及聚类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植被生物量调查探究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不同间作模式对早实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