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特点与预防

2021-12-09 07:49周士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灌篮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发生率部位急性

周士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拳击运动属于格斗项目,对抗性强且存在大量身体接触等特点,使得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事故时有发生,很多拳击运动员也深受运动损伤的困扰。鉴于此,本文就对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基于损伤特点探讨了有针对性的拳击运动损伤预防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拳击队的38名队员。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笔者负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拳击队的教学训练工作,在最近一年开展拳击教学训练时,对38名队员的新发运动损伤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具体包括过去一年内新发运动损伤的例数、部位、性质等基本情况。同时为了收集更多的研究佐证,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8名队员最近一年的运动损伤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特点

(一)损伤发生率

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38名校拳击队队员中,有36人在最近一年内出现过运动损伤,占比高达94.74%。仅有2人在最近一年内没有出现过运动损伤,仅占调查校拳击队队员总人数的5.24%(见图1)。并且经过统计还发现,出现过运动损伤的36人,在过去一年内发生的运动损伤共计75例次,平均每人每年2.08例次。综合以上数据可知,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偏高,必须给予重视,否则必然会为拳击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困扰。

图1 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二)损伤部位

要分析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就必须掌握损伤的主要发生部位。因此,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校拳击队队员过去一年出现的75例次运动损伤的损伤部位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图2)。

图2 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

图中数据表明,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主要具备如下特点:

(1)损伤出现在腰部的概率最高。在过去一年的75例次损伤中,共有18例次发生在腰部,占过去一年损伤总例次的24%。据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在拳击训练比赛中,无论是直拳,还是勾拳、摆拳,在发力时都要依靠腰部的扭转衔接才能实现,而拳击运动对抗性强的特点,又大大提高了训练比赛中对运动员爆发力的要求,所以,在猛然发力时,一旦技术动作的完成不够标准和规范,就容易出现腰部扭伤等情况。

(2)损伤出现在头面部的概率次之。在过去一年的75例次损伤中,共有14例次出现在头面部,占过去一年损伤发生总例次的18.67%,属于损伤发生率第二高的身体部位。这种情况与拳击运动的比赛规则有关。在拳击比赛规则中,头面部属于有效击打部位,而运动员的头面部在比赛中又暴露在外,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手击中,从而造成了头面部损伤发生率高的状况。

(3)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发生率居第三位。统计发现,过去一年内校拳击队队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和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相当。在75例次损伤中,踝关节损伤共计13次,膝关节损伤共计12次,在损伤总例次中的占比分别为17.33%和16.00%,仅次于头面部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的可能性同样较高。这是因为,在拳击运动中虽然运动员主要依靠出拳击打对手的方式来得分,属于上肢运用比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在完成绝大多数动作时,发力点都起始于下肢部位,下肢部位发力之后通过身体核心区域进行力量传递,最终将力量传导到上肢部位。例如:在拳击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很多技术动作的完成,都是从下肢的鞭打动作开始的。再加上拳击运动中经常出现的以滑步移动为主的身体闪躲,给膝关节造成的负担也比较重,从而使得拳击训练比赛中,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部位发生损伤的可能性明显提高。

(三)损伤病程

从损伤病程的角度对过去一年内校拳击队队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表明:对于拳击运动员而言,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均较为常见,但两者相比较而言,慢性损伤的发生率要稍高于急性损伤。在过去一年内出现的75例次损伤中,急性损伤共有35例次,占校拳击队队员该年损伤总例次的46.67%;慢性损伤共计40例次,占校拳击队队员该年损伤总例次的53.33%(图3)。

图3 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损伤病程

拳击训练比赛中的急性损伤,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在参加拳击训练活动或者是拳击赛事时,由于受到直接外力或者是间接外力的一次作用,而引发的运动损伤。通常来说,拳击训练比赛中急性损伤的病程普遍比较短,受伤之后症状会迅速出现,例如:关节扭伤、皮肤擦伤、鼻出血、眼部裂伤等均属于急性损伤的范畴。

拳击训练比赛中的慢性损伤,主要有两种类型:(1)出现急性损伤之后,由于处理不当、恢复不佳等原因造成的陈旧伤,这种慢性损伤往往会反复发作,为运动员的拳击运动生涯造成极大困扰。例如:有些拳击运动员认为拳击训练比赛中受伤在所难免,受伤之后既不积极治疗,也不会降低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休养,以免自己的运动能力下降,从而为陈旧伤的出现埋下了隐患;(2)劳损伤。由于训练负荷安排不合理,使得运动员出现了身体局部运动负荷过重的问题,超出了组织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如果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就容易因为局部过劳造成劳损伤。这种慢性损伤的病程普遍较长,损伤症状的出现也比较缓慢,在初始阶段通常不易被察觉,症状出现之后则往往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应从日常训练做起,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监控,通过及时的干预和防治排除损伤隐患,降低损伤概率。

三、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拳击训练比赛中的运动损伤,“防大于治”,只有日常切实做好了损伤预防工作,才能够避免运动员被伤病问题所困扰。结合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和笔者的拳击教学训练经验,要预防拳击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练习和技战术练习,通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规范的技战术,降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损伤的概率。通过对拳击运动损伤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在拳击训练比赛中,虽然运动损伤的出现与拳击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有关,但同时也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础和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有关,例如:猛然发力时,技术动作不规范就容易引发腰部扭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越好、技术动作越规范,出现损伤的概率就越低。所以稳扎稳打、夯实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础、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是预防损伤的有效举措。

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安全意识。不但要针对拳击运动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同时还要将安全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训练比赛的各个环节,让运动员明确损伤的危害,切实将损伤预防重视起来,通过拳击运动员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实现损伤发生率的降低。

三是,重视损伤风险的预测和针对性纠正。在拳击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利用专门的损伤预防手段,对运动员的损伤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例如:采用FMS测试,对拳击运动员的损伤风险进行预测,FMS测试能够通过7个简单的测试动作,发现运动员身体功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动作模式的薄弱点,进而预测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水平。教练员就可以根据FMS测试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纠正训练,以此促进运动员身体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优化运动员的动作模式,预防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

四是,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注意做好医务监督工作,注意监控和排查训练中可能存在的损伤隐患,并注意避免带伤训练的问题。特别是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了急性损伤后,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还要根据损伤程度,合理调整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甚至暂停训练进行充分休养,杜绝因为急性损伤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和充分休养演变成为慢性损伤的情况。

四、结语

综上,掌握拳击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是确保拳击运动训练安全、有效开展的关键,教练员和运动员一定要将损伤预防工作重视起来,将“防大于治”的理念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发生率部位急性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急性心包炎1例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喜欢什么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